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它都不了解,你不可能对它有信心。你要透过很多经论的了解,这句阿弥陀佛到底是什么意思?你要了解它,这是第一个,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明白道理才能够断疑生信。
第二个就是发愿。前面是告诉我们你一定可以往生,第二个是你要告诉你自己,你一定要往生,就是发愿。那么在发愿当中呢,我们看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要我们发的愿,他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个,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第二个,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我们把净土的愿景规划出来了,我们看到极乐世界有正报庄严,依报庄严,那是一个相状。但是当我们发愿的时候,我们要观察它的作用。说这个相状,我们经常看到净土的依正庄严,有佛菩萨的住世,旁边很多的宫殿,很多的莲花池,很多的鸟类说法等等,有正报依报,那么你要发愿的时候,你要观想它有什么作用。第一个,它是一个法力所摄受的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我们前面讲过,极乐国土,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句话古德把它开展出来,他说极乐世界不只鸟类是阿弥陀佛变现的,极乐世界所有的五尘——色声香味触,都是阿弥陀佛变现的。所以你到了极乐世界,等于进入到了阿弥陀佛的法身,所以你跟任何一个五尘的接触,都会让你念佛、念法、念僧,成就不退转的功德,所以它是一个充满法宝的国土。你要相信这件事情,你要依止这样而生起好乐。菩萨好乐佛法,所以我为了法的缘故,为了不退转的缘故,求生净土,这是第一个,依法。
第二个,依人。为什么求生净土?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要亲近善知识、亲近法身大士。有佛的住世,有菩萨的住世。当然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这是整个成佛之道最重要的因素了。所以在释迦牟尼佛讲完的时候,他提醒我们两件事情,你的归依境当中对我们成佛之道,他释放两个重点:第一个,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法力不可思议;第二个,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佛跟生的力量,人的力量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发愿,那么我一定要往生,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那么其实在整个净土当中,从临命终随念往生的角度,这个发愿在三资粮当中,信、愿、行,扮演一个最重要的角色,它比持名还重要。你临终的时候佛号不一定要持得多,但是你往生的愿力要非常的坚定。净土宗对持名的要求不高,临终十念,但是你每一念,每一句佛号,它的那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望,净土宗对愿望的要求,非常非常的高,不能有任何的障碍,不可以!这就是我们要着眼的地方。
我们的生命有两种力量在主导我们,第一个是业力,第二个是你的愿力,你的希望。我们在座的诸位能够在这个地方相聚,表示我们前生有五戒的善业,所以才有做人,这是总相;但是同样做人,你看有些人他身体很健康、但他贫穷,有些人很富有、多病,这跟你的希望是有关系,在整个果报当中,你心中的愿望,你认为什么最重要,你过去生很多愿望会影响到你今生的差别。就是我们心中很多的希望,会带动很多的力量。我们之前讲过法国的一个店员,他从一个完全失败的失业者,因为他生起希望,他相信他是拿破仑,他也希望成为拿破仑,结果他的生命改变了。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你看我们读《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不断地发愿: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这是何等的境界啊!很多学佛人都不知道这个方法,很多人说,你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去想,错误的!你要去想,你才做得到。《华严经》的意境你做得到吗,但是你不断想: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面对十方三世诸佛,我的身体遍满很多身体,向一切佛礼拜,你根本做不到。但是你不断地这样想呢,你的生命往这个功德在趋向、在趋向、在趋向。我们不要去忽略我们心中所有的希望,其实你很多的希望对你会产生一定的灵动。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在生命当中、在三界打滚太久了,我们一念的明了心中,其实对未来有很多的希望,所以你在发愿的时候,你要知道一个事实:当你心中建立一个往生净土的愿望时候,你要知道你的心中不是一个人住在这个地方,你已经有很多的老朋友住在这个地方,其实我们旧的心中就有很多的希望。你必须要说服自己,本来我们的希望都是跟三界挂钩的嘛,我来生怎么怎么,你现在修净土了,你必须要把这些希望全部慢慢慢慢地导归到净土的希望,你就成功了。
