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25

  ..續本文上一頁的加行、一定的加行力,不是前面的可能只有拜一百拜二百拜而已,他是一個非常相續專注的用功,而且能夠廣「修」六度的福慧二種資糧。這個時候因爲福慧的加持,還有本尊的加持,他的生命體會産生一個什麼樣的功德呢?「具足德本」,就是他那個明了的心,有一個很特殊的功能,心想事成,他想要什麼事情出現,那個事情就非得要出現。爲什麼?因爲他有本尊的加持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在淨土宗的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他十七歲的時候考上了功名,在地方上可以說是少有名氣。後來他在十七歲的時候,他看到鄰居的一個老婦人,整天拿著念珠在念佛,他就覺得很奇怪,他就問他說:老太太你爲什麼老是念佛呢?那個老婦人說:我念佛是因爲我先生他在世的時候很虔誠的念佛,而我先生這樣一生念佛,他要死的時候完全沒有病痛,這個很特別;而且臨終的時候還把我叫到床前去,很清楚的跟我道別;死掉以後又身體柔軟,身體當中又釋放香氣:所以我對念佛法門生起了信心。蓮池大師聽完了以後,回去就有感而發,晚上就在書房當中寫了四個字,「生死事大」,他覺得追求功名固然重要,但是臨終的正念是特別重要,生死事大,他就開始修本尊相應,每天就是拜佛、念佛。後來在彌陀本尊的加持之下,他二十二歲就善根成熟,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他就到處參學,在二十五歲左右,出家大概叁四年,就到了雲棲山,他覺得這個地方環境很不錯,就蓋一個茅蓬在那個地方修學。後來有一年雲棲山發生了一個很嚴重的旱災,就是好幾個禮拜都沒有下雨了,這個非常嚴重,老百姓沒有辦法生活,就相邀到山上去,說「诶,上面有一個法師在修學,就請他施個法術」,古人講說這個法師會法術,來祈雨。蓮池大師說:我也沒有什麼法術,我就是每天拜佛、念佛。這個時候這些信徒就說:法師啊沒有關系,不管你是修什麼法門,只要讓上天下雨就好。蓮池大師說「那這樣好了,我就帶著大家」,蓮池大師拿著小木魚,就邊念「南無阿彌陀佛」邊敲木魚,就繞村莊叁遍、田裏面也繞了叁遍,這叁遍快繞完的時候,當下就下雨了,那個龍王就乖乖的下雨了。

  我們這個明了的心性,我們很難心想事成,因爲我們很多的障礙;但是當你這一念心跟佛號加在一起的時候,那就不一樣了。你從這個地方到臺北去,你用走路的,那你的體力有限;你若坐上了火車,那你的速度就變快了。爲什麼?因爲有火車的加持。蓮池大師爲什麼能夠想象下雨,它就能夠馬上下雨呢?我相信蓮池大師那個時候出家不久,不是他自己戒定慧的力量,而是他那個明了的心,「聞我名字,歡喜踴躍」,而且「修菩薩行」,他能夠成就本尊的相應。

  我有一個師兄弟,他讀佛學院的時候跟我同學,跟我很要好,他每天拜叁千拜阿彌陀佛,在讀佛學院那叁年,拜一拜的時候又念十聲佛號,所以他等于是拜叁千拜,每天叁萬聲佛號。諸位你可以想象,一個人的心經常跟佛號在一起,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意境?我講給你聽那是什麼境界。這個法師剛出家的時候我看他是沒有什麼福報的,他以前是一個工廠裏面的工人,但是當他每天跟佛號在一起的時候:他如果說他的枕頭壞了,他要一個枕頭,就馬上有人送他枕頭;他的杯子壞了,他想要去買一個杯子,诶,有人就會送他一個杯子;後來他畢業以後想要找一個地方修學,羅東有一個居士就幫他把茅蓬蓋好、整個房子整理好,再請他去住,他想要修學就有人幫他准備茅蓬。後來這幾年他來找我,我說:你現在還有拜那麼多嗎?他說:我現在拜得很少很少。我說:那你以前那種心想事成還出現嗎?他說:現在都沒有出現了(呵──)。因爲你現在只有靠你自己的力量了,一個凡夫能有什麼力量!諸位想想看。在龍樹菩薩《智度論》上說:佛菩薩的福報可以跟衆生共享,善根不能共享。阿彌陀佛積功累德,無量劫來所修習的福德資糧,他把這個資糧灌在這句佛號當中,他就咒願:這個佛號就代表我的功德,無量光、無量壽,哪一個人內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遠離六根不具、遠離女衆、成就尊貴身、能夠成就廣大的福德、能夠成就天人的護佑。佛菩薩只要産生這樣的咒願,這個力量就存在這個佛號裏面。我們咒願不一定有效果,佛菩薩的咒願那是不得了。所以佛菩薩所證得的我空、法空的真理,這一部分不能跟我們分享;但是他成就的這個廣大的福德力、加持力是可以跟我們分享的,但是有一個條件,你的心要跟佛號相應,那個功德才能夠啓動起來。

   丁七、普等叁昧願(四十五)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叁昧,住是叁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消釋

  

