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放,天天放,这功德也不可思议。所以这个业力,会因为你重复的造作,从下品的业力,转成上品的业力;你造恶业也是这样,在律上说,你杀蚂蚁虽然是下品业,你经常的造作,会使令你下品的恶业,转成上品的恶业,所以你造业的次数,也会影响你的果报,就是相续。约心、约境、约相续,这都会影响异熟的,这是有三种情况。
第二个我们再看等流性。「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业后果随转。」前面的异熟性,是成就一种可乐跟不可乐果报,这个都是无记的,果报不谈善恶;但是这个等流不同。我们看「习善」,就是你过去熏习一个善法,或者是一个布施的善法,或持戒的善法。这个「等」就是包括恶法,养成一个杀盗淫妄的习气。这样子会引生未来同类的习气。譬如说,有些小孩子一出生,他的舍心很大,布施心,你给他什么东西,他都能够布施给其它人,事实上他并没有经过教育,说布施的功德,并没有,这种习气是前一生带来的,就是等流。上游的水流,会流到下游,假设前面的水流是干净的,流到下面也是干净;假设前面的水流是脏的,流到下面也是脏的。就是你造业以后,你那个等流习气会增长,所以讲「谓习善等所引同类」,这是一种。
或者「似先业后果随转」,这个是讲余报。相似于先前的业力,后来的果报随转增,这是余报,这个不在我们这次等流性的讨论话题。我们主要是就着前一段、「习善等所引同类」。这个等流的习性就论善恶,它分成清净跟杂染,这个清净跟杂染,要以唯识的定义就是,你所造的行为,如果不是跟我空、法空的智慧相应,都是杂染。就是你有所得的心去造业,都是杂染。你能够跟我空、法空的智慧,跟无我无我所的智慧相应,那就是清净,无漏。
杂染当中又分成善性、恶性、无记性。布施、持戒就是善性,杀盗淫妄就是恶性。你出生以后,你这个人就很喜欢走路,很喜欢走路这种习惯,不是善、也不是恶,是无记。这是有各式各样的习气。这种习气是怎么来呢?就是你过去生的业力所熏习来的,过去的业力。在佛法当中,你要特别注意等流性,因为你异熟果报受完,就没有了,但是这个等流性会重复的造作,这个要
注意,这个等流性,是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生命。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把这个因果的道理,先讲前半段。
师答学生问题:异熟为什么是无记?因为,譬如说你这个人是贫穷,假设。贫穷如果是恶法的话呢,那就糟糕,因为恶法它有招感性,它下辈子又招感一个不可乐果报,这个果报就无穷无尽,是不是?假设贫穷是一个恶性的话,恶性是会招感不可乐果报,他这个果报就没有穷尽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有些人因为贫穷而奋发向上;有些人贫穷,他自甘堕落,「我贫穷,我怎么办呢?甘脆去做恶事算了!」对不对?所以果报本身没有善恶性,它只论可乐、不可乐。如果果报的本身又有善恶性,那糟糕,那这个果报是永远招感下去,一个人他得到不可乐果报,永远不能翻身,因为善性跟恶性都是能招感,都有招感性。所以果报的本身,不能讲它有招感性,而是你那一念心,等流性才论善恶。这个懂吗?果报本身是不论善恶,它没有招感性,它是无记的。
这个等流性倒是要注意!当然要以佛法说,我们应该是栽培清净的等流性,就是无漏的等流性,当然念阿弥陀佛是最好的等流性,这个等流性它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我们看圣人的开示,儒家有一句话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诸位听过这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个人心就是一个私欲,就是我们各人各式各样的欲望,众生就是有欲望,这个众生烦恼,这个欲望是怎么回事呢?「惟危」,危是危险的危,危殆难安,就是我们欲望是很难控制的,这个势力很强大,人心惟危。但是我们也不是只有人心,也有一些道心的等流,这个道心就是正念,我们也会起一些善念,但是呢,「惟微」,微弱难明,这个微就不是危险的危,而是微弱的微,就是也有光明,但是微弱。
这句话是说,我们从圣人的开示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这个内心的等流性,烦恼的势力,是强过我们正念的势力。如果你不修
行,任何人都是这样。就是说,你造恶业,你会觉得很自然,一点都不要勉强,就是随顺你的习气就好。但是你要把你的东西布施给别人,要你去持戒,要你去念佛,这件事情是很勉强的,不随顺我们习气。所以无始劫来,我们这一念的阿赖耶,这个明了心性所摄持的种子,可以说,这个恶性的等流习气,是强过于善的等流习气。所以以佛法的观念来说,我们今天不修持。很容易到三恶道去的,很容易的,你一不注意,很容易就是会造恶业,所以这个地方的确要注意。儒家也说,修行的态度「战战兢兢,如履深渊,如履薄冰」。是的!你在修行过程当中,你修得很久很久,好不容易有一点正意念,你稍微一不注意就破戒了,所以我们还没有入不退转,经常要注意,因为毕竟这个杂染的恶性等流太强烈。
