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44

  ..續本文上一頁以說是沒有,不可以這樣講。這個是講到業果的理論。就是說,這個宇宙人生,它是有一個軌則的,什麼軌則呢?就是由善業一定招感可樂果報;由惡業就決定招感不可樂果報,這個世間上,就是遵循著這個軌則在運作的,這個就是業果理論。

  我們再看下一段、明因果之事。前面的一科是講理論;這一段是講到,我們應該怎麼來修行,大家請合掌。

  丙二、明因果之事

  經雲:「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衆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叁世,轉變由心」之奧旨。「報通叁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叁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謂之

  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複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 — 與衛錦洲書 —

  好,前面的一科是說明因果的道理,這個地方是講到因果轉變的方法。我們把它分成叁段來說明,先看第一段。

  「經雲:『菩薩畏因,衆生畏果。』」這是一個總標,印祖一開始就引聖言量說明。說這個世間上,有菩薩跟衆生的兩類:這個菩薩就是覺有情、覺悟的人;一個是沒有覺悟的人。一個覺悟的人跟沒有覺悟的人,他們兩個的思想跟行爲,會有所不同。什麼不同呢?「菩薩畏因」,站在菩薩的角度,他會注意他的身口意的造作,就是他的因地。這個身口意的造作,以大乘佛法來說,他會特別注意「意」業,你造作這件事情的動機是良善的、是邪惡,是由良善的因地發動出來、還是邪惡的念頭發動出來這件事情,菩薩是會注意這件事情,就是注意因地,當然這個是一個覺悟的衆生,他有這樣子的一個情況。

  顛倒的衆生是怎麼回事呢?顛倒的衆生,他造因地,他不在乎,他也不管是善念、惡念,反正他就隨順他的習氣去做事。他造因的時候不在乎。他什麼時候在乎呢?他得果報的時候在乎。就這個果報,我怎麼利用這個地理、或者算命、或者是求神、各式各樣的方便,使令我這個果報能夠轉變一點,離苦得樂。就是

  在這個果報上下功夫,但造因地的時候,他不在乎,所以這兩種人的做法是不同。這是一個總標。當然這兩種作法不同,會有不同的結果,我們看印祖怎麼說。

  「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菩薩他對整個業果有正見,他知道因地一定會招感果報,所以他恐怕招感未來的惡果。怎麼辦呢?「預先斷除惡因」,當然惡因主要是意業,這惡念要趕快調伏,因爲發動業力的,是你那一念的念頭。所以菩薩他對自己的調伏現行煩惱會很在乎!因爲這個煩惱不調伏,隨時一活動就造惡業,這個事情是很嚴重的,這個是造罪業的根源,所以要斷除。他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慢慢的罪障消除,善法的功德、一切的波羅蜜慢慢的圓滿,布施圓滿,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波羅蜜慢慢圓滿。當然這整個結果,這個菩薩他能夠注意這個緣起,他的生命是增上,他會從「人」的法界,生到「天」的法界,乃至于生到「二乘」,最後總有一天能夠成佛。就是說他的生命一定是不斷的增上。

  這個衆生就是愚癡,怎麼說呢?「常作惡因,欲免惡果」。就是說他不知道這個宇宙人生是有一個軌則的,他認爲這個宇宙人生沒有軌則。沒有軌則,他在造惡因的時候,他就經常造作惡因,這煩惱不調伏,隨時就發動煩惱,就造罪業。但是他造了罪業,他的心情呢,「欲免惡果」,他又不希望去得惡果報,那這個是非常矛盾的。

  下面講一個譬喻:「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你又喜歡在太陽下,但是你又不想有陰影,這當然是徒勞奔馳,你再怎麼跑陰影都是有、都存在的,就是你造了惡因,這個果報是逃不掉的。這個是印祖把一個覺悟的菩薩,跟一個沒有覺悟的衆生的情況,做一個總說,再看下一段。

  「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我們學了佛以後,或者沒有學佛,只要你不了解宇宙人生緣起的正見,都是一個愚癡的人。這個愚癡的人,他也願意做一些善業,「稍作微善」他可能造了一個小小的善業,但是他就想要馬上得到大的福報,不是下輩子,我現在就要看到大福報。這種情況「一遇逆境」,假設他有逆境的出現,他就會說,我做善反而遭到災殃,這個世間上,完全沒有因果的法則。他就「退悔初心」,既然世間上沒有因果法則,我爲什麼要造善呢?我隨順我的習氣不是很好嗎?甚至于「反謗佛法」,就是佛法講的因果,其實沒有這回事情,反謗佛法。

