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回家。我们对于这个眷属的处理,假设已经没有办法,绝对不要进行急救,这个一定要注意。第一个,不要注射这种使令我们昏迷的镇定剂。第二,不要急救。因为那个急救的电压很高,几万伏特,你一电击,这个人的身体伤害太大,很容易生瞋恨心。所以我们一定要判断,这个人,医生已经说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就不要去动他的身体,不要增长他的痛苦了,就带回家,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我们自己处理。当然能够医,我们尽量医,不能够医,就带回家。
带回家怎么办呢?「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就是一方面培养他的信愿,使令他能够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能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信愿。一方面为他助念,就是这两件事。
「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使令这个亡者,今生的生命结束以后,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利益就太大,这个是帮助一个人成佛的意思了。
应该怎么帮助他呢?印光大师说:「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印光大师就讲出三个要点,以为我们成就临终人往生的根据。虽然言词很「鄙俚」、很平淡,没有很玄妙,但是这个观念是有传
承的,是佛陀亲口宣说的,出自佛经,不是我个人揣测的。「遇此因缘」,遇到临命终的因缘,都可以使用。
我们看这个三要的内涵:「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这第一个。这个是个大学问,「开导安慰,令生正信」。我们临命终的人,内心是很复杂的,错综复杂的。在这个《西藏生死书》说,多分来说是两种的心情:第一个是一个恐怖的心情。怎么说呢?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凡夫的心,平常所住的境界,就是财色名食睡。我的财富,我要赚很多钱;我的眷属有妻子、儿女的眷属;你的声名,你要做总经理、董事长,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这一念心,就是住在这种境界上,一生就是为这些努力奔波。平常一天一天过去,也没什么特别感觉。但临命终的时候,这些完全要破坏,内心当中就恐惧。就好像我们人住在这个大地,大地是我们的依止处,这个大地要崩裂,我们就恐惧,要失掉这些境界,恐惧。
第二个、忧虑。我们对未来的生命的前途,前途茫茫,不知道下辈子要去哪里?这个生命是断灭呢?是相续呢?是要到哪里去呢?内心不安,忧虑。当然也有很多的特殊的情况,《西藏生死书》说,有些人内心当中有「恨」,想到哪些人平常对他不起,一生当中,对他有种种的不合理的行为。临命终的时候,他心中的「恨」会出现,这个也是很危险的。他有罪业,他有内疚,这个都要引导他发露出来。就是他的心情有各式各样的。
我们应该怎么样来为他灭恶、生善呢?这个《西藏生死书》提出了两大点:第一点,你要为他开导安慰之前,你要先修慈悲观。就是说,我们一般的心情,如果我们看到亡者,我们凡夫的心情呢我的生命要离苦得乐,至于别人是不是离苦得乐,我们不在乎,这是没有慈悲心,这个不可以。第一个就修慈悲观,就是修七重因果,思惟躺在床上的人,是你最爱的亲人,或者是你的
母亲,或者是你最大的恩人,你就这样子思惟,知母、念恩、报恩,他是你的母亲,他曾经以最大的恩惠来照顾你,你应该报答他的恩,这七重因果。
或者是「自他交换」。你观想躺在床上的就是你自己,你现在需要帮助了,你就像帮助自己的心情去帮助别人,这个也可以。总之你一定要使令你对这个亡者的慈悲心生起来,这才可以,否则你以后的开示,就很难达到效果。因为你今天要帮助亡者,亡者要接受你的帮助,不但是你开示的法语,重要的是,你那个慈悲心要打动他,所以你要在开示之前,先把慈悲心的量生起来,这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正式的开示。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个,先了解临终者的身心状况。问问看这个人平常是不是有学佛?对佛法的信心到什么程度?平常修什么法门?平常造什么善业?造什么恶业?先了解一下。他的个性怎么样?先了解一下。他内心有什么样的执着?都要了解。然后再抉择一个契理契机的法门,应该要先为他忏悔的,先让他发露;应该为他先解开心中的结,先解开心中的结;然后再赞叹净土法门。一定是要把他心中的结先解开,然后再告诉他净土法门的殊胜,先灭恶、再生善,这个就是「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其实临终的助念,我们现在台湾的临终助念,都太晚做。