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欣求極樂
丙叁、結示勸修 今 初
先思惟娑婆的苦,再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第叁結示勸修。看第一科「厭離娑婆」。厭離娑婆分兩科:
丁一、思惟苦谛
丁二、痛念無常
先看第一科,我們把這個文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丙一、厭離娑婆二
丁一、思惟苦谛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爲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禅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爲,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爲方便。
早晚于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但于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淨處,或不恭敬時,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睡出聲念,不但不恭敬,又且傷氣,久則成病。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也。居士既能發露忏悔,于淨土法門,最易相應。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也。然既知非,又肯發露忏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忏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
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镬湯、爐炭、劍樹、刀山裏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複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複爲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爲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爲德能,以修善爲桎梏,不數十年,又複墮落,經塵點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
—複鄧伯誠居士書二—
好,我們這一段經文分成四段來說明,先看第一段,第一段是個總標。「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印光大師第一個先贊歎這個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怎麼樣呢?是背塵合覺。就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一句彌陀念誦聽,在當下我們這一念心,就念念的離開了這個染汙的六塵,這個「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因爲它有染汙我們內心的功能,所以叫做塵,
這個塵是染汙義。我們背棄了六塵幹什麼呢?「合覺」就是趣向于我們的覺性,就是講佛性,背塵合覺就是返本歸元,簡單講這個「本」跟「元」就是覺性。這是一個所有法門當中第一妙法,前面也說過「以其專仗佛力故」,因爲冥冥當中有佛的大悲願力的加持,所以是第一妙法。
「于在家人分上,更爲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禅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爲,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爲方便。」那麼在這個法門當中,特別是「在家人」特別的親切,特別的契機,怎麼說呢?「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在家人爲了生存要工作的,工作在這個世間,這種塵勞的境界,就像蜘蛛網一樣把你網住了。事務多端, 忏公師父說萬丈紅塵,事務多端,我們這一念心被這個萬丈紅塵七幹擾、八幹擾以後,一天工作完了,到佛堂,雖然想要攝心參禅,雖然想要靜室誦經,但是「勢不能爲,或力不暇及」,要到佛堂的時候電話響了,事情又來了,這是外在的環境不允許;或者有什麼障礙,或者是有人護持,你有環境,但是力不暇及,你這一念心沒辦法集中,一坐下來不是昏沈就是打瞌睡,不是打瞌睡就是昏沈。所以「力不暇及」,怎麼辦呢?「唯念佛一法,最爲方便」,這當然是對在家人來說。
不過我們看隋唐時代的出家人,跟我們現在的出家人,有點不太一樣。那個時候出家人是一心行道,現在的出家人外緣也是很多的。所以淨土法門,對我們這個末法時代的出家人也是很重要。我剛出家的時候,我們當然都是從世間來到寺院出家的,從世間的塵勞來到清淨的僧團。我剛出家的時候,是民國七十六年四月來到佛學院,那個時候佛學院剛創辦,我那個時候學前教育叁個月,我聽課的時候,老師講一個半小時,我聽不到十句,大部分都打妄想,很想聽,但是就是奇怪,一聽下去,就是那個粗
