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

  

净界法师主讲

  第一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学人很荣幸有这个机会来跟大家共同学习这部《阿弥陀经》。本经不管是在大乘的经典,或者是在净土的经典当中,都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讲本经之前我想先作两点的说明。第一点,我们先来说明一下这个净土宗的特色。佛法把宇宙人生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属于外在的物质世界,另外一个部分是内在的心灵世界。佛法的因缘观,佛陀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外在的世界是内心的世界所变现的,也就是说,外在的物质世界是一时的、暂时的因缘;而我们内心的世界是长久的。也就是说,你现在的环境可能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那么这都是暂时的因缘,只要你熬过去它就会变化。但是你内心产生的障碍,如果你不加以处理,它这种障碍会生生世世地跟随着你。你今生受到这种心灵的折磨,你来生亦复如是。所以佛法的修学重点,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它不是在处理外在的世界,它是在处理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世界。

  这个处理内心的世界,我们大方向从大乘的法门当中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圣道法门,另一个是净土法门。圣道法门在处理内心的世界,它主要是安住在空性,也就是说你必须透过思维无常、无我的真理,创造一个空性的真理在心中,然后把你这个躁动的心、明了的心,慢慢地安住到这个空性里面去——把心带回家,那么在空性当中化解心中的执取而离苦得乐。另外一个净土法门,它安住的点不是空性,而是阿弥陀佛的功德,以佛的功德当作我们安住的处所。你心中要创造一个阿弥陀佛的功德,然后你的心进入到这个功德里面去安住。

  这两种方法,一个是安住空性,一个是安住佛德。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难易的差别,一个是困难,一个是容易。如果你选择安住在空性,那么你不是今生可以成就,要多生多劫;如果我们选择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功德,只要你掌握正确的方法,今生你决定可以成功的。所以我们知道净土法门在整个大乘的修学当中,它的特点,一言以蔽之——下手易成就高。空性的法门是违背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我们的心经常都是在有相的因缘分别;而你安住在弥陀的功德,它是一个有相行,它并没有违背我们过去的思考,所以它的下手是容易多了。但是它的成就是能够往生净土,圆证三不退,直接成佛。所以当我们选择了净土法门,它的特点是你在因地的时候修行特别容易,而果地的功德特别的高。这是净土宗的一个特色。

  第二点我们来谈谈本经的特色。净土法门,我们前面讲过下手易、成就高,而且在整个中国佛教当中,两千年的历史,其实修学净土的人特别的多。但是我们发觉一个事实:成功的人并不是非常的多,这是一个我们要面对的事实。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因为我们修净土的人有一个通病——往往并不重视教义。即使你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也是一个片段式的、粗浅的概念——你听某一个法师讲开示,把很多很多片段的开示在心中自己组合起来一个概念。我们对阿弥陀佛的功德没有真实的了解,就很难产生一种真实的归依,所以我们就很难抗拒我们的妄想。所以我们在净土宗的一个失败点,就是大家忽略了如何来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我们讲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样的一个正确的归命的方法,缺乏了。我们讲一切法因缘生,你缺乏一个正确的因缘,你就得不到一个正确的结果。

  在整个净土教义的研究,本经是非常重要的。印光大师说《阿弥陀经》这部经,文简意赅,辞约理富——文字很简要,但是内容非常丰富。在现代人忙碌的生活当中,如果你有志于有次第地研究净土法门的功德是怎么成就的,我如何能够让我的心进入到弥陀的功德,那么本经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所花的时间最少,但是它的内容可以说相当的完整。所以我们这次选择《阿弥陀经》的宗旨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来详细地、很有次第地介绍净土法门的特色、净土法门修学的方法跟它果地的功德的差异,这个是我们开这个课程的主要目的。

  我们现在看讲义,这个讲义的标题是《<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这个导读,其实里面的内容主要是根据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摘录出来的。将释此经大分为四,我们解释本经有大科:第解释经题,这是历代的祖师大德讲经的一个通则,先解释本经的经题,这个经题有总持一部经的要义;第经文大意,前面的经题是偏重在教理的研究,这个大意是讲到本经有那些修学的方法,我们把这个修学的方法先作一个纲要的说明;第个就正式地随文解释,随着经文来解释其中的义理;第结示劝修,我们讲完本经,我们引用古德的两个偈颂,把这样的修学概念作一个总结。这就是我们解释本经的四个主题。

