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26

  ..續本文上一頁《觀無量壽經》的圖片來作爲極樂世界的願景是否恰當?

  可以的。願景是有差異的,你用哪一部經,只要你有經典根據都可以,但是你不能打妄想自己畫出這個願景,不可以!我說過你是到彌陀的淨土,所以你一定要根據經文,依教起觀。你根據《觀經》也可以,根據《無量壽經》也可以,但是你不能自己想像,這不可以。你自己想像,到最後你一定到天界去了,所以一定要有經文根據。

  您說有情衆生最終的歸宿有叁條路:第一個,沈溺過去,流轉生死;第二個,往生極樂世界;第叁個,進入涅槃。請問師父,進入涅槃之後,是否還有機會成佛?進入涅槃跟佛的涅槃有何差別?

  當然小乘的涅槃跟大乘涅槃共同點都是無生。但是大乘的涅槃他有他受用,如來現起他受用,佛在涅槃當中他能夠現出身土,有正報的身,有依報的土,來攝受衆生。阿羅漢進入涅槃以後,他不跟衆生接觸,他只有自受用,沒有他受用,他不能跟衆生分享,差別在這個地方。

  修淨土的人是否應該一切放下,執著這阿彌陀佛?

  是的,阿彌陀佛應該執著,這個法執是對的。

  根據參禅同修的見解,學佛應該一切放下,包括佛號也要放下。

  修淨土的你把佛號放下,你就完了,你就完了。諸位要知道,很多人說我念佛念得很好,我很寂靜,我要爲了追求更寂靜,我是不是要把佛號放下?這句話有幾分道理,爲了追求更寂靜,把佛號放下。但是,這當中有問題。就是說所有的修行,就問你你的目標在哪裏?你是追求寂靜還是追求往生?從禅定的角度,念佛的確比呼吸更難成就禅定,這是事實。重點不是說,就是說,你到底要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你要先知道。如果你今天的生命是追求禅定,那你不要念佛,其實有很多方法修禅定,比念佛更快。你要知道你念佛的目的不是要追求禅定,是要求往生的,求往生的。所以,你往生爲什麼往生呢?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的加持。你把佛號丟掉,你怎麼去呢?所以念佛的人你什麼都可以放下,你把佛號放下你就完了。因爲你沒有他力的攝受,那十萬億佛土你怎麼去呢?你光憑禅定你去不了的。所以這個地方要知道,什麼叫作歸依境?你看南傳佛教修禅定,他數呼吸,他數呼吸不是把呼吸當歸依境,他是把呼吸當作成就禅定的一個過渡時期,他成就禅定以後,他把呼吸舍掉的。你已扮演一個階段性的任務,他是把呼吸舍掉的。你念佛的時候從頭到尾你把佛號舍掉,你就不是修淨土法門。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

  請問師父,除了阿彌陀佛聖號以外,念誦六字大明咒跟觀世音菩薩聖號,是否能夠往生?品位有無差別?

  這個我下一堂課會說明,我們前面講到依正莊嚴,下一堂課就開始講行,執持名號。你念觀世音菩薩跟念阿彌陀佛有什麼差別?下一堂課我們再說。

  師父談到往生需要有願力,爲何在一些淨土往生實錄當中,寵物在佛號的熏陶之下也能夠往生?

  的確是有了,鹦鹉都能往生,這種衆生都是很特殊的。這種衆生應該都是,以澫益大師、曆代祖師的開示,像臨終的十念,五逆十惡,這個人造五逆十惡,他到臨終才開始忏悔。你看唐朝的張善和,他一生殺牛,臨終的時候所有的牛現前要咬他,他看情況不對,叫他的太太去寺廟請出家人,這個時候出家人用跑的跑過來,跟他講幾句淨土的法門,這個時候他雙手一合掌,念了十句佛號,就馬上說“佛來也”。他前面幾分鍾才剛剛說牛在咬他而已,現在佛來了。你看這個命運轉變這麼快?古德說,這種都是多生多劫的善根,這種人前生不曉得打了幾次佛七了。打幾次佛七,他那個善根沒有失掉,他那個錢都存在銀行,等到他今生的時候,他是一時的糊塗,造了五逆十惡,但他後面的善根是不能忽略的。就是說,他的廣大善根只是被一層薄薄的妄想遮住了,造了罪業,所以當他開示的時候,啓動善根的時候,馬上感應。所以我們說,書到今生讀已遲,當然這意思就是說,這種人是特例的,特例的。你說這個人他今生沒有學什麼佛,馬上往生了,那麼這個叁資糧怎麼呢?這個叁資糧他前生都准備差不多了,他今生剛好再一點點就夠了,是這樣子。我們看到今生,但是我希望我們學佛要看到他來生,要把它加上去才公平。

  我們再看看,有些問題重複的我們就不回答。

  若在蓮花當中十二個小劫,雖不見佛,但應能夠聽聞教理,如理思惟,並放心地努力進修,這樣是否能夠縮短十二劫受報的時間?

