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前面是我们一种被动的听法,我们今天在那个地方经行的时候,我们听到有法进入我们心中,这个地方是我们主动地修学,我们到了佛堂去用功的相貌。那么极乐世界的人民在佛堂用功的时候,他是什么相貌?前面是被动的听法,这个地方是主动的诵经。我们加以消释。在我成佛以后,国中的菩萨,他在自己的佛堂当中做功课,就是所谓的诵读经法。诵读的情况有四种的差别:第一个讽,讽就是朗读,就是把它读出声,读其文,思其
义;诵,就是把它背下来,背下来不断地思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然后就参,这个是背诵;第三个是持,你就是把它放在心中,受持不忘;然后说,为人演说。你在整个讽诵持说的过程当中,你会产生智慧跟辩才。智慧是你心中的观照,你心中的光明,那是一种自受用了,这个辩才是你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给对方了,是他受用。
智慧跟辩才,一个人的智慧的高低跟你的想象力有关系。当然,有时候有些人的智慧是邪恶的智慧,他产生错误的想象;有些人是正确的智慧,比如说,我们大乘佛教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龙树菩萨的名言,十个字而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进入你心中,你有什么想象?都没有想象?都没有想象,那就完了。你要从这个十个字当中去创造、想象出一个真空的道理。什么叫空呢?比如说,这个杯子,你用这个杯子来想象,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杯子是存在,但是它的存在是因缘的力量使令它存在,不是它自己可以存在,不是的。也就是说,这个因缘改变了,它就没有办法存在了,它自己不能决定它的存在了,每一个东西都是这样的。每一个东西的存在的背后都有它的因缘,当这个因缘力量消失了,它就消失掉了。所以我们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去主宰任何一个什么东西的,我们打的妄想都是多余的,因为它该消失的时候会消失掉。总而言之,一个人的智慧就是跟你的想象有关系了,在极乐世界,经过这样的读诵,他会产生一个美好的想象,创造智慧跟辩才。智慧跟辩才的意思,它的关系是这样,我们刚开始从文字当中去了解这个道,是假借文字。没有文字的引导,我们不能够成就道,比如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假借这个语言文字我们通达到真理去了。但是,一个人开悟以后,他在那个觉
悟的心中,他会创造很多的文字出来,这个文字就不一定是他以前听过的。所以,道也可以创造文字,文字引导我们进入道。但是,你得到道以后,会创造很多文字来引导别人。你看,六祖大师跟神秀大师两个人在争这个方丈和尚的时候,神秀大师讲,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从这个地方看出他心中的道。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道比前面的道更高。因为你这个时时勤拂拭,还是表面的,还在那个地方对治;那么,六祖大师他怎么能够讲出本来无一物呢?当然,他悟的道理,悟到真实的,所以他讲出的话就会随顺这个道。好,这个地方就说明,极乐世界的人民在诵读经法的时候,很容易成就智慧辩才。也就是说,极乐世界,你在那个果报体当中,那个明了的心有很丰富的、很殊胜的、正确的想象力。简单地讲,就是他很有悟性。这个地方是跟诸天不一样的。诸天的果报,因为福报太大,所以诸天的人,心里很暗钝,他没什么想象力。在经典上说,诸天的内心当中都是直觉性的,他没有办法想象。你告诉他这样,他说,对,不对,就是直觉。你看福报越大的人越难想象,贫穷人家的人智慧比较高,因为他逆境的刺激多。那么极乐世界即使在这么庄严的情况之下,他还能够保持美好的智慧跟辩才,那么他的想象力没有失掉。这个是整个学佛的非常重要的根本。
好,我们看第四个愿,一生补处愿。这个愿是把前面的整个极乐世界的修学圣道做一个总结。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
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好,我们加以解释。这个愿等于是讲到极乐世界人民修学的最高的意境了。在我成佛以后,有他方的这些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他们都来受生到我极乐世界去了。这当中,往生极乐世界的大乘菩萨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究竟必至一生补处,我们前面讲到,阿弥陀佛提供给极乐世界人民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祗的寿命。那么,你面对这个寿命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在极乐世界,我这个人的个性不喜欢跑来跑去,你就长时间地呆在极乐世界,这样子你在极乐世界可以修到一生补处——就是等觉菩萨,极乐世界是不可以成佛的,这是你长时间的修学的情况;第二个,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第二种人,他的大悲心比较重,他到了极乐世界以后,虽然他有权力享受这么长的寿命,但是,他选择要早一点度化众生。