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一個大綱。我們看怎麼轉變呢?我們分成叁段。
「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先講這個譬喻說:有一個人,這個人是不善,不是好人,這是一個惡人。他造作很多的惡業,殺盜淫妄,乃至于五逆、謗法,種種的罪業。這個業力當然就是要去得果報的,業力有這個推動的力量,使令
他「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業力這個自然的法則,他應該是要去到地獄去受這種長劫的刀山油鍋的痛苦。這個人他是如是的因,應該是要招感如是果的。這個地方就講他有轉變,先看因的轉變,再看果的轉變。先看因。
「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這個人從這個經文來看,他是學佛了,這個人過去是有善根,雖然積集很多的罪業,但是他還是栽培了一些善根。這個善根淺深,印祖是從兩個角度,先看淺-「生大慚愧」。佛法的一切善根,信進念定慧,主要的應該就是講智慧。這個智慧,最基礎的智慧就是「深信業果」。這個人他雖然內心積集很多的罪業,但是他學習佛法以後,知道這個宇宙人生是有因跟果的法則,他相信這個黑業,會使令我們到叁惡道去受苦,白業能夠使令我們生天,乃至于做人,種種的可樂果報。他對于這種善業跟這種惡業,生起了堅定的理解。生起堅定理解以後,他就能夠崇重賢善、輕拒暴惡,就是慚愧。就是說,他對這種賢善的法能夠尊崇、尊重,崇重;乃至于對這種種的惡業輕拒,輕視拒絕。所以這個慚愧是由「正見」來的。所以我們一個人業果要轉變,第一個,你要有慚愧心。就是說,你對你的生命有一種想要增上的一種意願,有增上的意願。有些人他造了惡業,你說造了惡業要到叁惡道,他無所謂,他對惡業,他也不排斥,你說到叁惡道去,他也不怕,這個人就沒辦法轉變的,這業就不能轉變,當然這個人一定是沒有正見的。所以我們第一個,就是要有慚愧心,有這種對于業果的正知見以後,能夠崇重賢善,輕拒暴惡,希望我們生命能夠不斷增上的這種意願。
第二個「發大菩提心」。前面是約著破惡,這個是生善。這個菩提心,在大乘經論裏面講到兩種的菩提心:第一個是屬于世俗菩提心;第二個是勝義菩提心。我們先講這個「世俗菩提心」。
這個「世俗菩提心」,它是從一種事相的觀察,或者是約人,或者是約法。如果是約人,他就觀察這一切的衆生,都是過去的母親,這些如母的衆生,在生死輪回當中,顛倒造業受苦,這個時候,他就不忍衆生苦,發這個菩提心,這第一個;第二個,他思惟佛法是衆生的光明,他不忍聖教衰的緣故,他也發菩提心,這個爲了要住持正法、續佛慧命的緣故,他發菩提心,這個都是屬于「世俗菩提心」。
這個「勝義菩提心」是指約理性發動。就是說,他要能夠讀誦大乘的經典,《法華經》跟《華嚴經》。他讀誦了以後,他能夠覺悟到一個真理,他覺悟到什麼真理呢?他能夠覺悟到: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他能夠覺悟到: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從這種同體的佛性當中,發動了他的「衆生無邊誓願度」的這種誓願。就是尊重己靈的緣故,發動了「衆生無邊誓願度」的這種願力,這個就是屬于「勝義菩提心」,這是更加殊勝。總之,就是他們都發起了一種「衆生無邊誓願度」的這種願力。當然他會發起「衆生無邊誓願度」,他就會修習種種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種種的善法他就會修行。他能夠從佛法的理論的勝解,生起慚愧心,生起菩提心,這樣子,他就能夠改惡,也能夠修善,由慚愧的緣故而改惡,由菩提心的緣故,而修習一切的善法。修善呢,印祖講一個譬喻,「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或者他是誦經,或者念佛,或者自行,或者化他,以這種功德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把這個資糧做一個回向,回向到西方淨土,這是講到他因地的轉變。再看我們看這個果報的轉變。
「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複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他這樣子的思想轉變、行爲轉變
以後,他就是怎麼樣呢,現生或者是被人輕賤。這件事情是這樣,本來他能夠發慚愧心、菩提心、斷惡修善,這都是一種善法,這個善法,都應該是成就可樂果報,但是他在「現生」不是!被人家輕賤,被人家冷嘲熱諷嘲笑,這第一個。或者是得到病苦,他本來是造惡業的時候,是沒有病苦,現在斷惡、修善,生病了,或者是貧窮,或者不如意的事情。這怎麼回事呢?爲什麼他開始修善以後,會有這種輕賤、病苦、貧窮、不如意的果報出現呢?這以下就解釋。
