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无量寿经》的图片来作为极乐世界的愿景是否恰当?
可以的。愿景是有差异的,你用哪一部经,只要你有经典根据都可以,但是你不能打妄想自己画出这个愿景,不可以!我说过你是到弥陀的净土,所以你一定要根据经文,依教起观。你根据《观经》也可以,根据《无量寿经》也可以,但是你不能自己想像,这不可以。你自己想像,到最后你一定到天界去了,所以一定要有经文根据。
您说有情众生最终的归宿有三条路:第一个,沉溺过去,流转生死;第二个,往生极乐世界;第三个,进入涅槃。请问师父,进入涅槃之后,是否还有机会成佛?进入涅槃跟佛的涅槃有何差别?
当然小乘的涅槃跟大乘涅槃共同点都是无生。但是大乘的涅槃他有他受用,如来现起他受用,佛在涅槃当中他能够现出身土,有正报的身,有依报的土,来摄受众生。阿罗汉进入涅槃以后,他不跟众生接触,他只有自受用,没有他受用,他不能跟众生分享,差别在这个地方。
修净土的人是否应该一切放下,执着这阿弥陀佛?
是的,阿弥陀佛应该执着,这个法执是对的。
根据参禅同修的见解,学佛应该一切放下,包括佛号也要放下。
修净土的你把佛号放下,你就完了,你就完了。诸位要知道,很多人说我念佛念得很好,我很寂静,我要为了追求更寂静,我是不是要把佛号放下?这句话有几分道理,为了追求更寂静,把佛号放下。但是,这当中有问题。就是说所有的修行,就问你你的目标在哪里?你是追求寂静还是追求往生?从禅定的角度,念佛的确比呼吸更难成就禅定,这是事实。重点不是说,就是说,你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要先知道。如果你今天的生命是追求禅定,那你不要念佛,其实有很多方法修禅定,比念佛更快。你要知道你念佛的目的不是要追求禅定,是要求往生的,求往生的。所以,你往生为什么往生呢?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加持。你把佛号丢掉,你怎么去呢?所以念佛的人你什么都可以放下,你把佛号放下你就完了。因为你没有他力的摄受,那十万亿佛土你怎么去呢?你光凭禅定你去不了的。所以这个地方要知道,什么叫作归依境?你看南传佛教修禅定,他数呼吸,他数呼吸不是把呼吸当归依境,他是把呼吸当作成就禅定的一个过渡时期,他成就禅定以后,他把呼吸舍掉的。你已扮演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他是把呼吸舍掉的。你念佛的时候从头到尾你把佛号舍掉,你就不是修净土法门。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
请问师父,除了阿弥陀佛圣号以外,念诵六字大明咒跟观世音菩萨圣号,是否能够往生?品位有无差别?
这个我下一堂课会说明,我们前面讲到依正庄严,下一堂课就开始讲行,执持名号。你念观世音菩萨跟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差别?下一堂课我们再说。
师父谈到往生需要有愿力,为何在一些净土往生实录当中,宠物在佛号的熏陶之下也能够往生?
的确是有了,鹦鹉都能往生,这种众生都是很特殊的。这种众生应该都是,以澫益大师、历代祖师的开示,像临终的十念,五逆十恶,这个人造五逆十恶,他到临终才开始忏悔。你看唐朝的张善和,他一生杀牛,临终的时候所有的牛现前要咬他,他看情况不对,叫他的太太去寺庙请出家人,这个时候出家人用跑的跑过来,跟他讲几句净土的法门,这个时候他双手一合掌,念了十句佛号,就马上说“佛来也”。他前面几分钟才刚刚说牛在咬他而已,现在佛来了。你看这个命运转变这么快?古德说,这种都是多生多劫的善根,这种人前生不晓得打了几次佛七了。打几次佛七,他那个善根没有失掉,他那个钱都存在银行,等到他今生的时候,他是一时的糊涂,造了五逆十恶,但他后面的善根是不能忽略的。就是说,他的广大善根只是被一层薄薄的妄想遮住了,造了罪业,所以当他开示的时候,启动善根的时候,马上感应。所以我们说,书到今生读已迟,当然这意思就是说,这种人是特例的,特例的。你说这个人他今生没有学什么佛,马上往生了,那么这个三资粮怎么呢?这个三资粮他前生都准备差不多了,他今生刚好再一点点就够了,是这样子。我们看到今生,但是我希望我们学佛要看到他来生,要把它加上去才公平。
我们再看看,有些问题重复的我们就不回答。
若在莲花当中十二个小劫,虽不见佛,但应能够听闻教理,如理思惟,并放心地努力进修,这样是否能够缩短十二劫受报的时间?