   ┌皆悉逮得─普等叁昧──┐

  設我┌他方國土┐聞我│   │

   ┤  ├  ┤  ┌至于─成佛──┐├

  得佛└諸菩薩衆┘名字│住是│  ││

   └  ┤常見─無量不可├┘

   叁昧└  ┘

   思議一切如來

  ┌若不爾者

  ┤

  └不取正覺

  好,我們加以說明。我們前面種種的這種功德,是約著一般凡位的菩薩來說,也可以說是資糧位的菩薩。這以下二個願,都是加被加行位的菩薩,就是已經成就禅定的菩薩;所以對我們來說可能沒有那, 麼切, 身的需要,但是我們要以隨喜贊歎的心情,因爲這個功德我們以後到極樂世界也遲早要成就的,我們以隨喜贊歎的心情來研究這個願。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這些久修的加行位「菩薩」,他在修學禅定的時候,他能夠加修一個法門就是本尊相應法門,所謂的「聞我名字」,能夠受持我的名號、頂禮我的功德。這樣子對他的叁昧有什麼好處呢?「皆悉逮得普等叁昧」,他就會成就一種很特殊的叁昧叫「普等叁昧」。這個「叁昧」的意思就是禅定;或者叫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轉。那爲什麼他的禅定能夠叫「普等」呢?因爲這個「普」就是普遍的意思,「等」就是平等,他能夠普遍的、平等的顯現一切諸佛,這個是很不可思議的。好,我們看後面。「住是」普等「叁昧,至于成佛」,這當中有二個殊勝的特點,第一個「常見」、第二個「無量不可思議」諸佛,在叁昧當中能夠經常的見到佛陀。這二個代表什麼意思呢?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

  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第十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十五頁,我們看「丁七、普等叁昧願」,這一段我們講到本尊的功德。

  前面是針對資糧位的菩薩來說,在整個修學當中,遠離這種遮障的果報,而成就殊勝的果報;這以下是約著加行位的菩薩,加行位的菩薩他有禅定,他禅定當中如果以本尊來當做他的一個相應法的話,他的禅定會産生一個增上的效果:第一個效果就是「普等叁昧」。我們都知道禅定有叁個原則:第一個要善取所緣境的相貌,比如說你是用呼吸的,你必須把你的呼跟吸這種出入息在心中顯現出來,要有一個所緣境,然後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于所緣相續安住。假設你在修禅定的時候,你能夠以本尊的「名」號、或者他的身相當所緣境,依止這個彌陀的名號跟身相爲所緣境成就的叁昧叫「普等叁昧」。這個「普等叁昧」有二個好處:第一個、他能經「常」性的;第二個、他能夠見到無量諸佛。這個經常性的意思就是一種陀羅尼的意思,總持不失。我們一般的禅定在加行位的時候是不得自在的,比如說你在禅定當中顯神通,你觀想你這個時候色身是如夢如幻的、牆壁也如夢如幻,然後你就這樣走過去,但是不一定每一次都成功,有時候走不過去。我們一個初心禅定的人,他整個禅定的入住出,他要入禅定、住在禅定多久、他什麼時候出禅定,都不得自在。所以他這個地方「經常」,表示他隨時可以隨心所欲的去顯現諸佛的身相出來,這是很特別的,就是他已經成就了陀羅尼,已經不會失掉。第二個、更特別的是他能夠「見」到「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他在因地的時候只有憶念一尊佛,阿彌陀佛,可能只是憶念他的聲音,爲什麼他果地能夠出現無量諸佛呢?這個就是「普等叁昧」,這個在一切的叁昧當中是不可能的。你一般修學呼吸的人,你只能夠在呼吸當中成就叁昧;如果你開始觀想杯子,你這個杯子就進不去叁昧,因爲你不是這個門。我們凡夫不能一即一切,這個法跟法是有障礙的。你習慣性用呼吸,你要進入禅定你就一定要用呼吸,沒有其它的方法。但是念佛叁昧不同,因爲佛跟佛是相通的,你因地的時候憶念一尊佛,你在叁昧當中不但能夠見到你的本尊阿彌陀佛,你還可以見到藥師佛、多寶佛,這個就是所謂的「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這個就是因爲你在禅定當中修本尊相應,有本尊的功德,所以他:第一個、功德不失,成就陀羅尼;第二個、他這個功德能夠普遍廣大。所以智者大師說:念佛叁昧,叁昧中王。爲什麼呢?他進一步說:爲什麼念佛叁昧是叁昧中王?他講一個譬喻,他說:譬如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說這個水味道當然不一樣,你看義德寺仁義潭的河水,跟我們鹿谷的水味道不一樣;但是等到它流入大海以後,同一個味道。就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那個明了的心,每一個人成就禅定的過程不同;但是你成就念佛叁昧的時候,你這個叁昧的力量可以見到十方諸佛,同一個味道,因爲佛的法身是相同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一個修學禅定的人,如果你以阿彌陀佛當本尊的話,你那個叁昧的量特別的廣大,有這種「普等」的效果,這個就是我們說的「一即一切」,這種事事無礙的功德顯現。

   丁八、清淨解脫願(四十二)

  經文

  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叁昧,住是叁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消釋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