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然主要是以般若波羅蜜爲主。這個就是成就了自利的功德,包括忏悔業障,積集福德跟智慧兩種資糧,有般若波羅蜜使令我們的心莊嚴,有福德使令我們的身也莊嚴,身莊嚴、心莊嚴、身心莊嚴,福德智慧兩足尊,兩只腳站的穩穩的。

  接下來做什麼事呢?「恒順衆生」。我們具足福德智慧兩種莊嚴以後,我們開始要思惟,這一切衆生都在苦惱顛倒當中,這衆生跟我們有什麼關系呢?有關系,他都是我過去的父母,他們都曾經以最大的愛心來照顧我們,對我有很大的恩德,所以這件事情我應該要承擔起來,這個時候你的大悲心開始活動,再依止你的善巧方便,就是恒順衆生,恒順衆生差別的根機來爲他說法,成就利他的功德。

  有這個自利的功德跟利他的功德以後呢,我們最後做「普皆回向」。我們不是說有這種功德幹什麼?「我下輩子要做國王。」不是這樣子,不是這種有漏的果報。我們要把這種殊勝的功德做叁種的回向:第一個回向法界衆生,苦惱的衆生,使令他們離開一切的痛苦,而且得到種種的快樂,五欲的樂、叁昧樂、涅槃樂,回向法界衆生這個是跟大悲相應。第二個回向無上的佛道,這是約著大智慧來說。前面兩個都是一種現象界,佛法界、衆生法界,第叁個回向真如理,二空真如理,從法性的角度來說,這一切功德都是不可得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有少法可得,內心當中雖然修習廣大的功德,但是這一念心還是寂靜住,觀察這些功德從法性的角度都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無住,以無住爲住。這個就是回向二空真如理。這個是普賢菩薩他告訴我們依止這十大願王,你能夠在念念當中,急速的成就諸佛的功德海,有這十個法門,十大願。

  其次我們解釋什麼叫做「王」。這個「王」有自在義,自在,就是你做這件事情,沒有人能夠障礙你,就是國王于五欲有自在義,國王要得到財、色、名、食、睡,沒有人能夠障礙他,他過去的福報,但是這個地方指的不是這個意思,它指什麼呢?什麼樣的自在呢?我們先看空間上的自在,「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禮敬乃至回向無有窮盡!」這十大

  願王在修行的時候,是以什麼心情來修呢?就是說你內心當中要思惟,虛空界盡,這一切的依報的國土,假使是有窮盡的話。乃至于這一切的正報的衆生。它的衆生界盡是約果報,衆生業盡是約業力。衆生的煩惱盡就是煩惱,就是衆生的惑業苦,就是這個煩惱業力果報,這是正報。就是說,即使這無量無邊的虛空,無量無邊的衆生都窮盡了,但是我這一念禮拜,乃至于普皆回向的十大願王,我還是一樣沒有窮盡,我還是一樣不斷的禮拜、贊歎、供養乃至于回向。換句話說空間不能障礙我,這是不容易,譬如說你今天來到道場,這個環境的攝受你能夠禮拜,你到了都市的雜染環境,你就沒辦法禮拜了,你心隨境轉,你就得不到自在,你這樣子就是怎麼樣呢,你只是修十大願,不是修十大願王,你的空間一改變,你就修不下去,沒有自在力了。

  其次從時間上來說,「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前面是約空間的無障礙,這個地方是講時間。我們修十大願王是什麼心情呢?「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也是不容易,今天修明天修,今年修十年修,盡未來際的修,內心當中沒有疲厭,這個也是不簡單的,時間不能障礙你,這是時空無盡,這個叫做「王」。這是在我們因地的一種修行的方法。

  這樣子修有什麼好處呢?我們看約果德。在《普賢行願品》它解釋了十大願王的內容以後,它最後就講出修這個法門的功德,我們把它念一遍。

  (二)約果德

  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普賢行願品》—

  佛陀說「又複是人」,這個修十大願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最後一剎那,他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了,四大開始敗壞,內心開始散亂,最後一剎那有什麼現象産生呢?這以下就說出了,「一切諸根悉皆散壞」,我們生命體所依止的色身,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開始散壞,我們雖然用很好的飲食來滋潤它,用很好的衣服來照顧它,但是它還是一樣被無常的力量所破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我們所愛的親屬,我們付出很多的心血,但這個時候我們帶不走了,舍離了,就是這個無常敗壞。「一切的威勢悉皆退失」,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得到一個很高的地位,受到人家的尊敬,但是這個威勢呢,到臨終的時候悉皆退失,乃至于輔相、大臣,宮城內外種種的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前面的珍寶是我們看得到的,這個伏藏是藏在地下看不到的,你怕別人拿去,把它藏在地下。這一切的珍寶無複相隨,你花了很多的精神體力去積集這些珍寶,但是這個時候它也是帶不走的。

