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回家。我們對于這個眷屬的處理,假設已經沒有辦法,絕對不要進行急救,這個一定要注意。第一個,不要注射這種使令我們昏迷的鎮定劑。第二,不要急救。因爲那個急救的電壓很高,幾萬伏特,你一電擊,這個人的身體傷害太大,很容易生瞋恨心。所以我們一定要判斷,這個人,醫生已經說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就不要去動他的身體,不要增長他的痛苦了,就帶回家,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我們自己處理。當然能夠醫,我們盡量醫,不能夠醫,就帶回家。
帶回家怎麼辦呢?「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並爲助念」。就是一方面培養他的信願,使令他能夠對阿彌陀佛生起信心,能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信願。一方面爲他助念,就是這兩件事。
「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淨土,其爲利益,何能名焉。」使令這個亡者,今生的生命結束以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利益就太大,這個是幫助一個人成佛的意思了。
應該怎麼幫助他呢?印光大師說:「今列叁要,以爲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印光大師就講出叁個要點,以爲我們成就臨終人往生的根據。雖然言詞很「鄙俚」、很平淡,沒有很玄妙,但是這個觀念是有傳
承的,是佛陀親口宣說的,出自佛經,不是我個人揣測的。「遇此因緣」,遇到臨命終的因緣,都可以使用。
我們看這個叁要的內涵:「言叁要者,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這第一個。這個是個大學問,「開導安慰,令生正信」。我們臨命終的人,內心是很複雜的,錯綜複雜的。在這個《西藏生死書》說,多分來說是兩種的心情:第一個是一個恐怖的心情。怎麼說呢?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凡夫的心,平常所住的境界,就是財色名食睡。我的財富,我要賺很多錢;我的眷屬有妻子、兒女的眷屬;你的聲名,你要做總經理、董事長,得到別人的尊重。我們這一念心,就是住在這種境界上,一生就是爲這些努力奔波。平常一天一天過去,也沒什麼特別感覺。但臨命終的時候,這些完全要破壞,內心當中就恐懼。就好像我們人住在這個大地,大地是我們的依止處,這個大地要崩裂,我們就恐懼,要失掉這些境界,恐懼。
第二個、憂慮。我們對未來的生命的前途,前途茫茫,不知道下輩子要去哪裏?這個生命是斷滅呢?是相續呢?是要到哪裏去呢?內心不安,憂慮。當然也有很多的特殊的情況,《西藏生死書》說,有些人內心當中有「恨」,想到哪些人平常對他不起,一生當中,對他有種種的不合理的行爲。臨命終的時候,他心中的「恨」會出現,這個也是很危險的。他有罪業,他有內疚,這個都要引導他發露出來。就是他的心情有各式各樣的。
我們應該怎麼樣來爲他滅惡、生善呢?這個《西藏生死書》提出了兩大點:第一點,你要爲他開導安慰之前,你要先修慈悲觀。就是說,我們一般的心情,如果我們看到亡者,我們凡夫的心情呢我的生命要離苦得樂,至于別人是不是離苦得樂,我們不在乎,這是沒有慈悲心,這個不可以。第一個就修慈悲觀,就是修七重因果,思惟躺在床上的人,是你最愛的親人,或者是你的
母親,或者是你最大的恩人,你就這樣子思惟,知母、念恩、報恩,他是你的母親,他曾經以最大的恩惠來照顧你,你應該報答他的恩,這七重因果。
或者是「自他交換」。你觀想躺在床上的就是你自己,你現在需要幫助了,你就像幫助自己的心情去幫助別人,這個也可以。總之你一定要使令你對這個亡者的慈悲心生起來,這才可以,否則你以後的開示,就很難達到效果。因爲你今天要幫助亡者,亡者要接受你的幫助,不但是你開示的法語,重要的是,你那個慈悲心要打動他,所以你要在開示之前,先把慈悲心的量生起來,這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正式的開示。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說:第一個,先了解臨終者的身心狀況。問問看這個人平常是不是有學佛?對佛法的信心到什麼程度?平常修什麼法門?平常造什麼善業?造什麼惡業?先了解一下。他的個性怎麼樣?先了解一下。他內心有什麼樣的執著?都要了解。然後再抉擇一個契理契機的法門,應該要先爲他忏悔的,先讓他發露;應該爲他先解開心中的結,先解開心中的結;然後再贊歎淨土法門。一定是要把他心中的結先解開,然後再告訴他淨土法門的殊勝,先滅惡、再生善,這個就是「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
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其實臨終的助念,我們現在臺灣的臨終助念,都太晚做。一般人都是到了已經是昏迷狀態了,才來找出家人,其實這樣子都是不對的。我們看《西藏生死書》,它那個臨終助念,頭腦清楚的時候就要做。這個心理建設,就是醫生宣布已經沒有救,你的生命還有叁個月、一個月,這個時候,就應該要做心理建設了,不應該等到已經昏迷了,這個都來不及了。所以「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最好是在頭腦清楚的時候,他還能夠接受我們的引導,越早做越好,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這個事情是這樣,假設你去到那個亡者的家,這個亡者已經昏迷不醒了,二句話不說,就開始念佛,先念一段再開示。假設你到那個地方去,他還很清楚,還不是馬上臨命終,我們就先開導安慰。開導安慰以後,就換班念佛。印光大師的意思說,這個佛號不要斷,臨命終以後,八個小時佛號不要斷,八個小時不要斷,分叁班,每一班念兩個小時,分叁班。這個時候要打引磬,不要打木魚,引磬的聲音比較清亮,木魚的聲音太濁。所以這個要注意!使令他能夠生起念佛的正念,幫助他生起正念。
「第叁、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這個時候不要搬動他的身體,他的姿勢是怎麼樣,就保持原來的狀態,不要管好不好看,要緊是內心要有正念。不要搬動、不要哭泣,你要控製不住,到外面去哭,不要在現場觸動他的感情,以免誤事,以免他生起貪煩惱、瞋煩惱,到叁惡道去,這個要注意!
