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這兩件是助行,「必須要敬上和下」。我們內心的態度,對于「上」,就是上輩、長輩,就是叁寶、父母、師長要有恭敬心。對于下輩要有柔和的慈悲心。這兩種心態一個是敬」,一個是「和」。
怎麼做到敬跟和呢?這以下有叁個方法:第一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這個是約自利來說。「忍人所不能忍」是約著斷惡,「行人所不能行」是約修善。就是說,人的一生當
中,不是完全都是順境,沒有一個人一生都是順境,再大的富貴,他都有一些惡的因緣。這個惡的因緣,當然世間人要是遇到惡因緣,那就是你對我不起,我就對你不起,就是這樣子的。但是我們學佛人不是,忍人所不能忍。我們要相信因果,這個事情會在我的生命出現,過去一定有它的因果,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安忍不動,把這個罪業消掉就算了。不過這個地方,「安忍不動」最好是能夠修「無我觀」,觀察在整個過程當中,沒有一個「我」的存在,這個很好用。你能夠觀察在整個事件當中,沒有一個承受業力的「我」,沒有我,你很容易安忍不動。我們面對煩惱的時候,要能夠安忍不動,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當然這最好有一點般若波羅蜜。
第二個「行人所不能行」,對一切的善法,我們實在是沒有能力做到,但是勉強自己做到,能夠拜叁百拜、拜五百拜、誦經種種的善法,我們那個行力要提起來,不但是安忍不動,還要能夠對這個善法主動積極的去追求,這個是就著自利來說。
就著利他來說呢,「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別人有什麼事情要我們幫忙,我們盡量幫助別人。 忏公師父說:給人家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這的確!我們能夠多幫助別人,我們自己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就有因緣,有人會幫助我們。這「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多多成就別人的美事,別人要做什麼事情,他有障礙,我們盡量幫助別人,這個是約利他來說。前面是約自利,我們要求自己「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要求自己。但是待一切衆生呢?待人接物呢?「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多幫助別人。這是說明自利跟利他的情況。
這以下總結。把自利、利他做總結。「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我們在靜坐的時候,經常反省、思惟自己的過失,「閑談」,處世不要去談論別人的過非。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
面對自己,多看自己的缺點,不要什麼事情都把過錯歸咎給別人。你看別人的事情看得很清楚,自己的缺點都不知道。這兩個眼睛多看看自己的缺點,面對別人多包容、寬恕。「靜坐」,我們內心當中所思惟的環境,就是我自己身口意叁業的過患,我今天身業有什麼過患?口業什麼過患?意業什麼過患?诃責自己、忏悔自己。看到一切衆生有錯誤,多包容寬恕,不要去講別人。這個「閑談不論人非」,不但是口業,要緊就是內心要有包容的心最重要,這是我們平常的待人處事,怎麼樣能夠改過、積善,這個助行。
第二個看正行。「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這是我們平常的根本法寶-信願持名。就是「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就空間上來說,不管是什麼樣的空間,不管是穿衣吃飯、或者是行住坐臥;從時間上來說呢「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不管白天、不管晚上。
修行有靜中修跟曆緣對境修。從靜中修的角度,「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就是平常要有個定課,把我們這一句佛,這個本命元辰,在我們要求的定課當中,不令間斷,或者是小聲念,或者是默念都可以。「除念佛外,不起別念」,心中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叁叁四,就是心在佛號專一安住、相續安住。
但是我們總有事情要做,曆緣對境的時候,「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有時候我們待人處事,有一些不如意的境界出現,怎麼辦呢?就是你在念佛堂栽培的念佛的力量,那個法寶就要現出來。養兵千日,用在一朝。你平常在止靜的時候,栽培那個佛號的力量,就是煩惱現行要用的。就是「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這個「當下」這兩句話是很重要,因爲煩
惱你讓它相續,它的勢力越來越大。就像這個火,火要燒山,它剛開始要燒的時候,勢力薄弱,你一下子就把它給破滅了,你不管它,就森林大火,你就要很多時間才能撲滅它。所以要緊就是「當下」,你煩惱一點點波動的時候,佛號就馬上現出來,轉念念佛,折伏現行煩惱。當然這個地方,就是你平常對煩惱罪業的過患,要有很深入的了解,你知道煩惱的造作,所創造出來的罪業,會使令你身心造成很大的痛苦,決定不能相續的。所以你對煩惱的過患,要很深刻的去思惟,你才能夠快刀斬亂麻的,這個是我們的正行。
