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净界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一直观,从粗的心、生灭的心一直观到不生不灭的心。所以,禅净双修如果是禅宗的人,他是把佛号当作一个前方便而已,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他是念佛把心带出来,然后心出来的时候,观那个心,观进去。那么如果净土宗就不是了,净土宗呢,我们讲净土宗的所观境是弥陀的功德,他跟弥陀的功德是皈依的。但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诶?有烦恼出现,有挂碍,这个时候用禅宗的般若,观察它是如梦如幻的,我们就可以从烦恼那边通过去。所以,净土宗的禅净双修是以净土为主来摄禅宗,它的所观境是佛号,是佛的功德!所以说是禅净双修,看是以谁为主?这个意思大家懂吗?就这个意思。禅宗的人他也说禅净双修,但是他主要是参禅,那么净土宗他在禅净双修的时候,他是以佛号为皈依境,那么以这个般若的法门来帮助他破障。诸位要知道,中国的祖师禅,那个“禅”不是禅定,那个是般若,那是般若波罗蜜。

  

诸位对今天的课程有没有问题,就是这个止观的体性,还有念佛的方法?

  

这个止观啊,它等于是把一些佛法的道理,把它输送到我们的心中来。这跟我们去做慈善事业不同。比如说我今天有这个法会,我来这边擦擦地板、做做义工,做完义工以后,你的心情跟这个做之前是完全一样的,当然你的生命当中做了一个善业。我们刚开始应该这样子没错啦,一开始先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但是当我们对生命的要求更高了一点,我们想要去改变我们的生命的时候,想要改造我们一些颠倒的思想的时候,那这个止观就非做不可。因为佛陀不能把智慧灌到你的心中啊!佛陀是把法义宣说出来,那你要靠止观来消化,要透过止观啊,把文字的佛法转成你心中的佛法。

  

那么刚开始你修止观呢,你一定会很困难。因为你会发觉佛陀所说的话,几乎跟我们过去的思考都是相冲突的。我们愿意这样做,佛陀说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认为生命是常,我们不认为会死亡,佛陀告诉我们生命是无常的。所以你刚开始在修止观的时候,你心中的无明会抗拒真理。但这就是你要坚持下去的。你不断地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佛陀是这样子讲的。其实这个我们的内心啊,你要不断地告诉自己一件事情,讲久了它就相信,不管是对的、错的。所以这个止观啊,它的困难就是说,你刚开始内心当中会有一些冲击,你原来的思想跟佛法的思想会有一点冲击,但是你要相信真理一定能够战胜邪恶。问题是你真理的力量要强,你要坚持下去,那么乃至于你在某一支香当中啊,突然间地相应,那你跟你平常做慈善事业,那就不一样。你能够对一个道理真真正正地有种感受理解,然后你开始重新思考你未来的生命要怎么走。很多东西你觉得应该做的,觉得是这个时候不重要了。这个时候你对生命开始重新规划。那个时候我要恭喜你了,你的生命是脱胎换骨了!佛法对你的影响,已经不再是给你一些人天的果报,那是一种解脱的力量出现。当然这东西是你自己要去努力。就是这样子。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我们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好!南无阿弥陀佛!

  

  第三卷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第七面,甲三、正示念佛止观方法

  

那么我们身为一个佛陀的弟子,我们在修学佛法的内涵,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次第。第一个次第呢,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刚开始皈依在三宝的座下,就是对因果轮回的道理生起了信心,那么我们相信有来生的生命,而来生的生命是由今生的业力来决定的,所以我们透过对业果的信心,我们刚开始应该要使令自己的身口恶业来断除罪业、来增长善业。这个是我们刚开始的一个修行内涵,就是会注意自己的业力的问题。那么当我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业力的时候,我们的罪业就会慢慢地减少、善业慢慢地增加,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就感到安乐的果报也慢慢地出现,自己会觉得比以前更快乐。但是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当然不会就在这个地方得少为足,我们应该再进步。那么在从业果上的修学当中,我们应该进步啊,到自净其意。就是我们不但只是注意到自己的行为更开始去注意心地的法门。也就是说,我们开始从轮回的观察,我们觉得在轮回当中,成就一个安乐的果报虽然是甜美啦,但是毕竟是无常,还不是我们真实的皈依处,所以我们开始去寻求更圆满的出世的解脱。因为虽然我们今生造了善业,在三界得一个安乐的果报,但是,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快乐还是给我们一种不安全感。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去修学种种的止观的法门来对治内心的颠倒,那么开始追求一种出世的解脱。当然这就是所谓的圣道。那么,今天我们所介绍的止观,也就是一种如何地来把我们一种无始劫来我们所熏习而成的一种错误的、颠倒的思想加以修正。那么止观呢,简单地讲,就是在修正我们的思想,如此而已。

