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45

  ..續本文上一頁生命本來是五十幾歲,五十叁,你背得很熟。後來活到八十幾歲、七十多。怎麼說呢?他造了很多善業,其實這種善業的業力,不只是使令他增長壽命而已,不應該只是這樣;他下輩子,除非他臨命終起惡念,他如果很正常,這樣子過去,他應該下輩子不是人,就是天,他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應該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可樂果報。你看他的情況就知道,他是真正內心轉變

  過來,真正是覺悟了。在覺悟之前,他這個業力,一個人造善的時候,他不但是會爲未來創造一個可樂果報,而且會折損他過去的惡業,這是這樣子,一方面也會折損他過去的惡業。這是講世間上。

  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要折損過去的惡業,你一定是內心要有所轉變,下一科會說「轉變由心」。在唯識學上說,我們的內心有兩種功能,哪兩種功能呢?第一個是發業;第二個是潤生。發業,潤是滋潤的潤、叁點水。因爲我們這個念頭,它在種子位,當然是不造業,它一活動起現行的時候,它就會造作業力,可能是善業,可能是惡業。對望著未來說,它對未來會有一種可樂不可樂的果報,一種功能會出現,發業。

  第二個潤生。就是你是善念起的多,就很容易去觸發我們過去的善念、善的業力,就不容易去觸動過去的惡業。譬如說,我們有一個田地,有很多的種子,但是這個種子不是都能得果報的,要怎麼樣呢?要有陽光、水分,才能夠得果報,你單單是種子不能夠得果報,要有一些助緣。如果這個種子你都不去灌溉,它就永遠存在,但是它不能得果報,要潤生。就是你這個念頭有潤生的作用。所以一個人經常起善念,特別臨命終的時候,就容易觸動過去的善念。你起惡念,你一方面造作一個惡業的力量,對望著未來來說,你創造一個惡業。對望你過去來說,你不容易去滋潤過去的善業,不容易,這樣講懂嗎?就是我們的念頭有發業、有潤生。

  我們講苦集滅道那個「集」谛,集。這個苦、集,是講世間的因果,這個苦集,苦谛是約果報,集谛是約因。什麼叫集呢?集者,招感性。它有招感果報的功能。這個集有兩種的內涵一個是業力;一個是煩惱。單單是業力,是不能夠得果報,要有煩惱的滋潤,就是這個種子要變成這個「有」,十二因緣裏面這個「有」,

  這個「有」就會得果報了,這個「愛、取、有」,就是一定要有煩惱的滋潤。譬如說,你有一種很特殊的煩惱,這你自己才有而已,而且這個煩惱在你的生命當中經常出現,今天出現、明天出現,一天出現好幾次,這種情況你下輩子就很容易得果報。甚至于你今生當中,你的身體也會有一些病痛,跟這個煩惱有關,會有關系。當然這個病痛,可能你過去就有這個業力,但是你那個煩惱會不斷的滋潤它,你雖然下輩子是叁惡道,但是你這個煩惱的活動,會去刺激過去的惡業,使令你今生就會有某方面的病痛,或者某方面的災難,就是煩惱一方面會潤生,它會滋潤過去的業力;一方面它會去創造未來的業力,當然你要把它消滅,也就不同。所以它是有發業跟潤生兩種情況。

  我講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是在《賢愚經》裏面,講到一個佛在世的時候,在一個森林,這個森林裏面有一只鳥,這個鳥長得非常的高大。這只鳥牠有一個特色,牠的聲音特別美,特別美妙好聽,牠對牠自己的聲音,也非常的有自信,也非常的歡喜,牠能夠唱出那麼美妙的聲音,牠自己也覺得非常的好。牠住處的不遠的地方,有一個住阿蘭若的比丘在那邊修行,經典上並沒有說,這個阿羅漢是一個凡夫,聖人,它沒有說,就是一個比丘。這個比丘經常誦經,而這個比丘誦出的聲音,比這只鳥更好聽。這個鳥牠對聲音很執著,牠看到這個比丘誦經好聽,牠就定期的,這個比丘誦經,牠就跑到屋檐上去聽,經常去,今天也來,明天也來,經常就來聽。

  有一天,牠正在聽比丘誦經的時候,牠很專注,就被這個獵人用箭把牠射死。射死的時候,牠當時所攀緣的是佛法僧,是一個法寶的境界,所以牠因爲臨命終的時候,所緣念的是一種正法,就生到忉利天去了,這個善業得果報了,生到忉利天。