重心幹擾我;到了半年以後好一點。到二年級的時候,老師每一句話,我完全聽得清清楚楚,我一個半小時幾乎都是明靜而住,沒有昏沈、沒有掉舉;沒有掉舉、沒有昏沈,我這一念心完全跟著老師的法義在走。到第叁年的時候,老師講什麼我馬上背起來,當下就背起來了,不必等到考試再去背。就是他一講,我就知道老師在講什麼,而且就把這個名相給背起來,把那個字給背下來,所以我們到叁年級的時候,老師講什麼,我們下去馬上能夠背出來。這表示什麼?這個心,的確這個僧團它有慢慢慢慢的寂靜的狀態,那個堪能性會增加。所以我現在能夠體會大家的心情,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
不過你現在的心粗重,就是要努力改造。你有在努力改造,你會進步快,你就是經常提起精神,訓練自己在一個所緣境專一安住、相續安住,這個心要訓練它。多拜忏、多打坐、誦經,以清淨的正法,來洗滌我們這一念心淨法熏習,它就能夠轉變。這個意思就是說,在家人身上,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禅及靜室誦經等,或者是情勢上沒辦法,或者是我們心力沒辦法,所以只好靠念佛最爲方便,因爲這個念佛法門,它的所觀境簡單分明。這是一個總標。
這以下就正式說明念佛的方法。這個念佛方法有叁段,第一段是講「靜中修」。「早晚于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或者是早課,或者是晚課,在佛前隨分隨力,隨你有多少時間,就做多少定課。做什麼定課呢?它有叁個次第:第一個先禮拜。我們到了佛堂,修淨土法門先禮拜,身禮拜,口也贊歎、稱念佛名,意也觀想,就是善導大師說的叁業專修:身禮拜、口稱名、意觀想。禮拜一段時間以後,你可以稍爲經行一下,讓你氣順暢,身體也是一樣,從粗到細,經行也是一開始,走快一點;慢慢走慢一點,走到最慢的時候再坐下來,這個時候你身體不動,
就你這一念的明了心來憶持佛號,就是持念佛名。持念佛名完了以後再回向,「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爲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回入娑婆度有情」,把這個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有叁個次第。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隨分隨力」,我們做定課,蕅益大師的意思,他說甯可少、不可草。你甯可在有限時間當中,你甯可念少一點,而念的清楚一點,不要爲了趕數目念的含糊攏統,不要這樣,養成一個等流習慣不好,甯可念得少一點,念得清楚一點。印光大師他也有這個意思,後面會說明,這是要清楚分明。這是在「靜中修」,就是你的外緣完全放下的情況。但是我們凡夫,在這個世間也不是完全沒有事,在動中怎麼辦呢?要不要修呢?也應該修,怎麼修呢?
「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這個淨土法門的特色,行住坐臥,或者是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的時間,一切的空間都能夠念佛。怎麼念呢?「但于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如果這個環境是幹淨的地方,我們內心也是恭敬的狀態,你能夠出聲、也能夠默念都好。出聲是比較能夠攝心,但是出聲久了以後傷氣,所以我看蕅益大師《靈峰宗論》的意思,他說你最好是出聲一枝香,默念一枝香。默念是養神,就嘴巴動的,默念是嘴巴要動叫默念,金剛持,默念一枝香,再出聲一枝香。這個動中修。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講出一個觀念,它說初學者修學法門,一開始我們的心比較粗重,不要有太大段的時間。譬如說我念佛,我一開始就要求我自己念一個半小時,不要這樣,因爲你的心沒辦法靜那麼久,而你太過勉強,會使令你産生一種疲厭的心。疲厭的心生起的時候,你下次再念這個佛號的時候,會有問題!就是你本來是思惟佛號的功德,你內心有至誠歸依了,但是因爲你念得太過分,你內心冥冥當中,對佛號會有一種排斥的心情,好
像說你吃一個好的菜,你吃了太多,你下次再看到這個菜的時候,心情就有排斥的心情。所以宗喀巴大師勸我們說,你剛開始修,你甯可次數多一點,時間少一點,少量多餐。我發覺這個方法很好,所以這個會用功的人,他就是不同,他忏悔業障、積集資糧就是不同。
我舉一個例子,譬如說我們排班,我們不是一排班就馬上就開始,有些人早到,有些人晚到。但是有時候我們會早到。早到,我們這一念心幹什麼呢?打妄想?這個時候你就是提佛號,你經常訓練自己提佛號,你就是叁分鍾、兩分鍾都好,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叁叁四,你念它個一片、兩片都好。爲什麼呢?因爲我們這一念心,短暫的專注是做的到,而你每天這樣子不斷的提佛號,提久了它就不同,這個佛號跟你的因緣就深,它在你心中的力量,就會慢慢增長,就像印刷一樣,你今天印刷,明天印刷,它的顔色就鮮明,你久久不印刷,它就模糊,這個就攝心嘛。所以你要會利用整個佛學院片段的時間修行,叁年下來,你不要看這個片段的五分鍾、十分鍾,你叁年下去就不得了。所以我們應該把握大段的時間,八點半到九點半的拜佛,但是你不要忽略了片段時間,因爲這個時間它不容易昏沈,它時間短,它容易專注。所以講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對的!看你會不會利用。或者出聲、或者默念都好,這個是在潔淨處恭敬時。
但是有時候我們到不潔淨的地方,譬如說廁所、浴室。或者是不恭敬的時候,譬如說我們躺在床上准備睡覺,但是還沒有睡著的時候,這怎麼辦呢?「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這個時候不要出聲,嘴巴動就好,不是說此時處不可念,不是這樣的。而是說你睡時…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