  這個意思是,我們講真正歸依處,這件事情我們的確要想一想,我們凡夫的心情所思惟的事情跟真實相是有一點出入,是有出入的,我們認爲珍寶是我們依靠處,我有珍寶就能夠快樂;眷屬是我們的依靠處,有眷屬也能夠快樂;有威勢,我們這個色身的強大健康這都是依止處。但是我們看這段經文,這些事情是靠不住的,這一切無複相隨。臨命終的時候,這個時候誰能幫助我們呢,怎麼辦呢?「唯此願王,不相舍離」,這個時候我們平常在佛堂當中,所積集十大願王的功德,诶!它出現了,它不舍離你,它怎麼不舍離你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就在你這個臨命終的時候,最無助的時候,你內心不知道歸依誰的時候,這個時候它的功德力就像光明一樣出現,引導你這一念心識,「一

  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這種功德,它能夠引導你這一念心,跟彌陀的本願感應道交,所以說這個是真正的依止處。就是說十大願王,它在你臨命終的時候,它是不可破壞的,它不會被無常的業力所破壞。所以我們應該知道什麼事情是真實的,什麼事情是虛妄。如果我們把這個時間往後面看一看,我們知道現在該做什麼事情,你會知道這件事情。這個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的整個修因跟證果。好,我們再回到講義。

  這當然是《華嚴經》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一種大根器修行淨土的方法。有些人說:我的根器不行,不能修十大願王,怎麼辦呢?還是有辦法。我們看第二個經典它的傳承。

  「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前面的《華嚴經》當然是一個很高的境界,這是一種大乘的善根成熟菩薩所修的。在淨土當中,它又開出一個特別的方便,就是在《觀經》的九品往生當中,有一個下品下生,這個下品下生是什麼境界呢?「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個人他平常是做什麼事呢,造五逆的罪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乃至于十惡,乃至于具諸不善,就是什麼惡事他都敢幹,這個人大概是不深信因果的,這是一個平常的因地。這個人到最後怎麼辦呢?「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臨命終時,這個罪業太重,花報就現前,這個地獄的火。這個中陰身現前,就是馬上從中陰身要轉成正式的果報,就是我們講前陰中陰後陰,前面的五陰已經是被無常所破壞,下面的地獄的五陰

  還沒有生起,這個時候有一個過度時期叫做中陰,這個時候他就看到什麼中陰呢?看到地獄的中陰,就是地獄的猛火現前。這個時候,在這個緊要關頭有點轉機了,我們看什麼轉機呢?「有善知識,教以念佛」。這個時候就在緊急的情況,這個善知識,

  特別是指對淨土法門有了解的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就「教以念佛」。

  「教以念佛」這個地方,印祖講的比較簡單,但是從經文來看,它是兩個內容:第一個、這個善知識要告訴他要忏悔,告訴他因業果決定,你造的惡業,這個是地獄的果報,你要以忏悔心來斷相續心,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再介紹他成就淨土的因果,怎麼樣念佛、怎麼樣往生極樂世界,或者就先贊歎極樂世界的果德、極樂世界的莊嚴,然後再說明它因地的修行方法。就是第一個先教他忏悔,先破惡然後再生善。這個人也是有善根的,我們看,他聽了以後「彼即受教」,他就接受了,接受了以後「稱念佛名」,這一念心至誠懇切的來憶念彌陀的名號,乃至于「未滿十聲」,這個時候「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這個意思就是說,他以十句佛號的功德,把一個地獄的衆生,轉成一個佛道的衆生,因爲他到極樂世界必定成佛故,必定成佛。極樂世界,我們講它是不退轉的,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到那個地方,你在那一期的生命決定成佛。這個十句佛號有這麼大的力量,把一個十法界裏面最低法界的衆生,把他超生到佛法界,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當然這個理論上,一切法畢竟空,一切法無自性,這個理論也是真實的,業力沒有自性。這一切法沒有自性,從因緣的角度來說,這當中有個道理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出了叁力不可思議,就是說一個地獄的中陰身的衆生,憑什麼往生極樂世界,就憑他這一句佛號,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他這樣子一聽回去以後,有叁種功德力:第一個、心力不可思議,他在臨終的時候,那一念心是無前念、無後念,非常猛力。,心能造業、心能轉業,他能夠念的那一念心不可思議。其次、法力不可思議,他所憶持的是一個萬德洪名,名以召德,

  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總持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換句話說,阿彌陀佛把所有的功德放在這個佛號、放在這個聲音上,這個萬德洪名,所以他這一念心,跟彌陀名號一接觸的時候,這個功德力就産生出來。譬如說,我們這個身體是沒有香…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