  當然是可以了,一切法因緣生,就是說你要用功,當然時間會縮短。那麼他這個十二劫只是一個大方向,你努力的話時間是可以縮短的。

  念阿彌陀佛能夠帶業往生到西方淨土,但弟子看過也聽過念觀世音菩薩或六字大明咒也能夠有如此功德,往生淨土,這裏有何差別?

  這個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

  這個《阿彌陀經》它的定位,蓮池大師也好,澫益大師也好,都把它判作《華嚴經》這一部,所以它是小《華嚴經》。當然《華嚴經》的特點是自力的,它介紹整個菩薩道的時候的功德是完全自力的,自己要用你的生生世世的六波羅蜜點點滴滴成就的。而我們在去極樂世界,你規劃的願景依正莊嚴,是信願持名、他力成就的,差在這個地方。但是它在一個地方跟《華嚴經》很像,所以有人就覺得說,這部經好像依正莊嚴講得很多,因爲它是《華嚴經》的內涵。

  好,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回向!

  

  

  

  

  

  第九卷

  《佛說阿彌陀經》。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二面。丙一、揭示無上因緣。

  我們一個修學淨土的行者,跟一般的學佛人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對生命的價值觀是有所不同的。一般的學佛者,他去參加消災的法會,做慈善事業,他的生命的重點在今生的趨吉辟凶。也可以說,一般的學佛的人是活在現在,他把今生的安樂看作是今生最重要的目標。淨土宗的看法不是這樣子的。修淨土的人,他的人生觀是活在未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當然淨土人對今生的安樂並不排斥,但是不是把它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曾經對淨土宗的心態作出描述,說淨土宗是怎麼來看人生的呢?說是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這句話道盡了所有淨土宗人的心態。那麼淨土宗他對今生是當作過客,暫時的一個客人,當然過客不是想要久留的了,一個過渡時期,所以他對今生是隨緣的態度,那麼他把重點放在回家,就是淨土。也就是說,如果今生的安樂跟來生的淨土沒有沖突,那麼我們也會追求今生的安樂;但是,當今生的安樂跟來生的淨土沖突的時候,我們會毫不猶豫地作出決擇,放棄今生的安樂,追求來生的安樂。這是每一個淨土宗人的心聲,所以淨土宗的人生觀是活在未來,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我們看看曆代祖師的開示,很多的差別,但是你把它作一個會歸,求生淨土比追求今生的安樂是更重要的。這樣子講的話,既然我們把生命會歸到未來,那應該在心中對未來有一個願景,有一個歸依境,就是我們講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包括依報的莊嚴、正報的莊嚴。所以修淨土宗的人,你剛開始,當你沒有念佛之前,你在心中就應該畫出一個你來生的願景。你臨命終的時候,你這念心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你的歸依境在哪裏,這是非常重要的,到臨命終的時候畫,畫不出來。所以我們應該在生前,把極樂世界的正報、依報畫出來。

  那麼當我們心中有了歸依境以後,我們該怎麼辦呢?當然每一部經有它的方法,淨土五經各有各的方法,但是從本經的傳承,它要我們積集叁種資糧,而趨向于你的歸依境。第一個,你要建立信心。你相信這樣的一個歸依境,你一定可以成就,你先相信這件事情。那麼這個信心的建立,我認爲在曆代祖師當中,善導大師講得最透徹。善導大師在《觀經四貼疏》,他對淨土的信心講出了兩句話,他說,第一個你要相信你是業力凡夫,你決定不能仗自力了生脫死;第二個你相信阿彌陀佛有大願力,決定可以救撥你。所以當這個歸依境你畫出來的時候,你相信你沒有辦法去,你去不了,這個歸依境不是我該去的,那麼這個時候你應該怎麼辦呢?你相信佛號一定可以帶你去。所以我們講到這個經文的時候,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講到叁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我們上課講到這叁力,諸位知道最重要是什麼,你知道嗎?法力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現前所憶念的法,這個萬德洪名,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它可以帶你到淨土去。所以修淨土的人,當你規劃一個願景的時候,你對佛號是什麼態度?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所以我們修淨土的人,我們平常也是躁動不安,遇到了惡因緣也是非常恐懼,這個都可以理解,但是當你的心中佛號現前的時候,你的心進入佛號的時候,你要馬上安定下來,你要馬上知道,Everything is ok。如果你的心進入佛號,你還是躁動不安,表示你信心不夠,你不相信它可以救撥你,那你這樣子的信心臨終的時候就很危險。我們心中沒有佛號的時候,我躁動不安,可以理解,因爲我心中沒有佛號嘛。但是這個佛號已經在心中出現了,這個無量光、無量壽的名號出現,而且你的心也進去了,你還躁動不安,那表示你對佛號的信心太薄弱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這是我們第一個你要積集的資糧,建立真實的信心。當然,不斷的聽聞,你對佛號的了解。你說我要有信心,你對它有了解,你…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