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我們一種被動的聽法,我們今天在那個地方經行的時候,我們聽到有法進入我們心中,這個地方是我們主動地修學,我們到了佛堂去用功的相貌。那麼極樂世界的人民在佛堂用功的時候,他是什麼相貌?前面是被動的聽法,這個地方是主動的誦經。我們加以消釋。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菩薩,他在自己的佛堂當中做功課,就是所謂的誦讀經法。誦讀的情況有四種的差別:第一個諷,諷就是朗讀,就是把它讀出聲,讀其文,思其
義;誦,就是把它背下來,背下來不斷地思維,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然後就參,這個是背誦;第叁個是持,你就是把它放在心中,受持不忘;然後說,爲人演說。你在整個諷誦持說的過程當中,你會産生智慧跟辯才。智慧是你心中的觀照,你心中的光明,那是一種自受用了,這個辯才是你透過語言文字表達給對方了,是他受用。
智慧跟辯才,一個人的智慧的高低跟你的想象力有關系。當然,有時候有些人的智慧是邪惡的智慧,他産生錯誤的想象;有些人是正確的智慧,比如說,我們大乘佛教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龍樹菩薩的名言,十個字而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十個字進入你心中,你有什麼想象?都沒有想象?都沒有想象,那就完了。你要從這個十個字當中去創造、想象出一個真空的道理。什麼叫空呢?比如說,這個杯子,你用這個杯子來想象,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杯子是存在,但是它的存在是因緣的力量使令它存在,不是它自己可以存在,不是的。也就是說,這個因緣改變了,它就沒有辦法存在了,它自己不能決定它的存在了,每一個東西都是這樣的。每一個東西的存在的背後都有它的因緣,當這個因緣力量消失了,它就消失掉了。所以我們任何人都沒有辦法去主宰任何一個什麼東西的,我們打的妄想都是多余的,因爲它該消失的時候會消失掉。總而言之,一個人的智慧就是跟你的想象有關系了,在極樂世界,經過這樣的讀誦,他會産生一個美好的想象,創造智慧跟辯才。智慧跟辯才的意思,它的關系是這樣,我們剛開始從文字當中去了解這個道,是假借文字。沒有文字的引導,我們不能夠成就道,比如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假借這個語言文字我們通達到真理去了。但是,一個人開悟以後,他在那個覺
悟的心中,他會創造很多的文字出來,這個文字就不一定是他以前聽過的。所以,道也可以創造文字,文字引導我們進入道。但是,你得到道以後,會創造很多文字來引導別人。你看,六祖大師跟神秀大師兩個人在爭這個方丈和尚的時候,神秀大師講,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從這個地方看出他心中的道。六祖大師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道比前面的道更高。因爲你這個時時勤拂拭,還是表面的,還在那個地方對治;那麼,六祖大師他怎麼能夠講出本來無一物呢?當然,他悟的道理,悟到真實的,所以他講出的話就會隨順這個道。好,這個地方就說明,極樂世界的人民在誦讀經法的時候,很容易成就智慧辯才。也就是說,極樂世界,你在那個果報體當中,那個明了的心有很豐富的、很殊勝的、正確的想象力。簡單地講,就是他很有悟性。這個地方是跟諸天不一樣的。諸天的果報,因爲福報太大,所以諸天的人,心裏很暗鈍,他沒什麼想象力。在經典上說,諸天的內心當中都是直覺性的,他沒有辦法想象。你告訴他這樣,他說,對,不對,就是直覺。你看福報越大的人越難想象,貧窮人家的人智慧比較高,因爲他逆境的刺激多。那麼極樂世界即使在這麼莊嚴的情況之下,他還能夠保持美好的智慧跟辯才,那麼他的想象力沒有失掉。這個是整個學佛的非常重要的根本。
好,我們看第四個願,一生補處願。這個願是把前面的整個極樂世界的修學聖道做一個總結。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
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好,我們加以解釋。這個願等于是講到極樂世界人民修學的最高的意境了。在我成佛以後,有他方的這些發了菩提心的菩薩,他們都來受生到我極樂世界去了。這當中,往生極樂世界的大乘菩薩有兩種選擇:第一個是究竟必至一生補處,我們前面講到,阿彌陀佛提供給極樂世界人民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祗的壽命。那麼,你面對這個壽命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選擇在極樂世界,我這個人的個性不喜歡跑來跑去,你就長時間地呆在極樂世界,這樣子你在極樂世界可以修到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極樂世界是不可以成佛的,這是你長時間的修學的情況;第二個,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第二種人,他的大悲心比較重,他到了極樂世界以後,雖然他有權力享受這麼長的壽命,但是,他選擇要早一點度化衆生。