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真实性,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它呢?在《大般若经》里面有一个话,这句话我们了解,就知道什么叫做「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就是说,「若法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则有罪过。」假设这个法是本来有,本来有怎么会没有呢?你修空观把它给破坏掉,这样子,诸佛菩萨有罪过,祂把这个「我」给破坏掉了。人法执跟我法执,不管是我、不管是法,不是说这个法本来存在,而我们使令它消失掉,不是!而是这一切的法,本来就是毕竟空的。毕竟空为什么会有业力?它也是一种因缘熏习的假名假相假用,从本性来说,也是不存在。这个法本身,它也是因缘有。因缘有,当然它就会随因缘有变化。而不是说有一个法,它是本来有,有了以后,你怎么把它消失呢?你用空观把它破坏,不是。这样子讲不知道懂不懂?不是先有后无,而是从头到尾本来都没有,当然指的是自性没有;因缘上,它是有假名假相假用。就是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它能够结集很多的业力。但是这个业力本身染污不了自性清净心,它会引导你到三恶道,但是它本身也没有真实性,因为三恶道的业力一结束,它也消失掉了。而不管是成就、消失,这整个过程都也是如梦如幻,没有一个法是能够染污自性的。
所以从一种空性的角度来说,世间上的事情都是可以转变的,都是可以造成。我们净土的法门,这个思想太重要了,这个空性的正见。《观经》说这个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他什么时候才开始忏悔呢?临终才开始忏悔,而且中阴身那个地狱的火已经现前,他那个时候起一念的忏悔心,念阿弥陀佛,转地狱的火成金莲花。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你不能往生,是因为你的信心不够,障碍你,不是你的业力障碍你,因为你自己的信心,你没有那种大乘的信心。当然这个断相续心是很重要,
虽然一切法空,但是这个强大的势力,你要注意!所以带业往生就是说,你过去所造的罪业,你已经是真正的内心当中觉悟了以后,真正的发露忏悔,发露忏悔以后,你这个恶念的相续心也断掉了,这个时候你的业就转了。假设你的恶念相续还在,那是没办法转。
师答学生问题:是的,是要受果报,但是你要知道一句话: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就是说,他受果报他自在。而且我看《法华经》,妙境长老他解释,他说: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佛可以决定要不要受果报?祂可以决定。祂成佛以后,祂过去的心中有很多的业力对不对?很多的业力,祂也可以使令祂得果报,也可以使令祂不得果报。就是「我现在不想得果报」,祂可以。祂如果觉得这个时候的众生,因为我去得果报能够觉悟,祂就得果报。得果报,他完全没有感受,阿罗汉都一切法不受,不要说佛,对不对?他能够决定这件事情,要不要现在得果报,祂可以决定;第二个祂得果报的时候自在,差在这个地方,祂无我、无我所,祂的感受不会被外境的苦乐所影响,祂的大乘涅槃,常乐我净。
就像佛陀受余报,佛陀过去生是一个婆罗门,有很多的弟子修行。那个时候饥荒,有一尊佛出世,有一个比丘去托钵。这个时候佛陀过去的婆罗门,就说:「你们这些比丘,应该去吃马麦的,那有资格去吃好的饮食」。他造了这个口业以后,后来成佛,就这个事件,就让祂得果报,就吃马麦,吃马麦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这个马麦倒入佛的钵里面,成甘露味,但是眼睛凡夫看是马麦,但是只要吃到佛的嘴巴里面,佛那个大乘涅槃的境界,入此人口,成甘露味,是这样子的。就是你眼睛看到佛陀吃马麦,但是佛无量无边的波罗蜜,祂那个十八界跟马麦一接触的时候,就是甘露,佛是这种境界。佛陀的境界你要看看《法华经》跟《华严经》,就知道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这种思想
能够理解的。简单的讲,佛为法王,于法自在,祂有自在力,不会被业力所系缚,祂过去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这个业力不能系缚祂,不可以的。并不是说业力会断灭,祂也可以到三恶道去,但是到三恶道去,那个刀山油锅对祂来说祂有自在力,这个是佛的境界,我们是没有自在力,所以我们应该求生阿弥陀佛国是对的。
好,这个道理我们必须了解,就是说,这个宇宙人生有一个是「恒」,一个是「转」。我讲一个偈颂,大家去思惟一下,佛法是要思惟,这个慈航老法师他讲一句话,对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他怎么说呢?慈航法师说:「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因果丝毫不爽,法性本来空寂。」这两句话你把它放在一起看,就是「法性本来空寂」,而「因果丝毫不爽」,一切法是自性空,但是因缘界不断的显现,虽然因缘不断的显现,但自性还是毕竟空。就是从「法性本来空寂」的角度来说,这一切法是转的,这个转的意思,就是这一切法是毕竟空,没有一个法是不会转变的,不可能,法性本来空寂就是转,因果丝毫不爽就是恒。你可以说,「法性本来空寂」而「因果丝毫不爽」,虽然「因果丝毫不爽」而「法性也本来空寂」,你把这两句话重复的思惟,你就能够看到诸法的真实相。
