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氣,「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我們這個身體跟香氣一接觸呢,這個香氣就能夠跑到我們身體裏面來,「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萬德洪名亦複如是,這個萬德洪名的功德力,就滲透到我們內心裏面去了,法力不可思議。

  其次呢,佛力不可思議。佛的那個大悲心,佛陀是沒有滅度的,這件事我們應該要清楚,《法華經》佛陀很認真的說,佛陀是沒有滅度的,佛陀所滅度的,是那個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丈六比丘相,那個應化身。佛陀那個無量功德的清淨法身,那個靈靈覺覺的佛性,晝夜六時恒常的在加被我們。阿彌陀佛就是這樣子,祂沒有休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祂的功德是存在法界的,但是你必須要念祂的佛號,才能夠跟祂的大悲心接觸,感應道交。所以這個地獄的衆生,他念這句佛號以後,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他這一念心就依止彌陀的名號,跟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感應道交,佛陀就放光照射,那麼這個時候就接引往生。叁力不可思議,就憑著這叁力,轉地獄的果成金蓮花,所以這個的確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人,它的意思是說,他完全沒有學佛,他什麼時候才學佛,他臨終才開始學佛,他在短暫的時間,發出那麼大的功德力,這個是一個淨土的他力門的特色,當然對我們也有很大的鼓勵作用。這個是把淨土攝受衆生的最低的也標出來,前面的《華嚴經》是一個法身大士,上至文殊普賢,這個地方是把淨土的最差的標准也標出來,下至五逆十惡。第叁段印祖他又引了一個經典來做前面的總結。

  「《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大集經》上說,在這個末法時代,有億億人修行,但是罕一得道,即使有億億人修行,但是很少有一個人成就聖道。這個事情是這樣的,每一尊佛的出世都是有叁個階段,正法、像法、末法。當然這個對佛陀的法的本身、佛的法是不受時間空間的障礙的,佛的法永遠是清淨莊嚴光明的,但是能夠依止法的這一念心就有差別的。在正法時代衆生那一念心,善根深厚業障輕,所以它跟正法一接觸的時候,很快就成就聖道,你看舍利弗、目犍連尊者出家以後,七天成就阿羅漢果,他的障礙少,善根深厚。佛陀正法過去以後到像法,衆生這一念心就差了,善根淡薄、業障也重,障礙也重,聖道力量就薄弱,就是禅定了。到了末法時代,我們這一念心,善根就是非常薄弱而業障就很重,昏沈掉舉、掉舉昏沈的障礙就很重。即使我們這一念心很想去修止修觀,很想去憶持佛陀的正法,但是我們這一念心跟正法之間有障礙,使令我們這一念心跟正法不能接觸,什麼障礙呢?就是掉舉昏沈,所以我們就很難成就聖道。那怎麼辦呢?「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個地方這個「唯」要注意,就是唯獨,就是在所有法門當中,唯獨依止念佛法門才能夠度脫生死。這句話,佛陀的意思是這樣子,唯獨。

  所以到末法時代,我敢說,到最後最興盛的是淨土念佛法門。我知道一個密宗的道場,他也打佛七,當然我們能夠體驗他的心情,他的教義上依止密教,但是他很清楚「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個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理論講的再高,目的就是要成佛,而成佛的快捷方式,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雖然教理上依止密教,但是他也打佛七,這個是對的,這個是一個很正確的抉擇,契理契機的。這以上就把印祖有關淨土的傳承,從最高到最低,做一個攏總的介紹,這以下就結勸。

  「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從前面叁部經的內容來看,我們知道念佛的這一個法門是上聖:從《華嚴經》的文殊、普賢;或者下凡,最低的就是《觀經》的五逆十惡,都能夠修行成就的法門。「若愚若智通行之法」,有智慧也好,沒有智慧也好,你只要一句彌陀念誦聽,具足信心,具足願力,就能夠跟彌陀本願感應道交。攏總來說就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這個是把淨土法門的特色,用兩句話表達出來。這意思是說,從難易來說,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當然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它所成就的不是人天的果報,也不是二乘涅槃而已,它是要成佛的!這個法門是讓你成佛的法門。它的殊勝在于下手易,這句話是相當重要,特別對我們末法時代,這一念散亂心的人特別重要。這個法門太微細的時候,我們都修不來。但是你告訴我一句彌陀念誦聽,這件事我做的到,我老老實實的念從心起,然後嘴巴把這個聲音念出來,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件事我做的到!我把這個聲音聽到,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件事我做的到!而且我不但平常做的到,我臨終也做的到!就是很實際的能夠做到。「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用力少」就是時間上來說,前面是約難易。就是說這個法門,也不一定要你多生多劫,乃至于你到臨命終的時候,十念都往生,時間上也不是很多,但是它的效果非常的大。往生極樂世界,就在極樂世界永永遠遠的「無有衆苦,但受諸樂」,在那一期的無量無邊阿僧祇的壽命當中,親近阿彌陀佛,直接到成佛爲止,完全沒有退轉的因緣。所以這個時間是很殊勝,那麼爲什麼有這種殊勝呢?印光大師就講出他的道理。

