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加行、一定的加行力,不是前面的可能只有拜一百拜二百拜而已,他是一个非常相续专注的用功,而且能够广「修」六度的福慧二种资粮。这个时候因为福慧的加持,还有本尊的加持,他的生命体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功德呢?「具足德本」,就是他那个明了的心,有一个很特殊的功能,心想事成,他想要什么事情出现,那个事情就非得要出现。为什么?因为他有本尊的加持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他十七岁的时候考上了功名,在地方上可以说是少有名气。后来他在十七岁的时候,他看到邻居的一个老妇人,整天拿着念珠在念佛,他就觉得很奇怪,他就问他说:老太太你为什么老是念佛呢?那个老妇人说:我念佛是因为我先生他在世的时候很虔诚的念佛,而我先生这样一生念佛,他要死的时候完全没有病痛,这个很特别;而且临终的时候还把我叫到床前去,很清楚的跟我道别;死掉以后又身体柔软,身体当中又释放香气:所以我对念佛法门生起了信心。莲池大师听完了以后,回去就有感而发,晚上就在书房当中写了四个字,「生死事大」,他觉得追求功名固然重要,但是临终的正念是特别重要,生死事大,他就开始修本尊相应,每天就是拜佛、念佛。后来在弥陀本尊的加持之下,他二十二岁就善根成熟,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就到处参学,在二十五岁左右,出家大概三四年,就到了云栖山,他觉得这个地方环境很不错,就盖一个茅蓬在那个地方修学。后来有一年云栖山发生了一个很严重的旱灾,就是好几个礼拜都没有下雨了,这个非常严重,老百姓没有办法生活,就相邀到山上去,说「诶,上面有一个法师在修学,就请他施个法术」,古人讲说这个法师会法术,来祈雨。莲池大师说:我也没有什么法术,我就是每天拜佛、念佛。这个时候这些信徒就说:法师啊没有关系,不管你是修什么法门,只要让上天下雨就好。莲池大师说「那这样好了,我就带着大家」,莲池大师拿着小木鱼,就边念「南无阿弥陀佛」边敲木鱼,就绕村庄三遍、田里面也绕了三遍,这三遍快绕完的时候,当下就下雨了,那个龙王就乖乖的下雨了。
我们这个明了的心性,我们很难心想事成,因为我们很多的障碍;但是当你这一念心跟佛号加在一起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你从这个地方到台北去,你用走路的,那你的体力有限;你若坐上了火车,那你的速度就变快了。为什么?因为有火车的加持。莲池大师为什么能够想象下雨,它就能够马上下雨呢?我相信莲池大师那个时候出家不久,不是他自己戒定慧的力量,而是他那个明了的心,「闻我名字,欢喜踊跃」,而且「修菩萨行」,他能够成就本尊的相应。
我有一个师兄弟,他读佛学院的时候跟我同学,跟我很要好,他每天拜三千拜阿弥陀佛,在读佛学院那三年,拜一拜的时候又念十声佛号,所以他等于是拜三千拜,每天三万声佛号。诸位你可以想象,一个人的心经常跟佛号在一起,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我讲给你听那是什么境界。这个法师刚出家的时候我看他是没有什么福报的,他以前是一个工厂里面的工人,但是当他每天跟佛号在一起的时候:他如果说他的枕头坏了,他要一个枕头,就马上有人送他枕头;他的杯子坏了,他想要去买一个杯子,诶,有人就会送他一个杯子;后来他毕业以后想要找一个地方修学,罗东有一个居士就帮他把茅蓬盖好、整个房子整理好,再请他去住,他想要修学就有人帮他准备茅蓬。后来这几年他来找我,我说:你现在还有拜那么多吗?他说:我现在拜得很少很少。我说:那你以前那种心想事成还出现吗?他说:现在都没有出现了(呵──)。因为你现在只有靠你自己的力量了,一个凡夫能有什么力量!诸位想想看。在龙树菩萨《智度论》上说:佛菩萨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共享,善根不能共享。阿弥陀佛积功累德,无量劫来所修习的福德资粮,他把这个资粮灌在这句佛号当中,他就咒愿:这个佛号就代表我的功德,无量光、无量寿,哪一个人内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远离六根不具、远离女众、成就尊贵身、能够成就广大的福德、能够成就天人的护佑。佛菩萨只要产生这样的咒愿,这个力量就存在这个佛号里面。我们咒愿不一定有效果,佛菩萨的咒愿那是不得了。所以佛菩萨所证得的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一部分不能跟我们分享;但是他成就的这个广大的福德力、加持力是可以跟我们分享的,但是有一个条件,你的心要跟佛号相应,那个功德才能够启动起来。
丁七、普等三昧愿(四十五)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消释
┌皆悉逮得─普等三昧──┐
设我┌他方国土┐闻我│ │
┤ ├ ┤ ┌至于─成佛──┐├
得佛└诸菩萨众┘名字│住是│ ││
└ ┤常见─无量不可├┘
三昧└ ┘
思议一切如来
┌若不尔者
┤
└不取正觉