  我们先看第一个主题:解释经题。请大家翻开第二面,解释经题呢,本经的经题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别题,就是这部经各别的名称;第二个是通题,共通的名称。各别的名称就是佛说阿弥陀,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分成三部分来解释。

  先解释佛,什么是佛呢?佛者觉也,具足三义:一、自觉,二、觉他,三、觉行圆满,即此土能说之教主,释迦牟尼佛。我们一个佛弟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学佛,但是什么是佛呢?到底我们在跟佛学什么呢?就是学习内心的觉悟。当然刚开始是先求自身的觉悟,你内心的自觉的功能,把它启发起来。

  从佛法的角度说,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接受外境的碰撞产生的第一个念头是直觉性的,我们称为妄想,这是一种情绪的直觉的反映。那么从佛法的角度,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妄想往往是不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在妄想的背后培养一个觉照的力量。印光大师说:心常觉照,不随妄转。那么觉照什么呢?就是对真理的觉照。我们妄想生起了,我想要去做什么事——慢一点,你开始产生觉照。

  这个觉照的力量,在佛法当中有个次第,第个讲自觉。自觉到底是觉悟什么呢?第个就是觉悟业果的道理,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有很多差别的果报,有些人富贵,有些人贫穷,很多的差别。这个果报是怎么来的呢?是由于前生的业力所创造的,所以佛法的因果思想是讲三世因果。我们过去造了业,创造今生的果报;我们面对今生的果报的时候又创造了一个业力,又招感来生的果报。从因果的思维,我们在内心当中产生了两种力量:第一个是反省的力量,第二个是克制的力量。反省的力量就是说,我们遇到果报的出现,我们一般人如果没有产生觉照,往往是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为什么这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们的内心可以包天包地,但是容不下心中的不平衡。为什么这样一个灾难的事情会在我生命中出现?我们习惯性会把这个痛苦、灾难,把它推给是某某人造成的,是某种事情引生的,所以才给我痛苦。这种不平衡的心态在我们心中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产生很多的痛苦。

  当然学佛人,我们讲过,第一个念头是可以允许的,我们直觉性的妄想我们是控制不住的。根尘接触产生一个识,这第一个念头是可以理解的。身为一个凡夫,有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要赶快启动内心的觉照——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一个对业果思维的人,他会把所有的过错反求诸己。也就是说,其实我们今生的果报,是前生的你创造了今生的你,这个果报是前生的我创造的,我没有第二句话。这个时候你透过这样的思惟,化解心中的不平衡,你会甘心地承受。所以我们对业果的思考最大的作用就是会产生反省,我们遇到事情先不要讲谁对谁错,反省自己。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第二种力量就是克制的力量,前面是讲果报,这是讲因地。我们在人世的生命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诱惑,尤其现代人的诱惑比以前更多了,我们会想做一些不如理、不如法的事情。当然诸位都知道从法律的层次,其实很多的事情是禁止不了的。修行人他能够产生一种克制力,主要是通过业果的思维。因为我不想来生造成痛苦,我不想来生到三恶道去,所以我必须克制我错误的想法,克制我错误的行为。因为前生的我创造了今生的我,而今生的我又创造来生的我。所以我们在思考生命不是只看到今生,我们看到了来生。我们知道我们今生所造的每一个事情,一定会影响到我来生的生命。我们怕来生招感痛苦,所以勉强自己断恶修善

  所以我们透过业果的思维产生反省的力量,产生克制的力量。这个都是透过真理的观察才能产生的力量,然后把这个妄想慢慢地调伏。这个是我们学佛的第一个思考。

  第个思考是业果的思考,第个思考是空性的思考。如果我们只是在有相的因缘不断地分别,我们感觉到内心躁动不安,因为这个因果的事相都是得失好坏的对立。为了让内心更加安稳,我们开始思维整个因缘变化当中,它有一个不变化的体,叫作空性,我们找到这个空性安住下来。所以第二个思考就是我空、法空…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