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教理的傳承當中,最初的傳承就是《華嚴經》,這個《華嚴經》,我們把經題簡單的解釋一下。《華嚴經》的內容是一乘的因果,一佛乘的因果,這一乘的因果在經題有表現出來。這個「華」是表示什麼呢?表示萬善的因華,就是菩薩的六波羅蜜開出來的就是萬善,這個是一佛乘的因。這個「嚴」指的是萬德的佛果,萬德的佛果是約一佛乘的果,換句話說,這個《華嚴經》就是講什麼呢,講以萬善的因華來莊嚴萬德的佛果,就是介紹菩薩的修因跟證果。不過《華嚴經》的結構也是先介紹果德,先介紹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把這個菩薩的功德,次第的、清楚的介紹出來,所以我們講︰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有種種的功德。介紹果地功德以後,再介紹成就這個功德的因,就是六波羅蜜乃至于十波羅蜜,就是整部《華嚴經》是介紹一佛乘的因果。這個是解釋經題,再看下面。

  「乃如來初成正覺,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這個就是講到天臺宗的判教。這個判教,佛在世的時候,經典是隨順衆生的根機而說,不像這個論,多數論是菩薩說,論是糅合經典的義理,就著義理來分科、來說明,但是經不是根據義理來說,它是隨衆生的根機說。所以佛陀滅度以後,祂留下的經典就有些差別相,有些經典這樣講,有些經典那樣講。到了天臺智者大師就把這些差別的經典加以整理,使令它前後不至于矛

  盾,他就把所有的經典判作五時八教,就是教法生起的次第,有五個時段:第一個就是華嚴時,第二個是阿含時,第叁個是方等時,第四個是般若時,第五個是法華涅槃時。

  天臺智者大師的意思是說,佛陀成道以後,祂度衆生第一個說的教法是華嚴,就是講圓頓法門,爲什麼呢?講一個譬喻「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它是先照到高山的頂,然後再慢慢慢慢去照到大地,普遍的去照到大地。佛陀說法亦複如是,佛陀的智慧是大光明的境界,祂最初成道,祂在定中,是先講一佛乘的圓頓法門,去度化根熟的菩薩,大乘的根機成熟的菩薩,就是所謂的「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這是佛陀所說的第一個圓頓法門。後來就是很多的阿羅漢在這個華嚴會上,「有耳不聞圓頓教,有眼不見舍那身」。佛陀講《華嚴經》,祂不是現丈六比丘相,是現無量光明、無量相好的報身,所以阿羅漢就看不到佛的身相,也聽不到佛的說法,所以在華嚴會上等于是沒辦法栽培善根。佛陀是大太陽的境界,再開始、再普遍的照到大地,就所謂的爲實施權,講阿含、方等、般若這種次第的法門。到了法華會上再開示,會漸歸頓,攝末歸本,在這個時候,再使令所有的凡夫、二乘人再發菩提心,這是佛陀講經的一個次第的安排。所以第一個,最初是講大乘的《華嚴經》,它所加被的根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它這個法門是一乘的妙法,到了末後,最後的《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徧參知識。善財童子普遍的參訪了五十叁個善知識,他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以後,就「證齊諸佛」,這時候到了等覺菩薩,「普賢菩薩爲說十大願王」,這個時候普賢菩薩說:你現在要急速成就諸佛的功德海,要修十大願王,然後「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衆,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以這個十大願王的功德再回向求生極樂世界,以期在這一生當中圓滿佛果。所以說這一部的《華

  嚴經》,就是你發了菩提心以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一生成就佛道的法門。

  我們把十大願王的導歸極樂世界的情況用附表解釋一下,看《印光大師文鈔》補充講表附表第一、普賢十大願王。

  附表一 ─ 普賢十大願王

  (一)約因行

  —一禮敬諸佛

  —二稱贊如來

  —叁廣修供養

  —四忏悔業障

  —五隨喜功德

  —六請轉*輪

  —七請佛住世 十普皆回向— —佛道

  —八常隨佛學

  九恒順衆生 利他功德

  —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 —「王」 我此禮敬乃至回向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糅合《二課合解》—

  我們分成兩段來說明,第一段是約因行,第二段是約果德。先看因行,我們解釋十大願王,分兩科,先解釋十大願,再解釋這個「王」。十大願,第一個是「禮敬諸佛」。我們修十大願王

  「十大願」—

  第一個要做的就是「禮」,就是身業的禮拜,這個「敬」是意業的恭敬,禮敬誰呢?禮敬叁世諸佛,這是第一個。禮敬諸佛可以破除我們多生多劫的「我慢」的罪業,成就我們的尊貴身。你經常禮拜,你這個身相看起來特別尊貴,我感覺到我們的導師 忏公師父,他的身口意叁業當中,有明顯的十大願王的功德,尤其是越晚年越明顯,你注意一下,他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他特別還強調「禮敬諸佛」。我曾經聽到有人講一件事說:臺北有一個商人,要以佛法說,就是大富長者的境界,他到蓮因寺去參觀。他對佛法是沒什麼信心,但是去參觀參觀。他參觀到了大殿,參觀到一半的時候,看到一個老者披著袈裟,從走廊這邊走進來,他不由自主就是跟他禮拜。所以這個人,這個尊貴身是修來的,看起來特別尊貴,怎麼會尊貴呢?禮敬諸佛,因地當中禮敬諸佛。

