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选读讲记(净界法师)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选读》讲记

  净界法师主讲

  第一卷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选读》,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家请放掌。

  从大乘佛法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宇宙间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可以改造我们的生命:第一个就是我们心灵的力量,第二个是佛陀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加起来的话,会改造我们的生命,使令我们离苦得乐的。

  在我们修学的过程当中,有三种的差别情况:有一种人是完全仰仗自己的心力的,比如说小乘的禅观,他在整个修学当中,完全是向内观照的。所以他整个修学,身业也不礼拜佛陀,口业也不称念佛陀,意业也不观想佛陀,身口意三业跟佛陀是不相应的。他完全靠自己的内心的观照,来调伏心中的烦恼。当然,这样的情况会有个结果,就是非常辛苦,入道多辛苦。因为你要去面对自己无始的业力,你完全拒绝佛陀对你的加持。你必须单独地去面对你的业力,是相当辛苦的一个抉择。

  那第二种人是完全仰仗佛力,他对佛陀是有信心的。但是他内心的正念非常薄弱,他忽略自己心灵的力量,内心很多很多粗重的妄想。这种情况因为内心的妄想的干扰,其实佛陀对我们的加持也非常有限。我们可以说这样子的念佛,事倍功半,因为你的心跟佛陀之间,中间有一层很粗重的妄想障碍住了。所以完全仰仗他力这种心外求法,也不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式。

  所以澫益大师对净土宗的开示,认为说,真正的念佛是心力跟佛力的和合——所谓以心力来感动佛力。也就是说,我们修净土宗的人,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佛陀有再大的加持力,他永远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佛陀是不能主动加持我们的,我们必须要释放一种对佛陀的信仰,对佛陀的忆念。你的心力要释放出去,佛陀才能产生感应的。佛陀的力量只能做一种被动的配合,他不能主动加持你,所以你释放的力量是一分,佛陀加持是一分;你的释放的力量是十分,佛陀对你加持是十分。所以净土宗的成功来自于感应道交,是心力去感动佛力,佛力再加持心力,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的。

  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念这句佛号之前,这个无量光、无量寿它背后到底有哪些力量,我们必须要有所了解。因为你要忆念佛陀,你的基础在于正见。如果你对于佛陀的力量是非常的生疏,你没办法忆念佛陀的。我们不能够去忆念一个生疏的东西,不可能!所以正确的了知,是所有修学的基础。所以我希望我们透过三天的学习,让我们知道,在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力量在加持这个佛号。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在忆念这个佛号的时候,到底是启动了哪些佛陀的功德。那么透过这样的学习,你再对这个佛号忆念的时候,你就有一个很深刻的归依的心情,因为你真正了解这句佛号了。我们希望把这个四十八愿介绍过以后,让你更了解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真实义。

  好,我们看讲义。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次只是一个选读,将比较有代表性的选出来做说明。这当中,将述此义,大科分三:有三大科,第一科,总标净土的殊胜。这个净土法门在整个佛陀的教法当中,它到底有什么殊胜的地方?它的特色在哪

  里?这是第一个我们要说明的。第二科,别明四十八愿,第二段我们就正式说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内涵。这当中分两段,第一个我们先介绍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五个愿,这五个愿在善导大师说是最重要的,就像一个树的根本。那么第二个我们再介绍其余的诸愿,就像从树根开展出整棵树的枝叶花果,我们是从核心五愿跟其余诸愿,从根本跟枝末,来发明四十八愿。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结示劝修,说明我们心力跟佛力怎么样来交互运用,心力跟佛力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好,我们看第一段的总标净土殊胜。

  净土宗的传承,最早我们先讲到印度的传承。印度的传承,最早提倡净土法门的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在佛陀灭度七百年出世,他的一个重要的作品就是《十住毘婆沙论》,这当中的《易行品》,他提到了一个难行道跟易行道的概念。龙树菩萨说,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你所选择的道,就是我们的成佛之道,这个道路的确是有难跟易的差别,我们看什么叫难行道。他说:“唯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无量劫,捍劳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那么易行道呢?“仰赖佛力,一心执持名号,得佛愿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

  我们在修习成佛之道,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完全仰仗内心的力量,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先持戒,靠戒法来对治身口的过失,靠止观来对治内心的颠倒。这种戒定慧要经过无量劫的

  时间,这当中当然是种种的辛劳,因为你完全拒绝已经存在法界的佛陀力量,你采取的方式是完全内观的方式,你跟外面的佛陀的力量完全不接触的。这样子你必须要很辛苦地面对你的见思惑——三界的烦恼,跟界外的尘沙惑跟无明惑。以这种次第的、直立的方式来离开三界,这当中当然是内忧外患、非常辛苦,这叫难行道。那么第二个是易行道,就是仰赖佛力。我们除了在修习戒定慧的过程,我们有一些对佛陀的礼拜,或者是称念,或者是观想。总之,你一天当中,你的身口意三业跟佛陀有所相应,三业相应。这个时候,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是口业的称念。在净土宗整个身口意的三密相应当中,对于口业是特别重视的。就是用口业来执持佛陀的圣号,这个是最简单的方式。这样子因为口业的称念,就跟佛陀感应了,得到佛陀愿力的加持,这个时候我们成就不退转,可以疾速地圆成菩提。因为在佛力的加被之下,相对来说是容易的。