  

那么在整个止观的内涵当中,在佛法的传承有三个主题。第一个呢,止观的主题是在观照我们的众生法界。一般来说,小乘的学者或者讲南传佛教,他们修止观的内涵就是观照我们现前的五蕴的身心世界。就是你现在得一个果报体,可能是男人的果报,或者你是女人的果报,你不要向外追求,你所观的境界就是你现在的生命的果报、色身跟内心的活动。当然,在观察身心世界的时候,你就会发觉你的身心世界有很多的缺陷,包括:不净、苦、无常、无我。那么在一个以五蕴身心为所观境的心情,它的一种观照是一种厌离的,是一种否定的心态。我们看南传佛教的一种观照五蕴身心世界的不净、苦、无常、无我,那么他对生命体是抱着一种否定的方式、厌离的方式,他对生命没有其它的希望,像小乘的学者修三三昧——空、无相、无愿。他把三界的果报体消灭以后,他不再有任何的期待。所以当他把身心世界消灭以后呢,他就进入到一种偏空的、没有生命现象的一种偏空涅槃的境界去。当然这是他的选择。好,就是说,我们在修止观的第一个主题,是以一种众生的五蕴,这种杂染相、苦恼相为所观境。

  

那么第二个主题,就是以佛法界为所观境。那么这个佛法界,当然,诸佛菩萨经过长时间的积功累德,他的身心世界是万德庄严的境界。那么当我们是以这个所谓的佛菩萨为所观境的时候呢,那个心情与跟众生法界就不同,那是一种皈依的心情,赞叹的心情,好乐的心情!就是,我要跟你一样!就是你能够成就,我现在暂时做不到,但是我希望有一天跟你一样。所以他这种是一种本尊相应的心情,以一种诸佛菩萨的功德当作自己一种未来生命的目标。那么当然,这样的心情是好乐的。那么就是在修止观的第二个主题,我们也可以选择以佛法界为所观境。

  

那么第三个主题呢,就是以我们的心,心法为所观境。基本上天台宗、唯识宗啊,他的观照,他不观众生法界的杂染,也不观佛法界的清净,他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你当下那个能够明了分别的心性。那么当然,观心的重点,一言以蔽之就是返妄归真,正念真如。那么我们平常没有在修止观的心啊,它的方向是向外攀缘的,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例外的,我们的心是向外去观照、向外去追求的。那么观心的人他不是!他是把这个方向扭转,回光返照我这念明了的心。当然他的观照是非常地深入的,正念真如,就是观察到我们的因缘所生的善的功能跟邪恶的功能,把这些因缘所生法剥开以后,他直接观照到内心深处的一种不生不灭的清净心,禅宗说的,本来面目,就是把我们生命最初的原点观照出来。那么当然,内心当中进入到那种境界的时候,那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种整个对立的概念都消失了,没有所谓的“生起来,消失了”,没有所谓的“污垢”跟“清净”;没有所谓的“增加”、“减少”这种对立的概念。那么那个时候呢,佛法安立一个名字,叫一真法界,就是它是一种绝待的生命的状态,那么佛法安立一个名字叫真如或者讲自性清净心。那么当然,在这种绝待的状态,也没有所谓的杂染法,也不可得,清净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所以禅宗说那个时候是没有说话余地的,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那么站在一个净土宗的角度,在这整个三种止观的主题当中,我们所偏重的是第二个主题,就是以阿弥陀佛的功德来当我们止观的一个修学的处所,一个所观境。当然,因为身为净土的一个最大的目标就是求生净土!虽然念佛,也可以消业障、也可以身体健康、也可以让我们今生当中得到很多很多的安乐,但是都不是我们的重点,那个是一个枝末。我们永远要知道一个观念,修习净土的根本的目标,就是求生净土,离开三界。因为三界你再怎么弄,它毕竟就是苦,它本质是苦,是不能改变的。那么…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