一般人都是到了已经是昏迷状态了,才来找出家人,其实这样子都是不对的。我们看《西藏生死书》,它那个临终助念,头脑清楚的时候就要做。这个心理建设,就是医生宣布已经没有救,你的生命还有三个月、一个月,这个时候,就应该要做心理建设了,不应该等到已经昏迷了,这个都来不及了。所以「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最好是在头脑清楚的时候,他还能够接受我们的引导,越早做越好,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这个事情是这样,假设你去到那个亡者的家,这个亡者已经昏迷不醒了,二句话不说,就开始念佛,先念一段再开示。假设你到那个地方去,他还很清楚,还不是马上临命终,我们就先开导安慰。开导安慰以后,就换班念佛。印光大师的意思说,这个佛号不要断,临命终以后,八个小时佛号不要断,八个小时不要断,分三班,每一班念两个小时,分三班。这个时候要打引磬,不要打木鱼,引磬的声音比较清亮,木鱼的声音太浊。所以这个要注意!使令他能够生起念佛的正念,帮助他生起正念。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这个时候不要搬动他的身体,他的姿势是怎么样,就保持原来的状态,不要管好不好看,要紧是内心要有正念。不要搬动、不要哭泣,你要控制不住,到外面去哭,不要在现场触动他的感情,以免误事,以免他生起贪烦恼、瞋烦恼,到三恶道去,这个要注意!
这是三点:开导安慰;换班念佛;不要去搬动哭泣。这个就是临终三要。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印光大师说,我们真的能够依止这三个法门去做,一定能够帮助亡者「消除宿业」而且「增长净因」。「消除罪业」是破恶,「增长净因」是生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仰赖我们临命终的信愿持名,跟弥陀的大悲愿力感应道交,往生西方。
往生西方有什么好处呢?「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当下的利益就「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了」,就超越三界。你在那个地方渐渐的修行,一定能够「圆成佛果而后已!」无量无边的寿
命,一定能够在一期的生命成佛,这个是究竟的利益。我们能够帮助一个人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帮助一个人成佛,等于是这样讲,这功德是很大、很大的。这个是讲到我们临终助念、关怀的三个方法。
这个临终关怀,我看过很多书,它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去的时候,这个亡者还没有临命终,就是头脑很清楚,还有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你修慈悲观以后,你去,你尽量不要表达你个人的意见,刚开始多听他讲。因为我们没有他心通,你问他现在的心里情况怎么样,使令他发露出来,把他心中的话讲出来。讲出来以后,第一个他心情好一点;第二个我们根据他讲话的内涵,我们知道他现在的问题在哪里,他的结在哪里,再为他疏通。所以一开始不要批哩啪拉都讲你的话,他心中的想法,跟你讲得话就不相应,先多听他讲。当然我们可以摸摸他的手,为他按摩一下,表示我们对他的关怀,我们的慈悲心先感动他,就是我这么想帮助你,没关系!你有什么话讲出来。甚至于我们就是陪他聊天,知道他心中的想法,先了解他的状况,所以这个也是要注意!当然这也是要有一些经验。索甲仁波切说,我们临终关怀有一个地方要注意!就是你不要抱太大期望,乃至于我能够帮助你一点都好。因为你得失心太重,有时候反而坏事,我们只要以慈悲心,尽人事就可以了,不要有太大的得失心。还有一点就是,索甲仁波切也说,不要强迫他改变平常的修行方法,假设这个人平常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你不要去变动他的法门,不要去强迫他改变平常的修行,他平常念观世音菩萨,我们助念就念观世音菩萨,帮助他的串习,这个都要契他的根机的。
好,我们再看甲三的结劝。前面的是一个正文。我们看讲义第一面的大科判。我们这次《印光大师文钞》分成三科:甲一的前言,就是乙一的作者略史,印光大师的略史;乙二的教起因缘,
净土法门的因缘,这个是前言。甲二的正文,我们的正文有五科:乙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这五大科我们都讲完,现在看甲三的结劝,结示劝修。
好,我们翻到五十三面,大家请合掌,我们把它念一遍。
甲三、结劝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好,我们加以说明。「无论在家在庵」,就是印光大师说,这以下的法门所加被的根机,包括在家跟出家都可以修行。这以下就讲到修因跟证果,先讲因地的修行,「必须」就是以下有三件事。第一个先讲助行。助行就是我们讲改过跟积…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