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气,「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我们这个身体跟香气一接触呢,这个香气就能够跑到我们身体里面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万德洪名亦复如是,这个万德洪名的功德力,就渗透到我们内心里面去了,法力不可思议。
其次呢,佛力不可思议。佛的那个大悲心,佛陀是没有灭度的,这件事我们应该要清楚,《法华经》佛陀很认真的说,佛陀是没有灭度的,佛陀所灭度的,是那个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丈六比丘相,那个应化身。佛陀那个无量功德的清净法身,那个灵灵觉觉的佛性,昼夜六时恒常的在加被我们。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子,祂没有休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祂的功德是存在法界的,但是你必须要念祂的佛号,才能够跟祂的大悲心接触,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地狱的众生,他念这句佛号以后,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他这一念心就依止弥陀的名号,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感应道交,佛陀就放光照射,那么这个时候就接引往生。三力不可思议,就凭着这三力,转地狱的果成金莲花,所以这个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个人,它的意思是说,他完全没有学佛,他什么时候才学佛,他临终才开始学佛,他在短暂的时间,发出那么大的功德力,这个是一个净土的他力门的特色,当然对我们也有很大的鼓励作用。这个是把净土摄受众生的最低的也标出来,前面的《华严经》是一个法身大士,上至文殊普贤,这个地方是把净土的最差的标准也标出来,下至五逆十恶。第三段印祖他又引了一个经典来做前面的总结。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大集经》上说,在这个末法时代,有亿亿人修行,但是罕一得道,即使有亿亿人修行,但是很少有一个人成就圣道。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每一尊佛的出世都是有三个阶段,正法、像法、末法。当然这个对佛陀的法的本身、佛的法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障碍的,佛的法永远是清净庄严光明的,但是能够依止法的这一念心就有差别的。在正法时代众生那一念心,善根深厚业障轻,所以它跟正法一接触的时候,很快就成就圣道,你看舍利弗、目犍连尊者出家以后,七天成就阿罗汉果,他的障碍少,善根深厚。佛陀正法过去以后到像法,众生这一念心就差了,善根淡薄、业障也重,障碍也重,圣道力量就薄弱,就是禅定了。到了末法时代,我们这一念心,善根就是非常薄弱而业障就很重,昏沉掉举、掉举昏沉的障碍就很重。即使我们这一念心很想去修止修观,很想去忆持佛陀的正法,但是我们这一念心跟正法之间有障碍,使令我们这一念心跟正法不能接触,什么障碍呢?就是掉举昏沉,所以我们就很难成就圣道。那怎么办呢?「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个地方这个「唯」要注意,就是唯独,就是在所有法门当中,唯独依止念佛法门才能够度脱生死。这句话,佛陀的意思是这样子,唯独。
所以到末法时代,我敢说,到最后最兴盛的是净土念佛法门。我知道一个密宗的道场,他也打佛七,当然我们能够体验他的心情,他的教义上依止密教,但是他很清楚「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个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理论讲的再高,目的就是要成佛,而成佛的快捷方式,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他虽然教理上依止密教,但是他也打佛七,这个是对的,这个是一个很正确的抉择,契理契机的。这以上就把印祖有关净土的传承,从最高到最低,做一个拢总的介绍,这以下就结劝。
「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从前面三部经的内容来看,我们知道念佛的这一个法门是上圣:从《华严经》的文殊、普贤;或者下凡,最低的就是《观经》的五逆十恶,都能够修行成就的法门。「若愚若智通行之法」,有智慧也好,没有智慧也好,你只要一句弥陀念诵听,具足信心,具足愿力,就能够跟弥陀本愿感应道交。拢总来说就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这个是把净土法门的特色,用两句话表达出来。这意思是说,从难易来说,是下手易而成功高。当然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它所成就的不是人天的果报,也不是二乘涅槃而已,它是要成佛的!这个法门是让你成佛的法门。它的殊胜在于下手易,这句话是相当重要,特别对我们末法时代,这一念散乱心的人特别重要。这个法门太微细的时候,我们都修不来。但是你告诉我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件事我做的到,我老老实实的念从心起,然后嘴巴把这个声音念出来,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件事我做的到!我把这个声音听到,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件事我做的到!而且我不但平常做的到,我临终也做的到!就是很实际的能够做到。「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用力少」就是时间上来说,前面是约难易。就是说这个法门,也不一定要你多生多劫,乃至于你到临命终的时候,十念都往生,时间上也不是很多,但是它的效果非常的大。往生极乐世界,就在极乐世界永永远远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在那一期的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寿命当中,亲近阿弥陀佛,直接到成佛为止,完全没有退转的因缘。所以这个时间是很殊胜,那么为什么有这种殊胜呢?印光大师就讲出他的道理。
