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教理的传承当中,最初的传承就是《华严经》,这个《华严经》,我们把经题简单的解释一下。《华严经》的内容是一乘的因果,一佛乘的因果,这一乘的因果在经题有表现出来。这个「华」是表示什么呢?表示万善的因华,就是菩萨的六波罗蜜开出来的就是万善,这个是一佛乘的因。这个「严」指的是万德的佛果,万德的佛果是约一佛乘的果,换句话说,这个《华严经》就是讲什么呢,讲以万善的因华来庄严万德的佛果,就是介绍菩萨的修因跟证果。不过《华严经》的结构也是先介绍果德,先介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把这个菩萨的功德,次第的、清楚的介绍出来,所以我们讲︰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有种种的功德。介绍果地功德以后,再介绍成就这个功德的因,就是六波罗蜜乃至于十波罗蜜,就是整部《华严经》是介绍一佛乘的因果。这个是解释经题,再看下面。

  「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这个就是讲到天台宗的判教。这个判教,佛在世的时候,经典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而说,不像这个论,多数论是菩萨说,论是糅合经典的义理,就着义理来分科、来说明,但是经不是根据义理来说,它是随众生的根机说。所以佛陀灭度以后,祂留下的经典就有些差别相,有些经典这样讲,有些经典那样讲。到了天台智者大师就把这些差别的经典加以整理,使令它前后不至于矛

  盾,他就把所有的经典判作五时八教,就是教法生起的次第,有五个时段:第一个就是华严时,第二个是阿含时,第三个是方等时,第四个是般若时,第五个是法华涅槃时。

  天台智者大师的意思是说,佛陀成道以后,祂度众生第一个说的教法是华严,就是讲圆顿法门,为什么呢?讲一个譬喻「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它是先照到高山的顶,然后再慢慢慢慢去照到大地,普遍的去照到大地。佛陀说法亦复如是,佛陀的智慧是大光明的境界,祂最初成道,祂在定中,是先讲一佛乘的圆顿法门,去度化根熟的菩萨,大乘的根机成熟的菩萨,就是所谓的「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这是佛陀所说的第一个圆顿法门。后来就是很多的阿罗汉在这个华严会上,「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舍那身」。佛陀讲《华严经》,祂不是现丈六比丘相,是现无量光明、无量相好的报身,所以阿罗汉就看不到佛的身相,也听不到佛的说法,所以在华严会上等于是没办法栽培善根。佛陀是大太阳的境界,再开始、再普遍的照到大地,就所谓的为实施权,讲阿含、方等、般若这种次第的法门。到了法华会上再开示,会渐归顿,摄末归本,在这个时候,再使令所有的凡夫、二乘人再发菩提心,这是佛陀讲经的一个次第的安排。所以第一个,最初是讲大乘的《华严经》,它所加被的根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它这个法门是一乘的妙法,到了末后,最后的《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徧参知识。善财童子普遍的参访了五十三个善知识,他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以后,就「证齐诸佛」,这时候到了等觉菩萨,「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这个时候普贤菩萨说:你现在要急速成就诸佛的功德海,要修十大愿王,然后「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以这个十大愿王的功德再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以期在这一生当中圆满佛果。所以说这一部的《华

  严经》,就是你发了菩提心以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一生成就佛道的法门。

  我们把十大愿王的导归极乐世界的情况用附表解释一下,看《印光大师文钞》补充讲表附表第一、普贤十大愿王。

  附表一 ─ 普贤十大愿王

  (一)约因行

  —一礼敬诸佛

  —二称赞如来

  —三广修供养

  —四忏悔业障

  —五随喜功德

  —六请转*轮

  —七请佛住世 十普皆回向— —佛道

  —八常随佛学

  九恒顺众生 利他功德

  —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 —「王」 我此礼敬乃至回向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糅合《二课合解》—

  我们分成两段来说明,第一段是约因行,第二段是约果德。先看因行,我们解释十大愿王,分两科,先解释十大愿,再解释这个「王」。十大愿,第一个是「礼敬诸佛」。我们修十大愿王

  「十大愿」—

  第一个要做的就是「礼」,就是身业的礼拜,这个「敬」是意业的恭敬,礼敬谁呢?礼敬三世诸佛,这是第一个。礼敬诸佛可以破除我们多生多劫的「我慢」的罪业,成就我们的尊贵身。你经常礼拜,你这个身相看起来特别尊贵,我感觉到我们的导师 忏公师父,他的身口意三业当中,有明显的十大愿王的功德,尤其是越晚年越明显,你注意一下,他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他特别还强调「礼敬诸佛」。我曾经听到有人讲一件事说:台北有一个商人,要以佛法说,就是大富长者的境界,他到莲因寺去参观。他对佛法是没什么信心,但是去参观参观。他参观到了大殿,参观到一半的时候,看到一个老者披着袈裟,从走廊这边走进来,他不由自主就是跟他礼拜。所以这个人,这个尊贵身是修来的,看起来特别尊贵,怎么会尊贵呢?礼敬诸佛,因地当中礼敬诸佛。