  「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因爲這個法門他跟其它法門的不同,它是專仗佛力,你不是靠你的本事

  往生的。這個意思是說,佛陀是把這個功德成就了,這是一個果地教,阿彌陀佛把這個極樂世界已經創造出來了,不必你去成熟衆生、莊嚴佛土,不必了。這個極樂世界成就以後,我怎麼進去呢?你就依止這句佛號,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就能夠即衆生心,投大覺海,你這一念心就能夠進入到彌陀的功德大海去。換句話說專仗佛力,你只是歸依而已,我們只是做一個歸依的法而已,我們哪有這個資糧去成就這個正報莊嚴、依報莊嚴,哪一個功德是我們成就的呢?都是現成的,我們只是把現成的功德,我們這一念心去歸依,這樣子。所以「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這個其它法門是沒辦法比的。最後講出一個譬喻:

  「昔人謂余門學道,似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于順水。」印祖說,古德講出一個譬喻,其它的聖道門,唯識、天臺、中觀,在斷煩惱了生死的過程,就好像螞蟻上高山,一步一步的,從最初的外凡到內凡,乃至于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乃至于回小向大,初定、二定、叁定、四定,就是無量無邊的一個長遠的菩提道,這一路是充滿了心酸的菩提道,叁大阿僧祇劫。而且這中間很多讓你退轉的因緣,特別是在分段生死,這個地方是是非最多的,所以我們有一件事要想一想,我們今天會在年輕的時候出家,或者准備出家,或者好樂出家,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呢?就是我們過去在佛法當中栽培善根,但是我們爲什麼在這個生死當中,這舞臺當中進進出出,現在還在流轉呢?怎麼回事呢?我們相信法力不可思議,佛陀的正法是藥,真的能夠治病,怎麼我們服那麼久,還是在這個地方流轉呢?就是「退轉」這個地方出了問題。

  我們從外凡到內凡,到暖、頂、忍、世第一。到暖、頂的時候還是會退轉,到忍位的時候不退轉,在這個「忍」之前,煩惱會障礙你,你修行的好好的,煩惱一活動我不修行,我要回家去。

  天魔會障礙你,你有修行,但是你過去有跟衆生結惡緣,剛好這個衆生在鬼神道,而且他有大的福報力,他是一個鬼王,糟糕了!他會來障礙你,天魔會障礙你。煩惱魔、天魔、五蘊魔,你修行得好好的,哎呀!身體出毛病了,不是肝出毛病,心髒出毛病,腰疼,打坐十分鍾腰就痛,這五蘊的身心它障礙你,你過去造的業,這個煩惱障、業障、報障障礙你。死魔會障礙你,你修止修觀,內心一片寂靜,功夫相應的時候,糟糕了!你的壽命到了。這死掉以後,下輩子重來,又重新開始。所以蕅益大師講,所有成佛的菩提道當中,分段生死最難透脫,你這個分段生死跳過去,後面就順了。位不退以後,這個聖人在修行,不像我們凡夫有種種的掙紮,也不會有退轉,他這個心就是不斷的往前走不會退。所以說「蟻子上于高山」是對的,這螞蟻一直爬一直爬,很辛苦,但是他一不小心就從高山掉到原地上,掉到原地從頭開始,所以這個地方是有問題的。那怎麼辦呢?「念佛往生,似風帆揚于順水」。我們能夠仰仗佛力,就好像坐船又輕松,心情又愉快,這個時候又順水,沒有退轉的情況,這是古德的譬喻。印光大師說「可謂最善形容者矣!」,印光大師他同意,這句話是他同意前面的說法,他認爲這個是形容的非常恰當,這樣子形容是對的。

  這個是淨土法門的一個教起因緣,等于是把淨土的整個教法的因緣,做一個全盤的介紹。大家有沒有問題?

  好,我們再看甲二、正文。前面是一個前言,我們等于是介紹說法主跟所說的法。這以下就正式說明淨土法門的修行內容,怎麼能夠保證今生往生極樂世界,要透過什麼方法,這有五個次第。

  第一個就是「真爲生死,發菩提心。」這是第一個次第,我們把科題解釋一下,什麼叫「真爲生死,發菩提心」呢?就是說我們修淨土人的內心,要真爲解脫叁界的生死,真是爲了解脫叁

  界的生死,而發起無上的菩提心。換句話說,我們念佛人,你的因地發心要正確,你不要念佛而內心想到說,我下輩子要做什麼轉輪聖王、做大富長者,你不要這樣子,你這個因地的發願,跟彌陀沒辦法感應道交的。你應該要思惟生死的苦,厭棄叁界的依報、正報,一心的要求得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真正是爲菩提道求生西方淨土,要改造自己的生命體,不要再使令這個有漏生命再相續了,就是這種心情。

  我們分成叁科:

  甲二、正文

  乙一、真爲生死,發菩提心叁

  丙一、厭離娑婆二

  丙…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