「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因为这个法门他跟其它法门的不同,它是专仗佛力,你不是靠你的本事
往生的。这个意思是说,佛陀是把这个功德成就了,这是一个果地教,阿弥陀佛把这个极乐世界已经创造出来了,不必你去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不必了。这个极乐世界成就以后,我怎么进去呢?你就依止这句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你就能够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这一念心就能够进入到弥陀的功德大海去。换句话说专仗佛力,你只是归依而已,我们只是做一个归依的法而已,我们哪有这个资粮去成就这个正报庄严、依报庄严,哪一个功德是我们成就的呢?都是现成的,我们只是把现成的功德,我们这一念心去归依,这样子。所以「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这个其它法门是没办法比的。最后讲出一个譬喻:
「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印祖说,古德讲出一个譬喻,其它的圣道门,唯识、天台、中观,在断烦恼了生死的过程,就好像蚂蚁上高山,一步一步的,从最初的外凡到内凡,乃至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回小向大,初定、二定、三定、四定,就是无量无边的一个长远的菩提道,这一路是充满了心酸的菩提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这中间很多让你退转的因缘,特别是在分段生死,这个地方是是非最多的,所以我们有一件事要想一想,我们今天会在年轻的时候出家,或者准备出家,或者好乐出家,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就是我们过去在佛法当中栽培善根,但是我们为什么在这个生死当中,这舞台当中进进出出,现在还在流转呢?怎么回事呢?我们相信法力不可思议,佛陀的正法是药,真的能够治病,怎么我们服那么久,还是在这个地方流转呢?就是「退转」这个地方出了问题。
我们从外凡到内凡,到暖、顶、忍、世第一。到暖、顶的时候还是会退转,到忍位的时候不退转,在这个「忍」之前,烦恼会障碍你,你修行的好好的,烦恼一活动我不修行,我要回家去。
天魔会障碍你,你有修行,但是你过去有跟众生结恶缘,刚好这个众生在鬼神道,而且他有大的福报力,他是一个鬼王,糟糕了!他会来障碍你,天魔会障碍你。烦恼魔、天魔、五蕴魔,你修行得好好的,哎呀!身体出毛病了,不是肝出毛病,心脏出毛病,腰疼,打坐十分钟腰就痛,这五蕴的身心它障碍你,你过去造的业,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障碍你。死魔会障碍你,你修止修观,内心一片寂静,功夫相应的时候,糟糕了!你的寿命到了。这死掉以后,下辈子重来,又重新开始。所以蕅益大师讲,所有成佛的菩提道当中,分段生死最难透脱,你这个分段生死跳过去,后面就顺了。位不退以后,这个圣人在修行,不像我们凡夫有种种的挣扎,也不会有退转,他这个心就是不断的往前走不会退。所以说「蚁子上于高山」是对的,这蚂蚁一直爬一直爬,很辛苦,但是他一不小心就从高山掉到原地上,掉到原地从头开始,所以这个地方是有问题的。那怎么办呢?「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我们能够仰仗佛力,就好像坐船又轻松,心情又愉快,这个时候又顺水,没有退转的情况,这是古德的譬喻。印光大师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印光大师他同意,这句话是他同意前面的说法,他认为这个是形容的非常恰当,这样子形容是对的。
这个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教起因缘,等于是把净土的整个教法的因缘,做一个全盘的介绍。大家有没有问题?
好,我们再看甲二、正文。前面是一个前言,我们等于是介绍说法主跟所说的法。这以下就正式说明净土法门的修行内容,怎么能够保证今生往生极乐世界,要透过什么方法,这有五个次第。
第一个就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是第一个次第,我们把科题解释一下,什么叫「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呢?就是说我们修净土人的内心,要真为解脱三界的生死,真是为了解脱三
界的生死,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换句话说,我们念佛人,你的因地发心要正确,你不要念佛而内心想到说,我下辈子要做什么转轮圣王、做大富长者,你不要这样子,你这个因地的发愿,跟弥陀没办法感应道交的。你应该要思惟生死的苦,厌弃三界的依报、正报,一心的要求得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真正是为菩提道求生西方净土,要改造自己的生命体,不要再使令这个有漏生命再相续了,就是这种心情。
我们分成三科:
甲二、正文
乙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三
丙一、厌离娑婆二
丙…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