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命本来是五十几岁,五十三,你背得很熟。后来活到八十几岁、七十多。怎么说呢?他造了很多善业,其实这种善业的业力,不只是使令他增长寿命而已,不应该只是这样;他下辈子,除非他临命终起恶念,他如果很正常,这样子过去,他应该下辈子不是人,就是天,他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应该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可乐果报。你看他的情况就知道,他是真正内心转变
过来,真正是觉悟了。在觉悟之前,他这个业力,一个人造善的时候,他不但是会为未来创造一个可乐果报,而且会折损他过去的恶业,这是这样子,一方面也会折损他过去的恶业。这是讲世间上。
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要折损过去的恶业,你一定是内心要有所转变,下一科会说「转变由心」。在唯识学上说,我们的内心有两种功能,哪两种功能呢?第一个是发业;第二个是润生。发业,润是滋润的润、三点水。因为我们这个念头,它在种子位,当然是不造业,它一活动起现行的时候,它就会造作业力,可能是善业,可能是恶业。对望着未来说,它对未来会有一种可乐不可乐的果报,一种功能会出现,发业。
第二个润生。就是你是善念起的多,就很容易去触发我们过去的善念、善的业力,就不容易去触动过去的恶业。譬如说,我们有一个田地,有很多的种子,但是这个种子不是都能得果报的,要怎么样呢?要有阳光、水分,才能够得果报,你单单是种子不能够得果报,要有一些助缘。如果这个种子你都不去灌溉,它就永远存在,但是它不能得果报,要润生。就是你这个念头有润生的作用。所以一个人经常起善念,特别临命终的时候,就容易触动过去的善念。你起恶念,你一方面造作一个恶业的力量,对望着未来来说,你创造一个恶业。对望你过去来说,你不容易去滋润过去的善业,不容易,这样讲懂吗?就是我们的念头有发业、有润生。
我们讲苦集灭道那个「集」谛,集。这个苦、集,是讲世间的因果,这个苦集,苦谛是约果报,集谛是约因。什么叫集呢?集者,招感性。它有招感果报的功能。这个集有两种的内涵一个是业力;一个是烦恼。单单是业力,是不能够得果报,要有烦恼的滋润,就是这个种子要变成这个「有」,十二因缘里面这个「有」,
这个「有」就会得果报了,这个「爱、取、有」,就是一定要有烦恼的滋润。譬如说,你有一种很特殊的烦恼,这你自己才有而已,而且这个烦恼在你的生命当中经常出现,今天出现、明天出现,一天出现好几次,这种情况你下辈子就很容易得果报。甚至于你今生当中,你的身体也会有一些病痛,跟这个烦恼有关,会有关系。当然这个病痛,可能你过去就有这个业力,但是你那个烦恼会不断的滋润它,你虽然下辈子是三恶道,但是你这个烦恼的活动,会去刺激过去的恶业,使令你今生就会有某方面的病痛,或者某方面的灾难,就是烦恼一方面会润生,它会滋润过去的业力;一方面它会去创造未来的业力,当然你要把它消灭,也就不同。所以它是有发业跟润生两种情况。
我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在《贤愚经》里面,讲到一个佛在世的时候,在一个森林,这个森林里面有一只鸟,这个鸟长得非常的高大。这只鸟牠有一个特色,牠的声音特别美,特别美妙好听,牠对牠自己的声音,也非常的有自信,也非常的欢喜,牠能够唱出那么美妙的声音,牠自己也觉得非常的好。牠住处的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住阿兰若的比丘在那边修行,经典上并没有说,这个阿罗汉是一个凡夫,圣人,它没有说,就是一个比丘。这个比丘经常诵经,而这个比丘诵出的声音,比这只鸟更好听。这个鸟牠对声音很执着,牠看到这个比丘诵经好听,牠就定期的,这个比丘诵经,牠就跑到屋檐上去听,经常去,今天也来,明天也来,经常就来听。
有一天,牠正在听比丘诵经的时候,牠很专注,就被这个猎人用箭把牠射死。射死的时候,牠当时所攀缘的是佛法僧,是一个法宝的境界,所以牠因为临命终的时候,所缘念的是一种正法,就生到忉利天去了,这个善业得果报了,生到忉利天。
这个天人他是化生,无而忽有,他父母亲突然间就在躯干里面生出来,就像我们八岁的小孩那么大,八岁小孩那么大,无而忽有。这个小孩他就吃天上的乳,牛奶的乳汁,那个是地乳,他吃了以后,很快的就长了很大,就种种的五欲的快乐。不过这个天人他刚开始去的时候,一般他都会去做一件事,什么事呢?他会用他的神通去观察,他是什么因缘做天人,当然他天做久了,他就不在乎,他完全看到现在的五欲,完全享受。但是他刚刚生天的时候,他会去注意。喔!我过去是一只鸟,听这个比丘说法,被这个猎人射死了,这样生天了。他就对这个比丘有感激的心,就拿天花去丛林里面找这个比丘,就在这个比丘诵经的时候,天人就散花。这个比丘就说:「散花者谁?」他说:「我是一个天人,我是过去是一只鸟,因为你听你说法,得到生天的果报,现在来感激你、供养你。」这个比丘就很高兴,就为他说法。说法以后,这个鸟就证得初果解脱法门。他证得初果以后,就回到天上去了。