那当然这个都是可以改变的,世间上的事情都是因缘生,它是由过去的业力熏习,本性都是毕竟空的,因缘有,都是可以假藉我们清净正法的熏习而转变。古德有一句话说,这句话诸位也可以体会一下,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就是说这个黑暗的房间,不是一天、两天,是多久呢?有千年,这个房间,一千年的时间都没有光明了。没有光明,突然间,你装上灯光以后,一下子就有光明,不必等到一千年。这个意思是说「明能破暗」,光明能够破除黑暗。就是说,我们虽然无始劫来,熏习很多不好的习气,但是怎么办呢?没关系!加强你的正念,这个正念就是光明,你烦恼起来的时候,你马上转念念佛,决定不要让烦恼的势力增长下去。这个意思就是说,在佛法当中,就怕你心中没有正念,不怕烦恼,因为你只要正念在,烦恼就不能存在,正念跟烦恼不能相续的、不能够共存的,你心中有佛号,一定没有烦恼,你有烦恼的时候,你一定是失掉你的佛号,所以你应该要去加强你心中的光明,你不要怕烦恼,要紧的是,你是不是愿意在烦恼现前的时候,转念念佛,看你是不是能够把光明提起来,因为光
明是能够破除黑暗的,就怕你不依止光明,那谁也没办法。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
第九讲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九面,附表九「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从凡夫地,乃至佛果」,佛法对宇宙人生,是开展出十法界的差别果报,这种果报的诸法,主要的是由因跟果这两个所建立的,这个就是因果的理论。当然主要可以说一个佛法的正见,八正道的第一个、正见。在佛陀出世之前,印度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很发达的国家,有各式各样的学说,一般来说是九十六种外道。九十六种外道,天台智者大师把它归纳成两类,他们的学说可以归纳成两类:第一个是邪因缘论。这个邪因缘论,他们也认为宇宙人生是有一个轨则的,不是没有轨则。他为什么做人?他为什么生天?这件事情是有一个轨则。什
么轨则呢?就是大梵天所创造的。他认为宇宙人生有一个常一的主宰者,这个大梵天,他能够给我们种种的福报,也能够给我们种种的灾难。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要多多的对大梵天种种的归依供养,使令我们能够消灾,乃至于增长福报,这个叫邪因缘论。当然邪因缘论,天台智者大师讲的是相当多的种类。包括有一种外道说这个世间上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世间上是由声音所创造的,这个宇宙万法都是生灭变化的,唯独这个声音是有真实不变的自体的,我们发动出来种种声音的曲折,它能够创造种种的万法;或者说由时间所创造。各式各样的执着。总之他们都认为在宇宙万法当中,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主宰者,这个叫做邪因缘论。
其次,另外一种叫无因缘论。无因缘论学说是说,这个世间上的吉凶祸福是没有轨则的,自然而有的。一个人死了以后就断灭了,世间上的生命,没有相续这回事,没有的。那怎么办呢?及时行乐,把握现在,好好的去享受,就是这种思想。前面的是落入「常见」,有一个常一的主宰者。这个就是「断灭见」。
佛陀出世以后,就把这两种思想完全都否定掉,开展出佛的知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以佛陀的大智慧眼光,看这个宇宙人生,「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就是说,这一切法,不管是六凡法界的杂染法,四圣法界的清净法,这一切法的本性都无自性。简单的说,就是一切法的本性是毕竟空的,你要说它有自性,那就是讲空性也可以,一切法是依空性而创造出来的。怎么创造呢?一切从缘起,是有一个轨则的,有一个因缘法,这个缘起论。当然在佛法里面,不管大乘、小乘,各种各式各样的宗派都是共许的。不过所谓的「因缘」这两个字的解释,就有各式各样不同,站在大乘瑜伽唯识的思想是,一切法的因缘,就是我们现前的这一念的心识,万法唯识。「万法唯识」我们简单的消文,就是这
宇宙间的一切万法怎么会有呢?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识所变现,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无有少法可得。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识的流动,你的心识跟染法的相应,你念念就是创造出一种不可乐的果报;你这个心识跟清净的法相应,你这个心识,就念念的创造出一种快乐的果报,就是这样子,整个生命就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当然这个心识的本性也是毕竟空,它也是受熏而有的。这样子就是开展出整个唯识的根本思想-「赖耶缘起」。
这个「赖耶缘起」我们也简单的说一下,当然这个唯识的经论很多很多,它主要的根本思想就是说,以八识来建立一切万法,万法唯识,这个识开展出来八个识。八个识我们分成两类来看:第一个是属于比较粗显的;第二个是微细的。这个粗显的就是前六识,前六识在唯识的角度来说,它是…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