這是叁點:開導安慰;換班念佛;不要去搬動哭泣。這個就是臨終叁要。
「果能依此叁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印光大師說,我們真的能夠依止這叁個法門去做,一定能夠幫助亡者「消除宿業」而且「增長淨因」。「消除罪業」是破惡,「增長淨因」是生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仰賴我們臨命終的信願持名,跟彌陀的大悲願力感應道交,往生西方。
往生西方有什麼好處呢?「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往生極樂世界以後,當下的利益就「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了」,就超越叁界。你在那個地方漸漸的修行,一定能夠「圓成佛果而後已!」無量無邊的壽
命,一定能夠在一期的生命成佛,這個是究竟的利益。我們能夠幫助一個人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幫助一個人成佛,等于是這樣講,這功德是很大、很大的。這個是講到我們臨終助念、關懷的叁個方法。
這個臨終關懷,我看過很多書,它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去的時候,這個亡者還沒有臨命終,就是頭腦很清楚,還有一個月、兩個月、叁個月,你修慈悲觀以後,你去,你盡量不要表達你個人的意見,剛開始多聽他講。因爲我們沒有他心通,你問他現在的心裏情況怎麼樣,使令他發露出來,把他心中的話講出來。講出來以後,第一個他心情好一點;第二個我們根據他講話的內涵,我們知道他現在的問題在哪裏,他的結在哪裏,再爲他疏通。所以一開始不要批哩啪拉都講你的話,他心中的想法,跟你講得話就不相應,先多聽他講。當然我們可以摸摸他的手,爲他按摩一下,表示我們對他的關懷,我們的慈悲心先感動他,就是我這麼想幫助你,沒關系!你有什麼話講出來。甚至于我們就是陪他聊天,知道他心中的想法,先了解他的狀況,所以這個也是要注意!當然這也是要有一些經驗。索甲仁波切說,我們臨終關懷有一個地方要注意!就是你不要抱太大期望,乃至于我能夠幫助你一點都好。因爲你得失心太重,有時候反而壞事,我們只要以慈悲心,盡人事就可以了,不要有太大的得失心。還有一點就是,索甲仁波切也說,不要強迫他改變平常的修行方法,假設這個人平常是念觀世音菩薩的,你不要去變動他的法門,不要去強迫他改變平常的修行,他平常念觀世音菩薩,我們助念就念觀世音菩薩,幫助他的串習,這個都要契他的根機的。
好,我們再看甲叁的結勸。前面的是一個正文。我們看講義第一面的大科判。我們這次《印光大師文鈔》分成叁科:甲一的前言,就是乙一的作者略史,印光大師的略史;乙二的教起因緣,
淨土法門的因緣,這個是前言。甲二的正文,我們的正文有五科:乙一、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乙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乙叁、深信因果,斷惡修善;乙四、禅淨雙修,理事無礙;乙五、臨終開導,助成往生。這五大科我們都講完,現在看甲叁的結勸,結示勸修。
好,我們翻到五十叁面,大家請合掌,我們把它念一遍。
甲叁、結勸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忏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好,我們加以說明。「無論在家在庵」,就是印光大師說,這以下的法門所加被的根機,包括在家跟出家都可以修行。這以下就講到修因跟證果,先講因地的修行,「必須」就是以下有叁件事。第一個先講助行。助行就是我們講改過跟積…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