  第二個「稱贊如來」。前面是一個身業的禮拜,這個地方是一個口業的贊歎。我們經常用偈頌來贊歎佛陀,能夠破除我們多生兩舌、绮語、妄言、惡口的罪業,成就無礙的辯才,有這種功德。稱贊如來,在我們顯教也是很重視,有阿彌陀佛贊、地藏王菩薩贊。各式各樣的佛菩薩都有祂的贊,但是在顯教好像是不多,頂多是四句偈或者是八句偈。在西藏對「稱贊如來」特別重視,它要有什麼重大的法會,在誦經之前那這個贊歎佛菩薩的功德,那個偈頌一唱就是一個多小時、兩個多小時,他每次唱贊歎佛菩薩功德,他經常都是潸然欲淚,感動的掉眼淚,這個是一種宗教情操,就是稱贊如來,贊歎佛菩薩的功德,這是一種口業的稱歎。

  第叁「廣修供養」。這就是用財物或者是香花燈燭、種種的資具來供養十方的諸佛菩薩。可以使令我們破除過去悭貪的罪業,而得到廣大的財富。我曾經遇到一個修密的法師,他跟我講說︰歸依上師、歸依叁寶,他在修行的因地就是以禮拜、贊歎、

  供養爲主。換句話說,我們禮拜諸佛、贊歎如來、廣修供養,一方面是破除我們的罪障,增加我們的福報。另一方面有歸依的這種功德在裏面,使令我們跟我們的本尊,譬如說你的本尊是阿彌陀佛、你的本尊是觀世音菩薩,你這樣子做以後,冥冥當中你跟你的本尊緣就深。緣深,祂要加被你就容易,所以這個當中有歸依的成分在裏面。這個也是有需要的,這是透過禮拜、贊歎、供養,使令我們跟佛菩薩的距離拉近。

  第四個「忏悔業障」。就是忏除我們無始的罪障,五逆十惡乃至于謗法的罪業,約著破惡來說的。

  第五「隨喜功德」。前面的禮拜、贊歎、供養,都是約我們自身來說,這個隨喜功德是說,我們也可能會跟同參道友接觸,一切法因緣生,每一個衆生有各式各樣的善根功德不同。但是我們凡夫的心情,就是嫉妒心、不耐他榮,我們凡夫的心情是這樣的,如果沒有經過調整,我們凡夫的面貌是認爲:我們這一念的生命體,這一念心,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能夠主宰一切法的一個「我」,一個常一的主宰叫「我」。我們有一個「我」的執著以後,我們認爲一切的榮耀都應該歸于我才對,我們看到別人有什麼功德,我們就嫉妒、障礙別人,「這個有什麼了不起!」這樣子嫉妒以後,糟糕了,使令我們這一念心跟法的因緣産生障礙了。他誦《法華經》、他每天拜阿彌陀佛,你內心當中,嘴巴不講,你內心一嫉妒他,使令你這一念心,跟一個清淨的正法産生障礙了,你以後修這個法的時候,你不容易相應。人家修了十天就有感受出現,你修了十天一點感覺都沒有,「我的方法正確,我完全根據祖師的方法,有次第的這樣修下去,爲什麼跟法一點都沒有感應?」就是你過去對這個法有問題。

  所以我覺得我們修淨土的人要注意一件事情,祖師大德有時候他在開示是一種「對治」,他看到有些根機,他已經廣學經論

  了,不好好修行,所以他說:這一切的叁藏十二部經,讓給別人去看、讓給別人去讀,我一句彌陀就好。祖師講這句話的時候,他這一念心是跟善心相應,他不是跟煩惱相應。那麼你也跟著祖師講這種話,人家勸你去修行、去拜佛、誦經,你也把這句話也講出來,但是你講這句話的心情有煩惱相應,這有問題,你會有問題!我們總是有一天要法門無量誓願學,除非你不成佛,我們成就法身大士以後,從空出假以後,那是一個法門無量誓願學,所有的功德一個一個成就,無量的陀羅尼門、法華叁昧、首楞嚴叁昧,一切的叁昧,次第的成就,你到那個時候,你就有障礙了。所以我們的心情要怎麼辦呢?我們這一生當中,不可能具足所有功德,不可能!你受持這一部經,你另外一部經就比較弱;你的思想分別力很強,你的禅定就會弱一點。有些人持戒的功德大,有些人禅定的功德大,各式各樣的功德,我們內心,就是自己贊歎自己的功德,我們也贊歎別人的功德。我們對別人的功德也贊歎,這樣子你爲自己以後栽培一個好的因緣,所以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隨喜功德」來對治我們的嫉妒心。

  前面主要就是一種福德資糧跟忏悔業障,六、七、八就是我們要去栽培智慧的善根。怎麼成就智慧善根呢?有叁個次第:第一個「請轉*輪」。我們內心當中要對法的歡喜心,請轉*輪。法是誰要傳呢?「請佛住世」,必須有佛菩薩、善知識的住世,對能說法的人,生恭敬心。有這個法、有能說的人幹什麼呢?「常隨佛學」,我們就開始有次第的學習佛陀的一切功德,佛的菩提心來自于六波羅蜜,這個是常隨佛學,恒常的學習佛陀的一切功德,當…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