好,那我们再看讲义,我们看讲义第三十九面。三十九面是说「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这个是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十法界的因果法则,就是一个恒转如暴流。
我们再看约世间法,就是依儒家的思想,「约世法论,何不独然。」就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他也是强调因果。
「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他的思想也不是一种断灭见,也不是自然有。怎么知道呢?因为孔子他在「赞」,这个「赞」就是赞美,用文辞来赞美,赞美什么呢?就是赞美《易经》。赞美《易经》的在刚开始就讲出一句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以看的出来孔子的思想,也是讲一切法有因缘的,有一个轨则的,不是一切法自然有的。怎么说呢?就是「积善之家」,这个家庭里面经常行善的人,他以后的果报「必有余庆」,这个指出以后会得到良善的子孙,以后的家庭,可能就是财富、声名、富贵、眷属等等,会有各式各样的可乐果报。反过来这个家庭「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家庭经常造恶业,这个家庭以后会怎么回事呢?「必有余殃」,这个家庭以后要出败家子了,有灾祸的事情出现。
在《太上感应篇》也讲一件事情说:在扬州有一个卖米的人,这个卖米的人,本来是一个很贫困的人,白手起家。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他把这个卖米的秤斗做了手脚。做了手脚以后,就是看起来比实际的还重,事实上没有,但是它看起来比较重,就偷斤两。经过几年以后,他努力的经营,也富贵起来,生了两个儿子,非常可爱。有一天,他在家里面喝酒,很高兴就跟太太说:「我是一个本来什么都没有,现在有钱,妳知道怎么回事吗?」他太太说:「我不知道。」他说:我就是把这个秤斗,如是如是的做了手脚,所以现在这么快有钱。他太太听了以后,就很伤心,就准备要跟他离婚,这个先生说:「妳为什么要离婚呢?我们现在很有钱。」这个太太她可能是多少读过儒学,她说:「我们这样子做是伤阴德的,以后这个家庭会出不吉祥的事情,所以我要跟你离婚。」这个先生他也有点善根,他听太太这样讲,他也有点忏悔,他说:「那我已经做了,应该怎么办呢?」她太太说:「你过去偷人家斤两,你现在也做手脚,把这个斤两还给人家,就是
你秤起来比实际的少,我们补偿别人。」他就如法做了,他也起惭愧心,断相续心,一方面就开始补偿。过了几年,他两个儿子都死掉。他内心当中就很不平衡,「我过去造恶业的时候,事事顺利,我开始修善的时候,,两个儿子多可爱的儿子都死掉,这个世间上真的有轨则,有因果道理吗?是不是这样子呢?」信心就动摇了。晚上睡觉,这个天神就告诉他说:「你过去造恶业的时候,上天派两个儿子,要败坏你的财富,这两个儿子是上天派来的;你现在造善业,这两个儿子上天收回去,你继续造善业,你以后还会得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是良善。」他这个做梦以后,就有信心,就继续不断的,一方面开始断恶念的,把这个念头弄清净;一方面就是用这个米,来补偿别人,当作布施波罗蜜。果然他也次第生了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儿子,后来都是很有功名。
所以这个世间上的因果,有时候的确我们肉眼是看不出来,因为这个因果的事情,三世因果,有时候我们看不出来。所以儒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的。其实你注意现在的人,有些人家里很贫穷,但是他人穷志不穷,他能够坚持原则,在穷困当中,他能够坚持他应该有的人的本性,这个家庭以后,迟早要出良善的子孙,不知道哪一代而已。这个家庭,他做官贪污,你看好了,迟早出败家子,迟早,这个事我们很容易看得到的。就是儒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也等于是一种因果法则,只是它讲的不是明显而已。我们看印光大师怎么说。
「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你积所谓的善业、不善业,这个就是因地,「余庆、余殃」这个就是果报。换句话说,儒家也认为宇宙人生,不是自然而有的,就是有一个因果法则。
「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既然我们会招感良善跟不良善的子孙,就着本人来说,当然本人也是有他的果报。我们看什么叫本庆、本殃。
「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就是你本人积善、积不善,你来生,或者后世所得到的果报,一定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百千万倍。」
总结,「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我们凡夫,眼睛所看到的是现前的境界,我们如果造善业,也看不到未来的果报;但是你看不到,你不可…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