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
淨界法師主講(2007年6月講于義德寺)
第一卷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大家請放掌。
學人這一堂課要跟大家介紹已經存在法界當中,而且長時間被我們所忽略的彌陀四十八種功德,我們爲什麼要研究彌陀的四十八種功德呢?我們先作一個簡單的說明。蕅益大師說我們一個人在念一句佛號的時候,基本上在我們生命當中産生二種的力量:第一種是心靈的力量,第二種是佛陀的力量。這當中有叁種差別的情況:第一種人是完全偏重心靈的力量,也就是說他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他主要是內觀的,所謂的觀照真如,以我空法空的智慧來破除妄想,把內在真如的力量開展出來,破除心中的煩惱。這種情況,古德給他一個評論說是「入道多辛苦」,也就是說他整個修學過程當中,他身業不禮拜佛陀、口業也不贊歎佛陀、意業當然也不觀想佛陀,他完全拒絕外在法界存在的功德力,完全拒絕,完全憑照自己心靈的力量,來面對自己無始的業力,當然他的過程是非常的辛苦,所以叫入道多辛苦。第二種人的修學是完全依靠佛陀的力量,這種人當然也有過失啦,因爲你老是心外求法,到最後的結果是「事倍而功半」,因爲你心中的煩惱不能調伏,心中的妄想不能消滅,對于這種感應道交産生了一定的遮障。蕅益大師說「真正的念佛人應該是自他不二的」,你自己産生一種心靈的力量來調伏煩惱,一方面産生憶念佛陀的力量,感應道交,幫你消除無始的業障,這個業力的力量不可以忽略的。所以以心靈的力量來破除煩惱,以佛陀的力量來消除業障,這樣子的自他不二是最圓滿的一個方式。所以蕅益大師說:在自他不二的當中有一句話說,「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雖然我們心靈觀一切法空,安住了我空、法空的理性,但是不妨礙你具足莊嚴,你還是憶念彌陀的功德,祈求佛力的加被;雖然祈求佛力的加被,一一莊嚴還全體理性,又不障礙你內心真空的理性:所以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這種所謂的禅淨雙修,是我們在末法時代最適合的方式。這個關鍵點就是說,你必須要很正確的知道阿彌陀佛的本願是有哪些,否則你不能産生正確的憶念,沒辦法。所以我們這一堂課有二個重點:第一個、你要很正確的知道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它背後有哪些力量在支持這個佛號。就是說你念這句佛號的時候,到底啓動了哪些力量,這個一定要很清楚。修行最可怕的障礙就是愚癡,因爲愚癡就沒有辦法生起真實的信心。所以你應該要在念佛之前很正確的了解這句佛號是什麼意思,它背後有四十八種力量有哪些力量,就是你應該要正確的了解這四十八種功德的相貌。第二個、你如何把這四十八種功德力轉成你自己的力量,轉他成自。這佛陀的功德跟阿羅漢不同,佛陀的功德是可以他受用的,阿羅漢的功德是不能他受用的。就是說我們今天要了解阿彌陀佛,第二個就是要好好的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成你自己的力量。這有什麼方法?我們這一堂課就探討這二個主題。好,我們看《講義》:
◎將述此義,大科分叁:
爲了說明這二個主題,我們有「叁」「大科」:
┌乙一、彌陀本願之緣起
┌甲一、前言┤
│ └乙二、淨土法門之特色
│
│ ┌乙一、總標核心五願
├甲二、正文┤
│ └乙二、別示其余諸願
│
│ ┌乙一、總結法要
└甲叁、結勸┤
└乙二、結示勸修 今初
第一個「前言」,先作一個應有的認識,這當中有二段:第一個「彌陀本願之緣起」,第二個「淨土法門之特色」。我們先講「緣起」。在佛教當中諸佛菩薩的功德,都是因緣所生的;不像外道,你看外道的教主,他有一種功德生起是沒有理由的。他爲什麼有這種能力?沒有理由的。佛法裏面諸佛菩薩的功德,都是仗緣而生的,佛教的基本觀念是認爲「事出必有因、事出必有因」。那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在一個什麼的時空背景生起的,我想我們應該要先了解一下,他在一個什麼樣的情況産生本願的。第二個「淨土法門」的「特色」,在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當中的大乘教理,淨土法門是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它有哪些不共于其它聖道的地方?這個我們應該要清楚。這個就是一個「前言」,有二大重點:第一個講到緣起,第二個講到特色。
第二段是「正文」,就是我們整個四十八願內涵的介紹,我們分成二段:第一個「總標核心五願」,第二個「別示其余諸願」。我們的第二代祖師善導大師,把四十八願分成二類,他說「你要研究四十八願,首先你要了解它核心的思想」,就是有五個願。這五個願就像樹的樹幹一樣,你把這個樹幹清楚了,其它的四十叁個願就像枝葉華果一樣,就容易清楚了。所以我們就根據善導大師的開導,我們從這樣的方向,先了解根本,再了解枝末,你就容易清楚這整個四十八願的架構是什麼樣。