「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性業,即便消滅。尚複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因爲這個人在沒有斷惡、修善之前,他累積很多的罪業。累積很多罪業以後,他發慚愧心、菩提心,斷惡修善的時候,就動搖了他的這個惡業。就是怎麼樣?就是重報輕受,把這個惡業給逼出來,使令他這個地獄的果報,轉成了被人家輕賤,或者是有病苦,或者是貧窮,乃至于一切身心不如意的事情。所以說他這種微小的痛苦,就可以使令他「永墮地獄,長劫受苦」的業,就是這樣消滅掉,就是重報輕受。不但是這樣子,這只是破惡而已,因爲他發了菩提心的緣故,「尚複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他在生善方面,能夠超凡入聖。這個是講到他的惡業的轉變,以及他的善法功德的情形。就是這個人生命的果報轉變,不管是因、不管是果,都不離開我們這一念心,這叫「轉變由心」。這是從佛法的角度來看,講得比較深,我們也可以從儒家的角度,我們看附表第十。
附表第十,這個倒是可以做我們學佛的基礎, 忏公師父也經常說,儒學是佛學的基礎。我們看這個轉變由心,站在儒家的角度,他們的內涵。我們就以《了凡四訓》來做一個說明,這當中分成了叁大科:第一大科是「先明罪業之相」;第二大科是「正示轉業之法」。說明轉變業力的方法。第叁科是「結示罪滅之相」。
再說明罪滅所顯現出來的相狀。我們先看這個罪業之相。罪業之相分兩科:第一個是總說;第二個是別明。先看總說。
附表十 — 轉變由心
壹、先明罪業之相
(一)總說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于厚者常獲福,過于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
這一段是先說明罪業跟福業的相狀。「大都」,一般來說。一件吉祥的事情,或者是凶惡的事情,都有一個征兆,這個事情要出現,有一個征兆,什麼征兆呢?「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就是這個征兆要生起,這個「萌」就是一個事情的生起,一件事情最初的生起叫做「萌」。這個吉凶最初就是你那一念心的發動,或者是善、或者是惡,這個內心是最初的生起。生起以後,假設你不轉變它,它的內心的勢力就慢慢慢慢的增長,就帶動我們的四體,帶動我們的身業、帶動口業去造惡業。這以下就說明「心」的情況,「其過于厚者常獲福,過于薄者常近禍。」就是說這個人的心,厚道一點的人,這個人多數是大福報的人;假設這個人是刻薄的,這個人一般來說,災禍會比較多,這是一個總說。以這個心的厚道跟刻薄來做一個大判。「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我們一般的眼睛,都是顛倒的,有障疑的,這個「翳」就是障礙,我們認爲說這件事情都不決定,事實上是決定的。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內心的厚道跟刻薄,大略的知道這個人是一個福德之人,或者是一個有災禍之人。這個事情是這樣子,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修行,它的觀念是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忏公師
父經常講這句話,他說要站在一個自利的角度,我們是向天地學習。這個天地的運轉,四季的運轉特別的剛健,這個是表示我們在自利方面,應該是要精進,面對自己的煩惱應該是剛健的,君子以自強不息,要求自己應該是要嚴格的。但是面對衆生的時候,要跟大地學習,「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能夠包容一切,生長一切的萬物,就是我們在待人處事,應該要學習大地的包容,這樣子才是有大福德的境界,這是一個總說。
這以下就別明,就是講出了有六個相狀,是一個罪過深重的情況。
(二)別明
「然人之過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前面是一個總標,這以下就各別解釋。一個罪過深重的人,他也有一些征兆的,這以下講出了六種征兆:
第一個「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這個人的昏沈昏昧特別嚴重,怎麼知道呢?「心神昏塞」昏昧閉塞,你跟他講什麼事情,或者聽聞佛法以後,轉頭即忘,心中完全沒有念力,就是這個人,一天就是迷迷糊糊的,內心一片黑暗,這個就是有罪障的一種相狀,這個罪障來遮障他的明了性。
「或者無事而常煩惱」。這個煩惱的體性我們說過,煩惱的體性是一種煩躁惱動的,它是一種躁動的。這個功德的相狀是輕安的,一個人內心貪煩惱、瞋煩惱很重的人,他就是不容易寂靜,他就有事沒事、坐在那個地方,他就是心就是不安,你就是問他
爲什麼?他講不出個所以然,就是這個人的罪業重。罪業在你的內心當中,累積在心中,所以他沒有事就常起煩惱,這也是一個罪障重的相狀。
「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他看到有功德的君子,有道德的君子,本來我們看到君子是崇重賢善,尊重,但是他不是,「赧然」就是面紅耳赤,很難爲情的樣子。乃至于「消沮」,這個「消沮」就是恐懼的樣子,就是這個人心中不夠坦蕩,就是畏畏縮縮的,看到有大功德的人,他內心…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