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60

  ..續本文上一頁把整個淨土的道次第全部诠釋。或者你根據哪一科,其中有一科你特別有心得,就著這一科來發揮也可以。但是你把你的大科先列出來,你這次有幾個大科、你要發明幾個大科,大科裏面有幾個小科,先把大科科判做出來,我看一下,盡量在禮拜二之前交到我這裏,我先看一下。我們規定一下好了,就是在禮拜一中午午餐之前,交到我這邊來。

  這個禅,就是我們講真如佛性,或者本來面目,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淨土就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如果說我們平常修淨土的人,完全沒有讀大乘經典,我們很容易以這種妄想心去修行。妄想心修行,你平常不感覺有什麼樣的問題,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會堅固的執著我們這個五蘊身心。痛苦出現,我們的心就跟著痛苦;順境的時候,我們就跟著快樂。我們的心就隨著境界轉,對不對?這樣子也就罷了。到臨命終的時候,這件事就有問題了,到臨命終的時候,你的身心要完全敗壞掉,你內心的恐怖,那個時候恐怖很大的。譬如說,我們今天好不容易存一萬塊,對不對?你丟掉一萬塊,你內心當中不舍得,對不對?但是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所有東西都必須要被破壞,那個內心的感覺,你看看是什麼境界,可能你要念佛就提不起來。因爲你平常的心,就住在這種外境上。就是你這一念心,平常隨境界這樣子波動,風吹,這心就跟著動,境界往東邊吹,你心就往東。你的心是整天就是在色聲香味觸法境界裏面這樣子流動,這個人當然就是很可憐。

  我們講禅淨雙修,就是他在這整個風雨當中,他找到一個房子住。這個洞山禅師,他有一次的結夏安居,他都沒講話,叁個月都沒講話,這個也是不可思議,這善知識叁個月都不開示。到

  。說我們現在,或者我們講身體,你現在東去西去,到處去參學,你不如到「萬裏無寸草處去」。「萬裏無寸草」是什麼境界?就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境界。你經常能夠把這個心,不要在外面流動,把它抓回來,安住在不生不滅的境界,就是經常這樣子。你臨命終的時候,你的痛苦的感覺會降到最低。會有痛苦,但是因爲你平常就把這個心…,住在外面的境界的勢力比較薄弱,所以外面的境界破壞,對你感覺影響不大。 要結束以後,就是大家要告假,他講一句話,他說:東去西去,不如到萬裏無寸草處去6

  其實我們這個痛苦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爲什麼會有痛苦?你想想看,我們其實對這個痛苦的根的生起,我們不了解,什麼叫痛苦?不知道,不知道爲什麼會有痛苦。我們不知道痛苦怎麼生起,我們不能把痛苦消滅,不可以。我們看《百法明門論》這個貪煩惱,什麼叫貪呢?以染著爲性、生苦爲業。貪能夠生起痛苦。譬如說,你現在看到有人去砍樹,你沒有痛苦的感覺,是不是?這個樹我對它沒有貪著心。但是有些人講一句話,對你講一句話,你馬上痛苦,因爲你對自己有執著,「你傷害我」。有些人把你的小東西拿走你有痛苦,爲什麼?你對它有執著。所以痛苦的根源是我們的執著。你的心對它有所住,這件事情一變化,你就痛苦,這樣懂嗎?所以痛苦其實是我們自己産生,你自己要執著的,是不是?

  但問題是,假設我們今天所執著的,是一個恒常不會破壞的東西,那還好。譬如說,我們今天追求一個美好的生命,人家對我的尊重,或者我愛我的色身,假設這些事情都是「常」的,那還好。但是問題是,這些事情本來就是會有變化的,世間上的事

  ◆《瑞州洞山良價禅師語錄》卷1:「師示衆雲。兄弟。秋初夏末。東去西去。直須向萬裏無寸草處去始得。」

  情,沒有什麼「常」的。你說,我跟你感情很好,是嗎?在某一個因緣上感情很好,因緣一變化,這個事情就會變化,諸行無常嘛。我們就想:我們這一念心,把我們的心寄托在這種變化的事情上,是不是很危險?是不是?你把你的心寄托在一個會變化的境界上,你把你的心付諸在一個會變化的境界上,這件事是不是很危險?是不是?那怎麼辦呢?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我這個心應該放在哪裏最安全?放在哪裏?念佛,也很好,念佛也是不錯,那也是一個安住處,是的。你能夠觀察到這個萬裏無寸草、不生不滅的境界也不錯,這也是一個安住處,這是我們的落腳處,就找到一個房子住。

  就是說,這個世間上怎麼變化,你的心不變化,因爲你的心不住在這個境界上,這個地方不是我的依止處。不是我的依止處,這個世間上一變化的時候,你的心不動,你內心當中,有一個房子住,你的心安。你經常攝心在畢竟空的般若波羅蜜,這個禅的境界,臨命終的時候,你那個四大敗壞,眷屬也離開你了,帶不走。我們人來到這個世間,是一個人來,離開也是一個人,沒有一個人帶走一塊錢。你家財萬貫,跟一個乞丐離開,兩個都是一樣,乞丐離開一塊錢也沒帶,王永慶離開,他帶走一塊嗎?沒有帶走一塊錢。這個痛苦就是你是不是執著。所以我們經常有這個禅的般若波羅蜜,我們內心經常安住在清淨心,可以減少很多痛苦。

  所以佛陀要我們消滅痛苦,並不是說我在改變別人,不是說你從今以後,不准對我講不客氣的話,不是這樣,不是改變別人。你的心向外追求。我們的追求欲望是無窮盡的,沒有一個人說他滿足了,我的錢夠了,我現在的生命也夠了,沒有,是不是?有錢人也是很多痛苦。就是我們要把這一念心收回來,安住在一個不生不滅的心,這個快樂是不可破壞,現在安住,臨命終也安住。

  所以這個禅淨雙修很需要的。當然這都是你平常要用功,你就是要熟,這個串習,你平常的心念,經常這樣子的攝心,就是要熟,所以這個「修」,就是你要經常調整你的心念,調整自己,使令它找到一個最好的安住處,所以這個禅淨雙修,也是非常重要的。好,我們的課程就到這個地方。回向。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