所以,他有一种慈悲的本愿,而且具足自在度化众生的方便,那么为了度化众生,他以他的誓愿力来到了娑婆世界,或者来到其它的众生的世界,干什么呢?积累德本,度脱一切,这个地方等于是做一个总结。游诸佛国,修菩萨行,极乐世界的人民经常可以,以神通力,游学十方佛国,修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行。这个菩萨行开展出来有两个:第一个,供养十方诸佛如来,第二个,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我们在修菩萨道的时候,每一个人的善根不一样。假设你是属于智增上的菩萨,你是属于理智型的菩萨,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你可能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去亲近诸佛。因为你认为使令你自己进步是比较重要的,你认为上求佛道是比下化众生重要,所以你会先完成上求佛道这一部分。有一种人是慈悲心特别重的,这种人到了
极乐世界以后,他会利用阿弥陀佛所给他的这个果报体,比如说 他身相庄严、具足五种神通、有很多的智慧辩才,他不会用这个果报体去亲近十方诸佛,他干什么?他会花很多的时间来跟众生接触,来教化众生,使令众生建立大乘的善根。所以,你到极乐世界,你同样一个这样的果报体,但是,每一个人在使用这个果报体是不一样的。
现在我们看看这么一个极乐世界的人民,他在亲近诸佛也好,他在度化众生也好,他的内心是什么相貌?我们看看: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身为一个极乐世界的人民,他不管是亲近诸佛,或者教化众生,他的内心世界是超越一般的十地菩萨的行为,因为弥陀的加持。什么叫超越十地菩萨之行呢?因为他的内心当中,安住普贤之德,这个普贤之德我们讲一下。《华严经》上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每一个人要成佛之前都要先成就普贤德,他是长子。我们佛教界,佛陀是父亲,下一个是长子,就是普贤德。什么是普贤德呢?古德说:“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也就是这个人 他本身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他叫“普”,内心是平等的;在平等当中,他又能够有很多的善巧来教化众生。所以这个“普”指的是根本智,“贤”是后得智,他有很多很多的善巧方便。其实,这个“普”比较容易达到,这个“贤”就很难达到了,这个善巧——菩萨的后得智是很难达到的,根本智易开,后得智难明。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地亲近诸佛?就是干什么?广学方便。因为极乐世界一方面是弥陀本愿的加持,一方面我们在那个地方经常亲近十方诸佛,所以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你的善巧方便会超越一般的十地菩萨,而且能够安住在普贤德。就是你的整个方便,比一般的菩萨殊胜。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就知道什么叫度众生的方便。在佛陀弟子当中,有一个弟子是很特别的,就是优婆拘多尊者。这个尊者,他是一个阿罗汉,他度化众生有很多善巧方便。他有一个弟子,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出家的。这个大富长者他是怎么出家的呢?他因为感情受到了挫折,出家了。出家以后,因为这个大富长者身相非常庄严,所以他对他的色身非常执着,身见很重。虽然修习无常无我的四念处,但是他因为身见的障碍,一直不能入道,他的心进不去我空的道理。背后总是有东西拉住他,就是他那个对色身的执取产生障碍。这个障碍不破掉,他进不去的。当然,身为一个善知识,他就知道他的问题点在哪里了。善知识能够帮你破障。
这个时候这个大富长者的儿子,经过长时间的修学都没有入圣道,他就很灰心,就跟他师父说,我干脆回去好了,我在这个地方也没办法成就圣道,浪费时间。优婆拘多尊者说,那这样子啦,天黑了,你要回去,你明天再回去,你先到我隔壁的小房间住一下。这个公子哥就说,没关系,反正差一天而已,就住下来了。到了晚上的时候,就有事情出现了。就看到一个小鬼拉着一个老人家刚刚死的尸体,就要在他面前吃。正当要吃的时候,一个大鬼跑进来说,慢!这个尸体是我先看到的哦!你怎么给我抢走呢?你应该把这个尸体让给我。这小鬼说,哎哟,你这个鬼怎么不讲道理啊?这个尸体是我先看到的,怎么是你看到的呢?两个人就吵起来。大鬼跟小鬼吵一吵以后,大鬼说,那这样子好了,旁边睡一个人,我们去问他,看这个尸体是谁先看到的。这小鬼就说,好吧!就问这个公子哥说,你看这个尸体是谁先看到的?这个时候,因为这个公子哥他还没舍戒,他想说我心中还是有戒体,我要讲实话:这个尸体是小鬼先拿到、先看到的。这样
一讲的时候,这个大鬼很生气,过去就把他的右手臂拿下来,就吃掉了。小鬼:唉,你替我讲话,小鬼就帮助他了,就把老人家的这个手拔起来替他装上去;这个大鬼又把他的左手臂又拿起来,那么小…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选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