当然是可以了,一切法因缘生,就是说你要用功,当然时间会缩短。那么他这个十二劫只是一个大方向,你努力的话时间是可以缩短的。
念阿弥陀佛能够带业往生到西方净土,但弟子看过也听过念观世音菩萨或六字大明咒也能够有如此功德,往生净土,这里有何差别?
这个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这个《阿弥陀经》它的定位,莲池大师也好,澫益大师也好,都把它判作《华严经》这一部,所以它是小《华严经》。当然《华严经》的特点是自力的,它介绍整个菩萨道的时候的功德是完全自力的,自己要用你的生生世世的六波罗蜜点点滴滴成就的。而我们在去极乐世界,你规划的愿景依正庄严,是信愿持名、他力成就的,差在这个地方。但是它在一个地方跟《华严经》很像,所以有人就觉得说,这部经好像依正庄严讲得很多,因为它是《华严经》的内涵。
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回向!
第九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二面。丙一、揭示无上因缘。
我们一个修学净土的行者,跟一般的学佛人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对生命的价值观是有所不同的。一般的学佛者,他去参加消灾的法会,做慈善事业,他的生命的重点在今生的趋吉辟凶。也可以说,一般的学佛的人是活在现在,他把今生的安乐看作是今生最重要的目标。净土宗的看法不是这样子的。修净土的人,他的人生观是活在未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然净土人对今生的安乐并不排斥,但是不是把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曾经对净土宗的心态作出描述,说净土宗是怎么来看人生的呢?说是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这句话道尽了所有净土宗人的心态。那么净土宗他对今生是当作过客,暂时的一个客人,当然过客不是想要久留的了,一个过渡时期,所以他对今生是随缘的态度,那么他把重点放在回家,就是净土。也就是说,如果今生的安乐跟来生的净土没有冲突,那么我们也会追求今生的安乐;但是,当今生的安乐跟来生的净土冲突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作出决择,放弃今生的安乐,追求来生的安乐。这是每一个净土宗人的心声,所以净土宗的人生观是活在未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看看历代祖师的开示,很多的差别,但是你把它作一个会归,求生净土比追求今生的安乐是更重要的。这样子讲的话,既然我们把生命会归到未来,那应该在心中对未来有一个愿景,有一个归依境,就是我们讲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包括依报的庄严、正报的庄严。所以修净土宗的人,你刚开始,当你没有念佛之前,你在心中就应该画出一个你来生的愿景。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这念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你的归依境在哪里,这是非常重要的,到临命终的时候画,画不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在生前,把极乐世界的正报、依报画出来。
那么当我们心中有了归依境以后,我们该怎么办呢?当然每一部经有它的方法,净土五经各有各的方法,但是从本经的传承,它要我们积集三种资粮,而趋向于你的归依境。第一个,你要建立信心。你相信这样的一个归依境,你一定可以成就,你先相信这件事情。那么这个信心的建立,我认为在历代祖师当中,善导大师讲得最透彻。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他对净土的信心讲出了两句话,他说,第一个你要相信你是业力凡夫,你决定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第二个你相信阿弥陀佛有大愿力,决定可以救拨你。所以当这个归依境你画出来的时候,你相信你没有办法去,你去不了,这个归依境不是我该去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你相信佛号一定可以带你去。所以我们讲到这个经文的时候,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讲到三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我们上课讲到这三力,诸位知道最重要是什么,你知道吗?法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你现前所忆念的法,这个万德洪名,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它可以带你到净土去。所以修净土的人,当你规划一个愿景的时候,你对佛号是什么态度?一心归命,通身靠倒。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我们平常也是躁动不安,遇到了恶因缘也是非常恐惧,这个都可以理解,但是当你的心中佛号现前的时候,你的心进入佛号的时候,你要马上安定下来,你要马上知道,Everything is ok。如果你的心进入佛号,你还是躁动不安,表示你信心不够,你不相信它可以救拨你,那你这样子的信心临终的时候就很危险。我们心中没有佛号的时候,我躁动不安,可以理解,因为我心中没有佛号嘛。但是这个佛号已经在心中出现了,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名号出现,而且你的心也进去了,你还躁动不安,那表示你对佛号的信心太薄弱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这是我们第一个你要积集的资粮,建立真实的信心。当然,不断的听闻,你对佛号的了解。你说我要有信心,你对它有了解,你…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