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P38

  ..续本文上一页主。当然,这种你能够做主的功德,是从你静中栽培起来。这一科的「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到这个地方,我们整个念佛的次第跟大家说完了。

  师答学生问题:天台宗把一切的法,分成了两个境界:一个是所谓的「假」,这个假就是假名、假相、假用。就是说这个世间上的事情,这个因缘所生的这些法,富贵、贫穷;健康、多病,这种境界都是属于假,不管是贫穷不管是富贵这都是假藉因缘而有,这个是属于假法。你说它没有,但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的确,富贵让你快乐,贫穷让你痛苦,这个是有它的因缘的,这

  叫假,这是讲诸法的差别相。我们过去的业力,有善业、有恶业,当然它所创造的果报就是各式各样的,这个都是属于假,这一切法的差别相。

  另外一个境界就是「空」。这个空就一切法的平等性,不管你富贵、你贫穷,这当中就着本性来说,富贵的本性是毕竟空的,贫穷的本性也是毕竟空。这个「空」我们是不容易了解。或者我们不要讲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不要讲这么高的道理,说「无常」好不好,就是说,我们不要从「体空观」去体会,从「析空观」,分析的析。就是说,这个人富贵,但是这个富贵的境界会变化。他今天赚的钱,可能一夜之间就失败了,破产了,可见得这个富贵它是有变化性。从这个变化当中,我们知道这一切法是没有真实不变的自体,就是一切法是成住坏空的。他富贵的时候很有钱,一下子的时候就失败了;他有生命了,出生了,最后他死亡。就是整个生命都是流动的。世间上的事情,没有一件事情是常住不变的,没有这回事。出生了以后,就是长大;长大就是死掉;今生做人,下辈子就到三恶道去;三恶道受完以后,他的善业起现行,就生天。这整个六道的生命,是不断的、不断的剎那剎那变化,我们讲无常,所以它是空,这无自性。所以「空」是一切法的一个总相,每一个法的本性,都是依空而建立,就是从空当中,由于不同的因缘而创造出来;虽然创造出来,本性还是空。所以空是一切法共同的相状。

  以天台宗的意思,一个初学菩萨从假入空,就是你刚开始先不要去分别那些假的境界,不要去执着这个境界,把你在假的境界的那个心,把它收回来,收回来放在哪里呢?入空,你安住在毕竟空的境界。所以你一开始先无分别住的,刚开始。所以刚开始修行,有时候你看这个人,好像越修,好像这个人是…,以世间来说,好像就是分别心越来越淡泊,是的,刚开始是这样子的。

  慢慢慢慢他的心自在了以后,再从空出假。所以一开始是要从这种假名假相当中,把这个心收回来,安住在「空」的境界,叫从假入空,这样懂吗?因为你一开始的时候就分别,你心永远静不下来,不可以!因为我们的老毛病就是喜欢攀缘,你一下子就分别假名假相假用,就去度众生,那你这个攀缘心,永远没办法停下来,所以这是一个次第问题。

  师答学生问题:我看宗喀巴大师的意思,他每一座,就是你一堂功课,一座,座位的座,每一座他就是一个加行、正修、回向,他就是三个次第。加行,他就是思惟这个法的殊胜,或者是念死无常,思惟这个法的功德,加行。然后正修,以我们来说就是念佛。然后就是回向,他一堂功课做完,他就回向。当然我们晚课的时候会做一个总回向,但是应该是在每一堂功课做完,就应该做一个回向,每一堂功课,是这样子的,这个回向是不嫌多。

  好,我们再看下一科,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我们这一科是一个净土的助行。前面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执持名号」是一个正行。在助行上我们应该要「深信因果」,这个是讲理论,理论上的一种认知,「断恶修善」是一个事相上的修持,由这个断恶、修善来帮助我们的往生,叫助行。这一大科我们分成三小科来说明:初、明因果之理。二、明因果之事。三、结劝。今初。先说明因果的道理,再说明因果上的修行方法,第三个做一个结劝。我们先看第一科明因果之理,好我们请合掌。

  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分三 初、明因果之理。二、明因果之事。三、结劝。今 初。

  丙一、明因果之理

  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不独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 — 标本同治录序 —

  好,我们加以说明,我去查原文,这个地方有多一个字,倒数第二行「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这个诸子诸孙,那个「诸」字是多余的,「之得诸子孙者」。这个《印光大师文钞》的精华录里面有这一段文,脉络分析亦复如是,也是多一个「诸」字。好,我们把这个因果的理论加以说明,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个总标。

