..續本文上一頁真實性,我們應該怎麼去看它呢?在《大般若經》裏面有一個話,這句話我們了解,就知道什麼叫做「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就是說,「若法先有後無,諸佛菩薩則有罪過。」假設這個法是本來有,本來有怎麼會沒有呢?你修空觀把它給破壞掉,這樣子,諸佛菩薩有罪過,祂把這個「我」給破壞掉了。人法執跟我法執,不管是我、不管是法,不是說這個法本來存在,而我們使令它消失掉,不是!而是這一切的法,本來就是畢竟空的。畢竟空爲什麼會有業力?它也是一種因緣熏習的假名假相假用,從本性來說,也是不存在。這個法本身,它也是因緣有。因緣有,當然它就會隨因緣有變化。而不是說有一個法,它是本來有,有了以後,你怎麼把它消失呢?你用空觀把它破壞,不是。這樣子講不知道懂不懂?不是先有後無,而是從頭到尾本來都沒有,當然指的是自性沒有;因緣上,它是有假名假相假用。就是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它能夠結集很多的業力。但是這個業力本身染汙不了自性清淨心,它會引導你到叁惡道,但是它本身也沒有真實性,因爲叁惡道的業力一結束,它也消失掉了。而不管是成就、消失,這整個過程都也是如夢如幻,沒有一個法是能夠染汙自性的。
所以從一種空性的角度來說,世間上的事情都是可以轉變的,都是可以造成。我們淨土的法門,這個思想太重要了,這個空性的正見。《觀經》說這個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他什麼時候才開始忏悔呢?臨終才開始忏悔,而且中陰身那個地獄的火已經現前,他那個時候起一念的忏悔心,念阿彌陀佛,轉地獄的火成金蓮花。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上說,你不能往生,是因爲你的信心不夠,障礙你,不是你的業力障礙你,因爲你自己的信心,你沒有那種大乘的信心。當然這個斷相續心是很重要,
雖然一切法空,但是這個強大的勢力,你要注意!所以帶業往生就是說,你過去所造的罪業,你已經是真正的內心當中覺悟了以後,真正的發露忏悔,發露忏悔以後,你這個惡念的相續心也斷掉了,這個時候你的業就轉了。假設你的惡念相續還在,那是沒辦法轉。
師答學生問題:是的,是要受果報,但是你要知道一句話:佛爲法王,于法自在,就是說,他受果報他自在。而且我看《法華經》,妙境長老他解釋,他說:佛爲法王,于法自在。佛可以決定要不要受果報?祂可以決定。祂成佛以後,祂過去的心中有很多的業力對不對?很多的業力,祂也可以使令祂得果報,也可以使令祂不得果報。就是「我現在不想得果報」,祂可以。祂如果覺得這個時候的衆生,因爲我去得果報能夠覺悟,祂就得果報。得果報,他完全沒有感受,阿羅漢都一切法不受,不要說佛,對不對?他能夠決定這件事情,要不要現在得果報,祂可以決定;第二個祂得果報的時候自在,差在這個地方,祂無我、無我所,祂的感受不會被外境的苦樂所影響,祂的大乘涅槃,常樂我淨。
就像佛陀受余報,佛陀過去生是一個婆羅門,有很多的弟子修行。那個時候饑荒,有一尊佛出世,有一個比丘去托缽。這個時候佛陀過去的婆羅門,就說:「你們這些比丘,應該去吃馬麥的,那有資格去吃好的飲食」。他造了這個口業以後,後來成佛,就這個事件,就讓祂得果報,就吃馬麥,吃馬麥是怎麼回事你知道嗎?這個馬麥倒入佛的缽裏面,成甘露味,但是眼睛凡夫看是馬麥,但是只要吃到佛的嘴巴裏面,佛那個大乘涅槃的境界,入此人口,成甘露味,是這樣子的。就是你眼睛看到佛陀吃馬麥,但是佛無量無邊的波羅蜜,祂那個十八界跟馬麥一接觸的時候,就是甘露,佛是這種境界。佛陀的境界你要看看《法華經》跟《華嚴經》,就知道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的這種思想
能夠理解的。簡單的講,佛爲法王,于法自在,祂有自在力,不會被業力所系縛,祂過去有無量無邊的業力,但是這個業力不能系縛祂,不可以的。並不是說業力會斷滅,祂也可以到叁惡道去,但是到叁惡道去,那個刀山油鍋對祂來說祂有自在力,這個是佛的境界,我們是沒有自在力,所以我們應該求生阿彌陀佛國是對的。
好,這個道理我們必須了解,就是說,這個宇宙人生有一個是「恒」,一個是「轉」。我講一個偈頌,大家去思惟一下,佛法是要思惟,這個慈航老法師他講一句話,對這個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他怎麼說呢?慈航法師說:「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爽;因果絲毫不爽,法性本來空寂。」這兩句話你把它放在一起看,就是「法性本來空寂」,而「因果絲毫不爽」,一切法是自性空,但是因緣界不斷的顯現,雖然因緣不斷的顯現,但自性還是畢竟空。就是從「法性本來空寂」的角度來說,這一切法是轉的,這個轉的意思,就是這一切法是畢竟空,沒有一個法是不會轉變的,不可能,法性本來空寂就是轉,因果絲毫不爽就是恒。你可以說,「法性本來空寂」而「因果絲毫不爽」,雖然「因果絲毫不爽」而「法性也本來空寂」,你把這兩句話重複的思惟,你就能夠看到諸法的真實相。