  這樣子就是,「豈知報通叁世,轉變由心」,你不知道這個因果要考慮過去、現在、未來,你不是馬上造業,馬上得果報,是要考慮到業力的強弱的。「報通叁世」,而且這個轉變是要由心。這是一個總標。我們先看什麼叫「報通叁世」。

  「報通叁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我們講因果是要考慮叁世。叁世的因果有叁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你現生的時候造業,可能是造善業、造惡業。而你現在就得果報,不必來世。這件事情,現在造業,今生就看到果報,這都是一個強大的業力。不過這個地方,現生造業,現在得果報,我們從唯識的角度,它有兩種的差別:第一種就是花報。譬如說阿阇世王他想做國王,但是他父親還在,怎麼辦呢?就把他父親給關起來。關起來以後,就不給他父親吃飯,就把他父親給活活的餓死了,就等于是殺父的意思。這個殺父在佛法的緣起上,是一個逆罪,他就全身長滿了膿瘡,在《涅槃經》說,他長滿了膿瘡,而這個膿瘡的果報是不可樂,任何醫生治不好。因爲這個果報不是四大不調,而是背後有業力在支持的,你吃什麼藥都不行,它

  不是四大引起的,背後有業力在支持。 這種情況就是,他殺父的果報,正式的果報是在無間地獄。但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個大的山雨來之前,它先有一些的征兆出現,風滿樓。就是在得果報之前,先出現花報,就是先開花,再有結果,所以這種只是花報而已。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現生的是一種花報,現在造的惡業、善業,馬上就出現可樂跟不可樂,也可能是屬于花報;也可能是屬于正式果報。譬如說,我們上次講那個南北朝,那個道秀法師,他是一個人的果報,但是他起上品的瞋心,就從人的果報當下變出一條大蟒蛇,沒有經過投胎,當下就變大蟒蛇,沒有經過中陰身。這種情況都是一種強大的業力,把這個人的果報給褫奪過來。譬如說,我們看《淨土聖賢錄》,你也會發現有這種情況:有些人他念佛很精進,一般來說,這種人都是覺悟到生死的痛苦,人世間受了很多痛苦的境界,痛念生死這種心情來念佛。,有些人念了一年往生了,有些人念了二年,有些人念了叁年,大部分都念了叁年。我們從唯識的角度來說,難道這些人的生命都剛好叁年就結束嗎?其實不一定,也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不是的意思就是說,本來他這一期人的生命,是被第八識所支持,他的人的業力還在,勢力還有,但是他因爲淨土的業力太強了,就是強者先牽,先把這個人的業力給奪過來,他那些人的業力,就沈沒到第八識裏面,等到以後再說,他這個淨土的業力就起現行,就是先得果報。就是說,我們在人的當中,造的強大的善業跟惡業,也可能在今生就得果報,不必等來生,這是一種情況,不過這種情況不多。

  第二種,得果報的第二種。

  「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這種情況是最多的。我們今生造的善業、造的惡業,造了這個因地,什麼時

  候得果報呢?來生去得到可樂果報、不可樂果報,這個叫生報。你今生念阿彌陀佛,但是你還是一個人,你什麼時候往生淨土呢?你下輩子往生淨土,這種是一般的業力。

  「今生作善作惡,第叁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你今生造的善業、惡業,你下輩子也沒得果報,今生也沒有得果報,什麼時候得果報呢?第叁生,或者第四生,或者乃至于十百千萬生,或者無量無邊劫以後,才是得到果報,這個是後報。就是你造這個業力,可能你只造了一次,沒有相續心,而且你造的時候,不是一個很強大的業力,非常薄弱,而且你只是偶爾做了一次以後,就沒有再做了,這種薄弱的業力就是不決定。什麼時候得果報?不決定,就時間遲早不決定。但是它是絕對不會消失掉,決定不會不得果報,除非你後來忏悔了,或者你往生極樂世界了,那又是不同,你要在這個凡夫的世界,受業力所主宰,那這件事情就永遠存在的。

  這個就是「報通叁世」。我們得果報,你應該要看到這種要以業力的強弱來決定,因爲你今生造的業力,你這個善業業力薄弱,而你過去生曾經做的惡業很強,你應該是惡業先得果報。所以我們的生命,不能只看現生,要把過去生的業力,也拿出來看,這個是講到叁世因果的情況。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裏。

  師答學生問題:你講袁了凡,轉變生命對不對?那個應該說是花報。他的…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