  這個天人他是化生,無而忽有,他父母親突然間就在軀幹裏面生出來,就像我們八歲的小孩那麼大,八歲小孩那麼大,無而忽有。這個小孩他就吃天上的乳,牛奶的乳汁,那個是地乳,他吃了以後,很快的就長了很大,就種種的五欲的快樂。不過這個天人他剛開始去的時候,一般他都會去做一件事,什麼事呢?他會用他的神通去觀察,他是什麼因緣做天人,當然他天做久了,他就不在乎,他完全看到現在的五欲,完全享受。但是他剛剛生天的時候,他會去注意。喔!我過去是一只鳥,聽這個比丘說法,被這個獵人射死了,這樣生天了。他就對這個比丘有感激的心,就拿天花去叢林裏面找這個比丘,就在這個比丘誦經的時候,天人就散花。這個比丘就說:「散花者誰?」他說:「我是一個天人,我是過去是一只鳥,因爲你聽你說法,得到生天的果報,現在來感激你、供養你。」這個比丘就很高興,就爲他說法。說法以後,這個鳥就證得初果解脫法門。他證得初果以後,就回到天上去了。這個故事,佛陀就贊歎這個聞法的功德,這段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生命當中,要能夠不斷的熏習大乘佛法的善根,這件事情,可以說在整個生命是最重要的,雖然佛法是積集福德、智慧資糧,但是智慧資糧它比福德又更重要。因爲福報本身它是可樂,但是它不能夠成就解脫分,而我們去栽培這種大乘佛法的善根,它能夠成就解脫分。你看一只鳥牠都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栽培的善根,下輩子就成熟。所以我們看《金剛經》也說:你用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恒河沙諸佛,不如你聽聞《金剛經》四句偈。爲什麼呢?你都不聽聞佛法,你就是做人天福報,你根本就沒有出世的善根,不能成就解脫分的。你得到了人天,你到了天上去得果報,受完果報的時候,你煩惱一活動,很可能到叁惡道去。而我們栽培了出世的善根,特別是大乘的善根,你就有這個解脫分,有得度的因緣。有得度的因緣,佛

  菩薩就有辦法。這佛菩薩要說法,你一定本身的內心當中,要有得度的因緣,要有善根,否則佛菩薩沒辦法。所以我們從唯識的熏習角度,我們不斷的讀誦大乘經典,不斷的思惟大乘的法義,這點倒是很重要的,跟我們以後成佛的快慢,有很大的關系。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

  

  

  

  

  

  

  

  

  

  

  

  

  

  

  

  

  第十講

  監學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二面,「轉變由心」者。我們在印祖《文鈔》當中,講到了淨土的修行方法是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屬于正行;第二個是屬于助行。這個正行就是「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能夠往生阿彌陀佛國,主要的一個因緣,就是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能夠以真實的信心,以及堅定的願力,把阿彌陀佛的名號,在心中分明的顯現出來,假藉信願持名的因緣,跟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就這樣感應道交,這個就是往生的一個正行。這一科所說的是一個助行。這個助行,就是「深信因果,斷惡修善」。我們對于這種業果理論的認識以後,我們能夠忏除罪障、積集資糧,這樣子的行爲,能夠幫助我們臨命終那個佛號,使令那個佛號,能夠更加的堅固,更加的廣大,所以叫做助行,它有幫助正行的功能。這個「深信因果,斷惡修善」我們是分成兩個部份:第一科是講業果的理論;這一科是講到業果的修行。業果的修行,印祖他提出了兩個觀念:第一個就是「報通叁世」;第二個是「轉變由心」。「報通叁世」我們說過,現在是講業果的轉變。

  「轉變由心」這句話,我們做一個大概解釋。這個轉變指的是一種因果的轉變,因的轉變,乃至于果的轉變。這個因的轉變跟果的轉變,主要是靠誰轉變呢?是靠我們這一念心。這句話我們可以從《楞嚴經》裏面得到一個印證,佛陀在《楞嚴經》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假設我們起的是一個善心,這個善心生起的時候,它就能夠引生種種的善業,乃至于可以引導我們到這種可樂的果報,人天比較好的境界去得果報;假設我們今天起的是一個惡心,這個惡心的活動,就會引生很多惡的業力,使令我們下輩子到一種叁惡道,比較不

  可樂的果報去受生。所以整個六道輪回,整個業果的主宰,就是這一念心。

  我們看阿含經論裏面講一個事,說:這個外道,外道他也能夠從這個禅定當中,知道這個世間上是有因果的。這個禅定也是不可思議,禅定當中,他不學佛陀的經論,他也知道這個世間上有業力,由這個業力來推動我們去受可樂、不可樂果報。怎麼辦呢?他知道他心中有很多的業力,他就修苦行,怎麼修苦行呢?他就用很多的有刺的植物,荊棘,把身體就睡在這個有刺的荊棘上,希望假藉這種苦行,來消除他無始的罪業。這個佛弟子,大阿羅漢內心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種清淨的功德,他就知道這件事,阿羅漢就問這個苦行外道說:「你在這個地方躺著幹什麼呢?」他說:「我要靠這個荊棘刺我的身體,消我的罪業。」這個阿羅漢就說:「你看到這個牛在拉車有沒有?」「我看過。」他說:「這個牛在拉車,假設這個牛不走,你應該打牛?還打車呢?」外道說:「這牛車不能走是因爲牛有問題,不是車有問題,你把這個車打壞牛還是不走。」這阿羅漢假藉這個譬喻,就開示這個外道說:「我們這個生命體也是這樣,這個色身本身是沒有過錯的,它只是一個果報,這整個根源就在這個牛,這個牛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心的變化,生滅變異,創造出很多的業力,就是由這個業力,使令我們去得果報。」這個意思就是「轉變由心」。佛法是很正確的把世間這個緣起的根源,標出來,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是這個生滅的主宰者,這…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