  「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这个因果的道理,什么叫因果呢?就是这一切的境界这种现象,不管是快乐、痛苦这种果报,它的出现绝对不会是凭空出现的,不会自然而有,也不是上天创造的。怎么会有呢?就是有它的因地,它的业力,背后有它的业力,所以「因」就是这个能够招感的业力,这个果报是所招感,叫因果。这种理论,不管是世间的圣人,孔子、孟子,他在世间法上是治理天下,治国平天下,或者是出世间的圣人,佛陀度化众生,都是以这个因果当作主要依止的理论,这是一个总标。换句话说,不管是世间的圣人、出世间的圣人,都是认同因果的道理。这以下就别释,跟着佛法、跟世间法把它各别解释,先看佛法。

  「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站在佛法的角度,当然是广泛的讲十法界,这个佛法讲因果是讲十法界。他为什么做人呢?因为他修五戒、十善。他为什么到三恶道去呢?因为他内心当中,积集很多的杀盗淫妄的罪业,不是上帝要他到三恶道,是他的恶业让他去的。他为什么成就阿罗汉呢?因为他的内心有四谛、十二因缘的这种智慧。他为什么成佛呢?因为他有菩提心跟六波罗蜜的功德。就是这各式各样的因地,招感各式各样的果报,所以佛法讲「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简单的说是这样,不过这个我们应该要详细说明。看附表第九。

  附表九 — 「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

  (一)因果之理论

  — 身口意的造作行为

  谓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感自相 熏 续异熟生无记。

  习 一、异熟性

  可乐

  不可乐

  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业后果 随转。

  二、等流性

  种子 清净

  善性

  杂染 恶性

  无记性

  业

  

  第八识

  

  —《成唯识论》—

  这个因果理论,可以说佛法就是讲「因果」这两个字,应该要简单的说明一下。因果的理论,我们先看这个「业」。这个业是约着因地来说,能招感,它有招感性。什么是业呢?身口意的造作行为,就是你身体的一个动作。譬如说,你拜佛,这是一个动作;你用身体去打人,这也是一个动作。就是各式各样的动作,这种身的造作行为。其次,口的造作行为。你嘴巴讲一句话,去骂人;或者去赞叹别人,这个是口的动作。其次就是你的意业,这个意业是指的这个起心动念,特别指的第六意识的思心所。不过这个地方要说明,唯识学解释这个「业」,一定要有意业做支持,一定要有这个意识的引导,才能构成业。譬如说,一棵苹果树,苹果它从树上掉下来,它也是一种活动,这也是造作,它也不是一种寂静状态。但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不能构成业,它不是业;这个山河大地也是有运转;地球是绕着太阳转;我们身体的细胞,也剎那剎那生灭,这些的造作都不是业,不能讲业,因为它没有第六意识的思心所的引导。简单来说,它没有一个能造作者,所以不能构成业。所以这个地方的业,一定要有一个意识的引导,第六意识的引导,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对业的定义要有清楚。

  这个第六意识的引导,可能是善念的引导,也可能是恶念的引导。你这样子造作以后,当然这个事情是剎那剎那生灭就过去,你去, 做一件善事,或做一件坏事,这种造作当然是一种无常的生灭法。但是你造作以后,这个事情不是算了,不是。你正在造作的时候,它有一种熏习的力量。这个熏习,我们讲一个譬喻,譬如说,一朵花,它本身有香气,它不但有香气,你的身体跟它接触以后,它的香气能够熏习你的衣服,使令你的身体也有香气,

  这个叫熏习。这个业亦复如是,你的身口意的活动以后,它能够去熏习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这个「识」,就是一个明了,明了性,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在唯识学上说,我们这一念心有粗的明了性跟细的明了性。粗的明了性,就是你现在能够听闻佛法,了别法义的第六意识,你造业都是靠它,这是一个粗的。但是这个粗的明了性,它本身是生灭相的,它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本身没有这种库存的功能,它不能保存这个业力,它只负责造业,造完以后,它什么都不管。这个业造作以后,谁保存呢?就是那个微细的心识,你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明了的心识,就是第八识,它会老老实实的把你一生当中,乃至于过去生所造的业都保存下来,一点都失不掉,一点都不会漏失掉,这是第八识。它用什么方式保存呢?就是一个种子。我们听到种子,不要以为它是一个有自体的东西,不是,它只是一种功能。唯识学解释种子说:以本藏识,亲生自果差别功能,它是在这个第八识当中,有一种能够招感果报的功能,…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