这个故事,佛陀就赞叹这个闻法的功德,这段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生命当中,要能够不断的熏习大乘佛法的善根,这件事情,可以说在整个生命是最重要的,虽然佛法是积集福德、智慧资粮,但是智慧资粮它比福德又更重要。因为福报本身它是可乐,但是它不能够成就解脱分,而我们去栽培这种大乘佛法的善根,它能够成就解脱分。你看一只鸟牠都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栽培的善根,下辈子就成熟。所以我们看《金刚经》也说: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恒河沙诸佛,不如你听闻《金刚经》四句偈。为什么呢?你都不听闻佛法,你就是做人天福报,你根本就没有出世的善根,不能成就解脱分的。你得到了人天,你到了天上去得果报,受完果报的时候,你烦恼一活动,很可能到三恶道去。而我们栽培了出世的善根,特别是大乘的善根,你就有这个解脱分,有得度的因缘。有得度的因缘,佛
菩萨就有办法。这佛菩萨要说法,你一定本身的内心当中,要有得度的因缘,要有善根,否则佛菩萨没办法。所以我们从唯识的熏习角度,我们不断的读诵大乘经典,不断的思惟大乘的法义,这点倒是很重要的,跟我们以后成佛的快慢,有很大的关系。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第十讲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二面,「转变由心」者。我们在印祖《文钞》当中,讲到了净土的修行方法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属于正行;第二个是属于助行。这个正行就是「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能够往生阿弥陀佛国,主要的一个因缘,就是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能够以真实的信心,以及坚定的愿力,把阿弥陀佛的名号,在心中分明的显现出来,假藉信愿持名的因缘,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就这样感应道交,这个就是往生的一个正行。这一科所说的是一个助行。这个助行,就是「深信因果,断恶修善」。我们对于这种业果理论的认识以后,我们能够忏除罪障、积集资粮,这样子的行为,能够帮助我们临命终那个佛号,使令那个佛号,能够更加的坚固,更加的广大,所以叫做助行,它有帮助正行的功能。这个「深信因果,断恶修善」我们是分成两个部份:第一科是讲业果的理论;这一科是讲到业果的修行。业果的修行,印祖他提出了两个观念:第一个就是「报通三世」;第二个是「转变由心」。「报通三世」我们说过,现在是讲业果的转变。
「转变由心」这句话,我们做一个大概解释。这个转变指的是一种因果的转变,因的转变,乃至于果的转变。这个因的转变跟果的转变,主要是靠谁转变呢?是靠我们这一念心。这句话我们可以从《楞严经》里面得到一个印证,佛陀在《楞严经》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我们起的是一个善心,这个善心生起的时候,它就能够引生种种的善业,乃至于可以引导我们到这种可乐的果报,人天比较好的境界去得果报;假设我们今天起的是一个恶心,这个恶心的活动,就会引生很多恶的业力,使令我们下辈子到一种三恶道,比较不
可乐的果报去受生。所以整个六道轮回,整个业果的主宰,就是这一念心。
我们看阿含经论里面讲一个事,说:这个外道,外道他也能够从这个禅定当中,知道这个世间上是有因果的。这个禅定也是不可思议,禅定当中,他不学佛陀的经论,他也知道这个世间上有业力,由这个业力来推动我们去受可乐、不可乐果报。怎么办呢?他知道他心中有很多的业力,他就修苦行,怎么修苦行呢?他就用很多的有刺的植物,荆棘,把身体就睡在这个有刺的荆棘上,希望假藉这种苦行,来消除他无始的罪业。这个佛弟子,大阿罗汉内心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种清净的功德,他就知道这件事,阿罗汉就问这个苦行外道说:「你在这个地方躺着干什么呢?」他说:「我要靠这个荆棘刺我的身体,消我的罪业。」这个阿罗汉就说:「你看到这个牛在拉车有没有?」「我看过。」他说:「这个牛在拉车,假设这个牛不走,你应该打牛?还打车呢?」外道说:「这牛车不能走是因为牛有问题,不是车有问题,你把这个车打坏牛还是不走。」这阿罗汉假藉这个譬喻,就开示这个外道说:「我们这个生命体也是这样,这个色身本身是没有过错的,它只是一个果报,这整个根源就在这个牛,这个牛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的变化,生灭变异,创造出很多的业力,就是由这个业力,使令我们去得果报。」这个意思就是「转变由心」。佛法是很正确的把世间这个缘起的根源,标出来,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是这个生灭的主宰者,这…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