好,那我們再看講義,我們看講義第叁十九面。叁十九面是說「約佛法論,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這個是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十法界的因果法則,就是一個恒轉如暴流。
我們再看約世間法,就是依儒家的思想,「約世法論,何不獨然。」就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他也是強調因果。
「故孔子之贊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他的思想也不是一種斷滅見,也不是自然有。怎麼知道呢?因爲孔子他在「贊」,這個「贊」就是贊美,用文辭來贊美,贊美什麼呢?就是贊美《易經》。贊美《易經》的在剛開始就講出一句話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以看的出來孔子的思想,也是講一切法有因緣的,有一個軌則的,不是一切法自然有的。怎麼說呢?就是「積善之家」,這個家庭裏面經常行善的人,他以後的果報「必有余慶」,這個指出以後會得到良善的子孫,以後的家庭,可能就是財富、聲名、富貴、眷屬等等,會有各式各樣的可樂果報。反過來這個家庭「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個家庭經常造惡業,這個家庭以後會怎麼回事呢?「必有余殃」,這個家庭以後要出敗家子了,有災禍的事情出現。
在《太上感應篇》也講一件事情說:在揚州有一個賣米的人,這個賣米的人,本來是一個很貧困的人,白手起家。這個人有點小聰明,他把這個賣米的秤鬥做了手腳。做了手腳以後,就是看起來比實際的還重,事實上沒有,但是它看起來比較重,就偷斤兩。經過幾年以後,他努力的經營,也富貴起來,生了兩個兒子,非常可愛。有一天,他在家裏面喝酒,很高興就跟太太說:「我是一個本來什麼都沒有,現在有錢,妳知道怎麼回事嗎?」他太太說:「我不知道。」他說:我就是把這個秤鬥,如是如是的做了手腳,所以現在這麼快有錢。他太太聽了以後,就很傷心,就准備要跟他離婚,這個先生說:「妳爲什麼要離婚呢?我們現在很有錢。」這個太太她可能是多少讀過儒學,她說:「我們這樣子做是傷陰德的,以後這個家庭會出不吉祥的事情,所以我要跟你離婚。」這個先生他也有點善根,他聽太太這樣講,他也有點忏悔,他說:「那我已經做了,應該怎麼辦呢?」她太太說:「你過去偷人家斤兩,你現在也做手腳,把這個斤兩還給人家,就是
你秤起來比實際的少,我們補償別人。」他就如法做了,他也起慚愧心,斷相續心,一方面就開始補償。過了幾年,他兩個兒子都死掉。他內心當中就很不平衡,「我過去造惡業的時候,事事順利,我開始修善的時候,,兩個兒子多可愛的兒子都死掉,這個世間上真的有軌則,有因果道理嗎?是不是這樣子呢?」信心就動搖了。晚上睡覺,這個天神就告訴他說:「你過去造惡業的時候,上天派兩個兒子,要敗壞你的財富,這兩個兒子是上天派來的;你現在造善業,這兩個兒子上天收回去,你繼續造善業,你以後還會得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都是良善。」他這個做夢以後,就有信心,就繼續不斷的,一方面開始斷惡念的,把這個念頭弄清淨;一方面就是用這個米,來補償別人,當作布施波羅蜜。果然他也次第生了兩個兒子,而這兩個兒子,後來都是很有功名。
所以這個世間上的因果,有時候的確我們肉眼是看不出來,因爲這個因果的事情,叁世因果,有時候我們看不出來。所以儒家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的。其實你注意現在的人,有些人家裏很貧窮,但是他人窮志不窮,他能夠堅持原則,在窮困當中,他能夠堅持他應該有的人的本性,這個家庭以後,遲早要出良善的子孫,不知道哪一代而已。這個家庭,他做官貪汙,你看好了,遲早出敗家子,遲早,這個事我們很容易看得到的。就是儒家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個也等于是一種因果法則,只是它講的不是明顯而已。我們看印光大師怎麼說。
「夫積善、積不善,因也。」你積所謂的善業、不善業,這個就是因地,「余慶、余殃」這個就是果報。換句話說,儒家也認爲宇宙人生,不是自然而有的,就是有一個因果法則。
「又既有余慶、余殃,豈無本慶、本殃?」既然我們會招感良善跟不良善的子孫,就著本人來說,當然本人也是有他的果報。我們看什麼叫本慶、本殃。
「本慶、本殃乃積善,積不善之人,來生後世所得之果,當大于余慶、余殃之得諸子孫者,百千萬倍。」就是你本人積善、積不善,你來生,或者後世所得到的果報,一定大于「余慶、余殃之得諸子孫,百千萬倍。」
總結,「凡夫不得而見,何可認之爲無乎?」我們凡夫,眼睛所看到的是現前的境界,我們如果造善業,也看不到未來的果報;但是你看不到,你不可…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