  这个难跟易,龙树菩萨讲出一个譬喻,他说:我们今天要到一个目标去,你可以选择走路的方式——爬山、越岭,那当然很辛苦了;你也可以选择坐船,那么坐船相对来说,你就很轻松了,因为这个船会自动带你到彼岸。那么你自己的走路,就是你选择难行道;你坐船,乘风而去,这个就是选择易行道,有佛力的加被。

  但是这一段的传承,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在龙树菩萨他提出难行道、易行道的时候,这样的一个概念跟我们现在的净土宗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个,他那个时候的忆念佛陀的圣号,是指的十方诸佛的圣号,并没有单单指的阿弥陀佛。比如说,你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你忆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你是触动本师释迦牟尼

  佛的本愿;你念药师佛,你就跟药师佛的本愿功德感应道交。所以他这个时候的执持名号,是指的十方诸佛。这是第一点的差别,不是单指阿弥陀佛。第二个,在龙树菩萨的难行道、易行道,他并没有求生净土的概念,他只是忆念佛陀的圣号,得到佛力的加被,来消除我们的业障。所以他整个修行的概念,还是求增上生的,来生还是在三界流转,只是他每一生当中,都求佛力的加被,所以并没有求生净土的思想。早期的净土思想,并没有特别地强调求生净土。这个是在我们佛教当中,除了释迦牟尼佛宣说净土以后,在历代的祖师当中,最早提倡净土的就是龙树菩萨,因为他提出了难行道、易行道的观念。

  第二个值得我们一提的是天亲菩萨。这个天亲菩萨是在佛陀灭度九百年出世,也就是晚了龙树菩萨两百年。天亲菩萨,他根据《无量寿经》做了一个《往生论》。在《往生论》当中他就提出比较完整的净土的概念。在《往生论》开头的第一个偈颂,他讲到一个观念,他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这个偈颂等于是代表整个《往生论》的中心思想。这个偈颂有三点特色:第一个,它首先提到了愿生安乐国,也就是念佛的目的不只是消业障,念佛的目的是要去求生净土的,是要改造你的生命的受生的一个环境。所以,在整个净土宗,最早提出求生净土的概念的是天亲菩萨,愿生安乐国。第二个,他归命的是无碍光如来。天亲菩萨在诸佛当中特别地把阿弥陀佛——这个无碍光就是阿弥陀佛——标出来。因为在诸佛当中,阿弥陀佛的本愿是非常的特别的,我们在后面会说明,为什么十方诸佛以阿弥陀为第一呢?因为他的本愿功德,他在设计这个本愿的时

  候相当的完整。所以天亲菩萨他提出了忆念阿弥陀佛的概念。我们前面讲到他提出了往生的概念,第二个阿弥陀佛的概念,第三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提出了一心归命的概念,就是你身为一个生死凡夫,你怎么用你的心力来感动存在法界的这四十八种力量呢?靠的就是你那种强烈的归依的心。这说明了整个净土的因跟果。净土宗的因地就是一心归命,而它的果地功德就是愿生安乐国。

  所以,到了天亲菩萨,就把整个净土宗的因果讲得非常的详细,甚至于他把什么叫一心归命,他提出了五门:礼拜、赞叹、作愿,这个是成就你内心的禅定,来止住你的妄想,因为我们妄想太多,我们很难一心归命的,你就不是一个心,是很多心。首先,你必须用佛号来安定你的内心。然后观察,你透过智慧的观察娑婆世界的过失跟极乐世界的功德,你内心当中做出正确的抉择,你来生应该到哪里去,所以这个观察是一种智慧,对治我们过去的颠倒;第三个回向,就是修大悲。你前面在佛号安住,最后的观察,确定你未来生命的目标,这个都是你自己的受用,你应该把这样的功德跟一切的法界众生来分享,所以这个回向就是把你前面的止观的功德来施舍给众生。也就是说,在整个印度的传承当中从龙树菩萨的难行道、易行道的概念,到最后的一心归命、求生净土,到这个地方都是属于印度的传承。

  好,我们看中国的传承。那么中国的传承当中,最早提出来的应该是北魏的昙鸾大师,但是把它讲得更完整的是昙鸾大师的

  一个弟子叫作道绰大师——唐朝的道绰大师。道绰大师他提出了一个圣道门跟净土门的观念。他说什么叫圣道门呢?“于娑婆世界,但凭自力,断…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选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