  第二个「称赞如来」。前面是一个身业的礼拜,这个地方是一个口业的赞叹。我们经常用偈颂来赞叹佛陀,能够破除我们多生两舌、绮语、妄言、恶口的罪业,成就无碍的辩才,有这种功德。称赞如来,在我们显教也是很重视,有阿弥陀佛赞、地藏王菩萨赞。各式各样的佛菩萨都有祂的赞,但是在显教好像是不多,顶多是四句偈或者是八句偈。在西藏对「称赞如来」特别重视,它要有什么重大的法会,在诵经之前那这个赞叹佛菩萨的功德,那个偈颂一唱就是一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他每次唱赞叹佛菩萨功德,他经常都是潸然欲泪,感动的掉眼泪,这个是一种宗教情操,就是称赞如来,赞叹佛菩萨的功德,这是一种口业的称叹。

  第三「广修供养」。这就是用财物或者是香花灯烛、种种的资具来供养十方的诸佛菩萨。可以使令我们破除过去悭贪的罪业,而得到广大的财富。我曾经遇到一个修密的法师,他跟我讲说︰归依上师、归依三宝,他在修行的因地就是以礼拜、赞叹、

  供养为主。换句话说,我们礼拜诸佛、赞叹如来、广修供养,一方面是破除我们的罪障,增加我们的福报。另一方面有归依的这种功德在里面,使令我们跟我们的本尊,譬如说你的本尊是阿弥陀佛、你的本尊是观世音菩萨,你这样子做以后,冥冥当中你跟你的本尊缘就深。缘深,祂要加被你就容易,所以这个当中有归依的成分在里面。这个也是有需要的,这是透过礼拜、赞叹、供养,使令我们跟佛菩萨的距离拉近。

  第四个「忏悔业障」。就是忏除我们无始的罪障,五逆十恶乃至于谤法的罪业,约着破恶来说的。

  第五「随喜功德」。前面的礼拜、赞叹、供养,都是约我们自身来说,这个随喜功德是说,我们也可能会跟同参道友接触,一切法因缘生,每一个众生有各式各样的善根功德不同。但是我们凡夫的心情,就是嫉妒心、不耐他荣,我们凡夫的心情是这样的,如果没有经过调整,我们凡夫的面貌是认为:我们这一念的生命体,这一念心,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能够主宰一切法的一个「我」,一个常一的主宰叫「我」。我们有一个「我」的执着以后,我们认为一切的荣耀都应该归于我才对,我们看到别人有什么功德,我们就嫉妒、障碍别人,「这个有什么了不起!」这样子嫉妒以后,糟糕了,使令我们这一念心跟法的因缘产生障碍了。他诵《法华经》、他每天拜阿弥陀佛,你内心当中,嘴巴不讲,你内心一嫉妒他,使令你这一念心,跟一个清净的正法产生障碍了,你以后修这个法的时候,你不容易相应。人家修了十天就有感受出现,你修了十天一点感觉都没有,「我的方法正确,我完全根据祖师的方法,有次第的这样修下去,为什么跟法一点都没有感应?」就是你过去对这个法有问题。

  所以我觉得我们修净土的人要注意一件事情,祖师大德有时候他在开示是一种「对治」,他看到有些根机,他已经广学经论

  了,不好好修行,所以他说:这一切的三藏十二部经,让给别人去看、让给别人去读,我一句弥陀就好。祖师讲这句话的时候,他这一念心是跟善心相应,他不是跟烦恼相应。那么你也跟着祖师讲这种话,人家劝你去修行、去拜佛、诵经,你也把这句话也讲出来,但是你讲这句话的心情有烦恼相应,这有问题,你会有问题!我们总是有一天要法门无量誓愿学,除非你不成佛,我们成就法身大士以后,从空出假以后,那是一个法门无量誓愿学,所有的功德一个一个成就,无量的陀罗尼门、法华三昧、首楞严三昧,一切的三昧,次第的成就,你到那个时候,你就有障碍了。所以我们的心情要怎么办呢?我们这一生当中,不可能具足所有功德,不可能!你受持这一部经,你另外一部经就比较弱;你的思想分别力很强,你的禅定就会弱一点。有些人持戒的功德大,有些人禅定的功德大,各式各样的功德,我们内心,就是自己赞叹自己的功德,我们也赞叹别人的功德。我们对别人的功德也赞叹,这样子你为自己以后栽培一个好的因缘,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随喜功德」来对治我们的嫉妒心。

  前面主要就是一种福德资粮跟忏悔业障,六、七、八就是我们要去栽培智慧的善根。怎么成就智慧善根呢?有三个次第:第一个「请转*轮」。我们内心当中要对法的欢喜心,请转*轮。法是谁要传呢?「请佛住世」,必须有佛菩萨、善知识的住世,对能说法的人,生恭敬心。有这个法、有能说的人干什么呢?「常随佛学」,我们就开始有次第的学习佛陀的一切功德,佛的菩提心来自于六波罗蜜,这个是常随佛学,恒常的学习佛陀的一切功德,当…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