好,我们加以说明。我们前面种种的这种功德,是约着一般凡位的菩萨来说,也可以说是资粮位的菩萨。这以下二个愿,都是加被加行位的菩萨,就是已经成就禅定的菩萨;所以对我们来说可能没有那, 么切, 身的需要,但是我们要以随喜赞叹的心情,因为这个功德我们以后到极乐世界也迟早要成就的,我们以随喜赞叹的心情来研究这个愿。在「我」成「佛」以后,「他方国土」这些久修的加行位「菩萨」,他在修学禅定的时候,他能够加修一个法门就是本尊相应法门,所谓的「闻我名字」,能够受持我的名号、顶礼我的功德。这样子对他的三昧有什么好处呢?「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他就会成就一种很特殊的三昧叫「普等三昧」。这个「三昧」的意思就是禅定;或者叫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转。那为什么他的禅定能够叫「普等」呢?因为这个「普」就是普遍的意思,「等」就是平等,他能够普遍的、平等的显现一切诸佛,这个是很不可思议的。好,我们看后面。「住是」普等「三昧,至于成佛」,这当中有二个殊胜的特点,第一个「常见」、第二个「无量不可思议」诸佛,在三昧当中能够经常的见到佛陀。这二个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第十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页,我们看「丁七、普等三昧愿」,这一段我们讲到本尊的功德。
前面是针对资粮位的菩萨来说,在整个修学当中,远离这种遮障的果报,而成就殊胜的果报;这以下是约着加行位的菩萨,加行位的菩萨他有禅定,他禅定当中如果以本尊来当做他的一个相应法的话,他的禅定会产生一个增上的效果:第一个效果就是「普等三昧」。我们都知道禅定有三个原则:第一个要善取所缘境的相貌,比如说你是用呼吸的,你必须把你的呼跟吸这种出入息在心中显现出来,要有一个所缘境,然后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假设你在修禅定的时候,你能够以本尊的「名」号、或者他的身相当所缘境,依止这个弥陀的名号跟身相为所缘境成就的三昧叫「普等三昧」。这个「普等三昧」有二个好处:第一个、他能经「常」性的;第二个、他能够见到无量诸佛。这个经常性的意思就是一种陀罗尼的意思,总持不失。我们一般的禅定在加行位的时候是不得自在的,比如说你在禅定当中显神通,你观想你这个时候色身是如梦如幻的、墙壁也如梦如幻,然后你就这样走过去,但是不一定每一次都成功,有时候走不过去。我们一个初心禅定的人,他整个禅定的入住出,他要入禅定、住在禅定多久、他什么时候出禅定,都不得自在。所以他这个地方「经常」,表示他随时可以随心所欲的去显现诸佛的身相出来,这是很特别的,就是他已经成就了陀罗尼,已经不会失掉。第二个、更特别的是他能够「见」到「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他在因地的时候只有忆念一尊佛,阿弥陀佛,可能只是忆念他的声音,为什么他果地能够出现无量诸佛呢?这个就是「普等三昧」,这个在一切的三昧当中是不可能的。你一般修学呼吸的人,你只能够在呼吸当中成就三昧;如果你开始观想杯子,你这个杯子就进不去三昧,因为你不是这个门。我们凡夫不能一即一切,这个法跟法是有障碍的。你习惯性用呼吸,你要进入禅定你就一定要用呼吸,没有其它的方法。但是念佛三昧不同,因为佛跟佛是相通的,你因地的时候忆念一尊佛,你在三昧当中不但能够见到你的本尊阿弥陀佛,你还可以见到药师佛、多宝佛,这个就是所谓的「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这个就是因为你在禅定当中修本尊相应,有本尊的功德,所以他:第一个、功德不失,成就陀罗尼;第二个、他这个功德能够普遍广大。所以智者大师说: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为什么呢?他进一步说:为什么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他讲一个譬喻,他说:譬如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说这个水味道当然不一样,你看义德寺仁义潭的河水,跟我们鹿谷的水味道不一样;但是等到它流入大海以后,同一个味道。就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那个明了的心,每一个人成就禅定的过程不同;但是你成就念佛三昧的时候,你这个三昧的力量可以见到十方诸佛,同一个味道,因为佛的法身是相同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一个修学禅定的人,如果你以阿弥陀佛当本尊的话,你那个三昧的量特别的广大,有这种「普等」的效果,这个就是我们说的「一即一切」,这种事事无碍的功德显现。
丁八、清净解脱愿(四十二)
经文
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消释
…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