有改過、積善的助行跟正行還不夠,還要「謙卑」。「常生慚愧心及生忏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我們經常的改過、經常的積善,也經常的信願持名,我們內心當中的功德不斷增長,罪業不斷的消滅。但是我們不要産生驕慢,經常産生「慚愧心」跟「忏悔心」。怎麼做呢?「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即使我們平常能夠積功累德、信願持名,我們覺得還是很淺,不要自己去「矜誇」,矜就是驕慢,誇就是誇大,誇大自己。這件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講「謙受益,滿招損」。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有些人的功德能夠不斷的增長;有些人的功德修到一個程度停下來,甚至于開始退步了,沒辦法增長,他的功德沒辦法一直增長。爲什麼呢?就是這個謙虛跟驕慢的問題。有些人經常保持一個謙卑的心,他這整個過程當中,他的功德能夠無窮盡的增長,謙受益;有些人他這個「我」很大,他做一點善事,一定要把事情給講出來的。你這樣子即使能夠修功德,你不能成就大功德的,不可以的,滿招損,你折損你的功德,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不要去誇贊自己的功德。這是一個總說,「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這是謙卑的總相。
別相有叁段:「只管自家,不管人家」,這個「管」就是要求。平常待人處事,要求自己就好,不要要求別人,我們要緊以德服人,你想使令他改變,你要用德行來感動他,他才會服氣你。
「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向好的地方學習,不要跟壞的學習,我們盡量往增上的境界學習。你不要說:你爲什麼拜一百拜而已,他拜五十拜而已。你就是跟壞的比,就是要跟好的比,就是我們眼睛要經常往上看。
「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觀察一切人都有很多的功德,我們看到別人都是功德。這個人他有拜佛的功德;這個人他不會拜佛,他能夠做事;這個人不會拜佛,也不會做事,但是他能夠安住也不錯。就是人有各式各樣的功德,都是菩薩。但是我這個人有很多的缺點,就是生死凡夫,看自己很多缺點,這個都是謙卑的心態。由于我們謙卑的心情,能夠使令前面的助行跟正行的功德增長廣大。
這個是講到因地叁種的修行內涵,助行、正行跟謙卑。再來我們看這個果地,這樣子修有什麼好處呢?
「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假設我們能夠根據前面的叁種方法去修,你臨命終的時候,一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有這種果地的功德。
好,這是我們這次的《印光大師文鈔》選讀,跟大家討論。他就是很平常,但是平常當中看出不平常。他很實際,他也不談玄說妙,但是他就是要求你,在待人處事當中,怎麼樣去斷惡修善,就是一個很實際的修行方法。我想大家都能夠感覺的出來,印光大師的確是是一個老實的修行者,他老人家的《文鈔》對我們有很大的啓示。
師答學生問題:「給人家方便」,這個是 忏公師父說的話。那個事情是這樣,我在蓮因寺齋戒學會,可能有些人在場,那個時候做晚課,做晚課之前。 忏公師父進來說:今天剛剛電話都沒人接,這響了很久,我們修行人給人家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就是他打電話進來有事情,你去接一下,有什麼事情,我們能夠滿這個打電話的人的心願。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待人處事,在我們的範圍之內,能夠做得到的,多多幫助別人,給人家方便。他有障礙,他不方便,他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前面有石頭,他不方便,我們幫他推一下,把石頭推開,這樣子就是給自己方便。爲什麼呢?以後你有問題的時候,就有善知識出現。
這個我自己有感覺的,是這樣子,所以我願意從事僧教育就是這樣,我多栽培別人,我發覺自己因緣也不錯。當然我們不是說一定要做什麼事,要緊就是你待人處事當中,譬如說,我們今天去用洗手間,用完以後,我們主動把它洗幹淨,給人家方便,處處去想到別人,你以後因緣就不錯,這個是深信因果。待人處事多考慮到別人的權益,多替別人著想。他修行有問題,他不好意思講,我們主動的幫他解決,我們今天爲衆生所做的一切業力,總有一天是會回到我們身上的,功不唐捐。我們相信這個世界上不是上帝作主的,不是!也不是無緣無故會出現什麼事,不是的!這個世界上是由「業力」決定的,我們的業力,決定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要注意我們的行爲,你的每一個行爲,對你未來的生命,都有影響的,要注意!所以給人家方便,其實對你自己的菩提道,就是給自己方便,因爲它又回歸到自己身心上面,這個就是這個意思了。
我們這次的作業,那個臨終關懷「臨終開導,助成往生」再寫一次,再寫一次以後,這個作業就算結束了,再交一次作業。然後我們期末考交報告,就是《印光大師文鈔》的心得報告。心
得報告當然不是兩、叁張而已。大家先打個大綱我看一看,希望在禮拜二之前,把你的大綱,給我看一下,我可能會有一段時間進修喔,你可以把這五大科,做一個扼要的诠釋,就是…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