所以很多人只是欣求极乐,忽略了厌离娑婆,因为你在三界当中,你心中有很多的愿望,跟这个愿望打结,已经是挂钩得太深了,你只是发愿往生净土,而这个地方的愿望又有一种力量在,临终的时候两个力量拨河。这个是熟境界,这个是生境界,结果,娑婆世界的力量大。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很容易忽略了厌离娑婆,只是重点在于欣求极乐,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在这个发愿的时候,当我们规划一个愿景的时候,我们要不断告诉自己,这是我唯一的目标。然后在你这样不断的观想当中,把我们过去一些三界的愿望,慢慢慢慢地导归来、慢慢导归来。就好像一个树,我们以前是往东边的,现在慢慢慢慢通过我们的听闻思惟,把所有的愿望导向西方,这就是所谓的发愿。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昨天都讲过了。信愿都是属于智慧的观照产生的。你为什么会建立信心?你为什么会产生一个新的希望?你就是因为透过对教理的学习而产生一个新的思考,那么修正你的生命的方向。所以这个地方,澫益大师把信愿判作慧行,一种智慧的抉择。我们现在开始所介绍的就是行行了,就是信、愿、行,产生行动,当我们的生命的方向确定了以后,我们开始才产生行动。我们看第三段,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那么这是我们要准备的第三个资粮,就是实际的一个修学的行动。那么这当中有两段,我们看第一段正示无上因果,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那么这段经文我们分两段来说明。第一段是一个总标,第二段是别释。先作一个笼总的介绍。那么佛陀招呼舍利弗说,当我们在前面的学习我们规划一个愿景,一个净土的依正庄严的愿景,我们也相信们可以去,我们也发愿我一定要去。那这个时候,这样一个前进的资粮是什么呢?佛陀说,你必须要具足多善根、多福德。你这个资粮的意思,因为这个国土不是少善根少福德能够庄严的,先作出总标。那么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个多善根。古德解释:善根就是信愿,福德就是持名。你必须有很坚定的信念,然后很坚定地持名,这叫多善根多福德。那么这个地方把净土的因跟果,多善根多福德为因,得生彼国是果,先把这个无上的净土因果先作总标,这以下各别解释。
我们看无上因,什么叫作多善根多福德那么佛陀他告诉舍利弗说:假设这个世间上,或者你今生的果报是个男人,或者你今生的业力变现是一个女人,都没关系。男人女人不是重点,重点是你那个明了的心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闻说阿弥陀佛。这个闻说,当然听闻是智慧,闻思修的闻,那么闻说阿弥陀佛,澫益大师说,这句话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对净土法门的一个信愿具足,叫作闻说阿弥陀佛。你听闻以后,你深信你可以往生,你发愿你一定要往生。如果你听到阿弥陀佛的国土,你没有任何的感觉,这样子有听跟没听是一样的,不能叫作闻说阿弥陀佛。这句话我们是有听进去了,这个法已经有渗入到你心中去了,才叫作闻说阿弥陀佛。这是我们在净土宗的第一个重点,信愿具足。第二个,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那么当我们具足了前面两种资粮以后,我们再做什么事呢?就是你要好好地忆念这个圣号,或者保持一天,或者两天,乃至于七天,达到一心而不乱。莲池大师说:这个一心是止,不乱是观。一心是把佛号建立起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心中没有佛号,刚开始,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在一念的心中,把这个莲花种下去。那么不乱呢,这个佛号一定会受到妄想的干扰,这个时候你不为妄想所乱,那这个是一种观照力,是一种观。所以这一心不乱就是一个念佛的止跟观。你先建立佛号,然后这个佛号又能够产生调伏妄想的力量,这叫一心不乱,这是我们往生最重要的标准。这个一心不乱我们待会儿再说明。这个地方就是把你的归依境的往生的正因说出来了,闻说阿弥陀佛,信愿具足,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个是所谓的信愿行三资粮,这个叫作无上因。
那么这样的因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结果:其人临命终时,净土宗他的生命的期待就是这一天到来。你说你平常那么多心血干什…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