所以,他有一種慈悲的本願,而且具足自在度化衆生的方便,那麼爲了度化衆生,他以他的誓願力來到了娑婆世界,或者來到其它的衆生的世界,幹什麼呢?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這個地方等于是做一個總結。遊諸佛國,修菩薩行,極樂世界的人民經常可以,以神通力,遊學十方佛國,修學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薩行。這個菩薩行開展出來有兩個:第一個,供養十方諸佛如來,第二個,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我們在修菩薩道的時候,每一個人的善根不一樣。假設你是屬于智增上的菩薩,你是屬于理智型的菩薩,你到了極樂世界以後,你可能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去親近諸佛。因爲你認爲使令你自己進步是比較重要的,你認爲上求佛道是比下化衆生重要,所以你會先完成上求佛道這一部分。有一種人是慈悲心特別重的,這種人到了
極樂世界以後,他會利用阿彌陀佛所給他的這個果報體,比如說 他身相莊嚴、具足五種神通、有很多的智慧辯才,他不會用這個果報體去親近十方諸佛,他幹什麼?他會花很多的時間來跟衆生接觸,來教化衆生,使令衆生建立大乘的善根。所以,你到極樂世界,你同樣一個這樣的果報體,但是,每一個人在使用這個果報體是不一樣的。
現在我們看看這麼一個極樂世界的人民,他在親近諸佛也好,他在度化衆生也好,他的內心是什麼相貌?我們看看: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身爲一個極樂世界的人民,他不管是親近諸佛,或者教化衆生,他的內心世界是超越一般的十地菩薩的行爲,因爲彌陀的加持。什麼叫超越十地菩薩之行呢?因爲他的內心當中,安住普賢之德,這個普賢之德我們講一下。《華嚴經》上說:“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每一個人要成佛之前都要先成就普賢德,他是長子。我們佛教界,佛陀是父親,下一個是長子,就是普賢德。什麼是普賢德呢?古德說:“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也就是這個人 他本身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他叫“普”,內心是平等的;在平等當中,他又能夠有很多的善巧來教化衆生。所以這個“普”指的是根本智,“賢”是後得智,他有很多很多的善巧方便。其實,這個“普”比較容易達到,這個“賢”就很難達到了,這個善巧——菩薩的後得智是很難達到的,根本智易開,後得智難明。所以,我們爲什麼要不斷地親近諸佛?就是幹什麼?廣學方便。因爲極樂世界一方面是彌陀本願的加持,一方面我們在那個地方經常親近十方諸佛,所以你到了極樂世界以後,你的善巧方便會超越一般的十地菩薩,而且能夠安住在普賢德。就是你的整個方便,比一般的菩薩殊勝。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就知道什麼叫度衆生的方便。在佛陀弟子當中,有一個弟子是很特別的,就是優婆拘多尊者。這個尊者,他是一個阿羅漢,他度化衆生有很多善巧方便。他有一個弟子,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出家的。這個大富長者他是怎麼出家的呢?他因爲感情受到了挫折,出家了。出家以後,因爲這個大富長者身相非常莊嚴,所以他對他的色身非常執著,身見很重。雖然修習無常無我的四念處,但是他因爲身見的障礙,一直不能入道,他的心進不去我空的道理。背後總是有東西拉住他,就是他那個對色身的執取産生障礙。這個障礙不破掉,他進不去的。當然,身爲一個善知識,他就知道他的問題點在哪裏了。善知識能夠幫你破障。
這個時候這個大富長者的兒子,經過長時間的修學都沒有入聖道,他就很灰心,就跟他師父說,我幹脆回去好了,我在這個地方也沒辦法成就聖道,浪費時間。優婆拘多尊者說,那這樣子啦,天黑了,你要回去,你明天再回去,你先到我隔壁的小房間住一下。這個公子哥就說,沒關系,反正差一天而已,就住下來了。到了晚上的時候,就有事情出現了。就看到一個小鬼拉著一個老人家剛剛死的屍體,就要在他面前吃。正當要吃的時候,一個大鬼跑進來說,慢!這個屍體是我先看到的哦!你怎麼給我搶走呢?你應該把這個屍體讓給我。這小鬼說,哎喲,你這個鬼怎麼不講道理啊?這個屍體是我先看到的,怎麼是你看到的呢?兩個人就吵起來。大鬼跟小鬼吵一吵以後,大鬼說,那這樣子好了,旁邊睡一個人,我們去問他,看這個屍體是誰先看到的。這小鬼就說,好吧!就問這個公子哥說,你看這個屍體是誰先看到的?這個時候,因爲這個公子哥他還沒舍戒,他想說我心中還是有戒體,我要講實話:這個屍體是小鬼先拿到、先看到的。這樣
一講的時候,這個大鬼很生氣,過去就把他的右手臂拿下來,就吃掉了。小鬼:唉,你替我講話,小鬼就幫助他了,就把老人家的這個手拔起來替他裝上去;這個大鬼又把他的左手臂又拿起來,那麼小…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選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