第叁個是「結勸」,結勸有二段:第一個是「總結法要」。這個地方等于是從理論上來說明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有這麼多的功德,那麼到底我們怎麼去啓發它?它跟你有什麼關系?當然是有關系才學習的。說阿彌陀佛創造這四十八種功德,我們透過什麼樣的方便力,把它轉成你內心的功德,這個是我們最後作一個總結的。最後我們「結示勸修」,把心靈的力量跟佛陀的力量,要怎麼樣交互作用作一個總結。好,我們看《講義》的第一頁:
甲一、前言二
乙一、彌陀本願之緣起
(一)親近諸佛
我們第一段介紹「彌陀本願」的「緣起」,就是阿彌陀佛殊勝本願功德力生起的一個時空背景有哪些。這以下我們根據《無量壽經》,把它分成五段來說明。第一段就說到了「親近諸佛」,我們請一位法師念一遍,先請合掌: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錠光如來,興出于世,教化度脫無量衆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如此諸佛,皆悉已過。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說無量壽經》卷1,T12,266c-a)
好,這個地方講到法藏比丘他在發願之前的一個過程。在整個修學佛法的整個因緣當中,這個「親近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善知識有方便力,他能夠幫助我們破惡生善,而所有善知識中最殊勝的就是佛陀。法藏比丘在發願之前,事實上是親近過很多的佛陀,那這個地方古德是分成二段:第一段是說明他久遠的因緣,第二段是他親近的因緣,他比較遠跟比較近的因緣。我們先看遠的因緣。「佛告阿難」,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說:在「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的阿僧祇「劫」當中,有一尊佛叫「錠光如來」「出」現「于世」。那佛陀爲什麼出現于世呢?這以下說明佛陀出世的目的,就是「教化度脫無量衆生,皆令得道」。佛陀的出世並不是顯現他自己的神通、顯現自己的功德,而是爲了利益衆生而出世的。那佛陀是用什麼方便來教化衆生呢?是用「教化」跟「度脫」二種的方便。佛陀對于善根沒有成熟的衆生是施以這種善巧的「教化」。比如說你善根沒有成熟,一個初學者來到僧團,跟你講道理也沒有用,幹什麼呢?拜佛去。拜佛、那麼嘴巴贊歎佛陀、內心觀想佛陀,你看我們早晚課就是這樣。爲什麼要做早晚課呢?早晚課都是在贊歎佛陀、贊歎法、贊歎僧。爲什麼要這樣呢?栽培善根。讓你這個明了的心跟叁寶關系慢慢的密切、慢慢的密切,就好像一個木材,先把它烘幹,總有一天這個聖道的火就可以把它點燃。所以佛陀對于善根沒有成熟的衆生,是施以種種的方便來「教化」他。等到這個衆生善根成熟了,佛陀就開始所謂的「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講道理給他聽了,那麼來「度脫」他,使令他善根成熟乃至于脫落。這個是佛陀度衆生的方便。等到衆生的善根成熟了,「皆令得道」,心中産生心中的光明,那這個時候佛陀的大事已辦了,「乃取滅度」,佛陀再進入到涅槃的因緣當中。當然這不是只有一尊佛,「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有如來「名」曰「月光」,乃至于「栴檀香」,「如此」當中,在經典當中列出了五十叁尊「佛」,這個都是「過」去的佛。這一段等于是說明了法藏比丘在正式的發菩提心之前,他已經親近了五十叁尊佛,每天都在那個地方拜佛、念佛,跟叁寶不斷的淨法熏習,當中已經栽培了善根。這個地方講到久遠的因緣,他過去的因緣;下一段就講到非常重要的一尊佛,對他的影響特別大的,也可以說他善根成熟了。「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經過這五十叁尊佛的方便善巧的度化以後,到了第五十四尊佛這個「世自在王」佛,這個佛陀有十種的通號,「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 ,這五個通號是偏重在成就自利的功德;那「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是偏重在利他的功德。這十種通號我們講其中二個:第一個「明行足」。佛陀的內心有二種功德是具足的,一個是「明」、一個是「行」。佛陀的內心當中要活動的時候,是先産生光明再活動,他是有智慧判斷,謀定而後動;這一點跟我們不太一樣,你看我們做很多事都是隨情緒而動、隨妄想而動,心隨妄轉。這個「明」就是說佛陀在行動之前是依止光明的,由光明來引導的,這個「明」指的是佛陀心中的智慧;那這個「行」是佛陀的善行,福德資糧。那佛陀的內心當中具足了光明的智慧,又具足了善行的福德,所以叫做佛,「明行足」。第二個我們解釋「善逝」,這個是介紹佛陀死亡的相貌。就是我們凡夫的死亡是進入一種夢覺,安住在一種顛倒的昏昧當中,那在這個當中,由我們業力的引導去叁界投胎,所以我們是在顛倒妄想當中進入死亡。佛陀的死亡他的內心是一個怎麼樣的相貌呢?《智度論》…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