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27

  ..續本文上一頁對它都不了解,你不可能對它有信心。你要透過很多經論的了解,這句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意思?你要了解它,這是第一個,聞經達理,斷疑生信,明白道理才能夠斷疑生信。

  第二個就是發願。前面是告訴我們你一定可以往生,第二個是你要告訴你自己,你一定要往生,就是發願。那麼在發願當中呢,我們看本經當中,釋迦牟尼佛要我們發的願,他的理由有兩個,第一個,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第二個,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我們把淨土的願景規劃出來了,我們看到極樂世界有正報莊嚴,依報莊嚴,那是一個相狀。但是當我們發願的時候,我們要觀察它的作用。說這個相狀,我們經常看到淨土的依正莊嚴,有佛菩薩的住世,旁邊很多的宮殿,很多的蓮花池,很多的鳥類說法等等,有正報依報,那麼你要發願的時候,你要觀想它有什麼作用。第一個,它是一個法力所攝受的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我們前面講過,極樂國土,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句話古德把它開展出來,他說極樂世界不只鳥類是阿彌陀佛變現的,極樂世界所有的五塵——色聲香味觸,都是阿彌陀佛變現的。所以你到了極樂世界,等于進入到了阿彌陀佛的法身,所以你跟任何一個五塵的接觸,都會讓你念佛、念法、念僧,成就不退轉的功德,所以它是一個充滿法寶的國土。你要相信這件事情,你要依止這樣而生起好樂。菩薩好樂佛法,所以我爲了法的緣故,爲了不退轉的緣故,求生淨土,這是第一個,依法

  第二個,依人。爲什麼求生淨土?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要親近善知識、親近法身大士。有佛的住世,有菩薩的住世。當然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這是整個成佛之道最重要的因素了。所以在釋迦牟尼佛講完的時候,他提醒我們兩件事情,你的歸依境當中對我們成佛之道,他釋放兩個重點:第一個,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法力不可思議;第二個,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佛跟生的力量,人的力量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開始發願,那麼我一定要往生,爲菩提道求生淨土。那麼其實在整個淨土當中,從臨命終隨念往生的角度,這個發願在叁資糧當中,信、願、行,扮演一個最重要的角色,它比持名還重要。你臨終的時候佛號不一定要持得多,但是你往生的願力要非常的堅定。淨土宗對持名的要求不高,臨終十念,但是你每一念,每一句佛號,它的那個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望,淨土宗對願望的要求,非常非常的高,不能有任何的障礙,不可以!這就是我們要著眼的地方。

  我們的生命有兩種力量在主導我們,第一個是業力,第二個是你的願力,你的希望。我們在座的諸位能夠在這個地方相聚,表示我們前生有五戒的善業,所以才有做人,這是總相;但是同樣做人,你看有些人他身體很健康、但他貧窮,有些人很富有、多病,這跟你的希望是有關系,在整個果報當中,你心中的願望,你認爲什麼最重要,你過去生很多願望會影響到你今生的差別。就是我們心中很多的希望,會帶動很多的力量。我們之前講過法國的一個店員,他從一個完全失敗的失業者,因爲他生起希望,他相信他是拿破侖,他也希望成爲拿破侖,結果他的生命改變了。所以我們在發願的時候是非常重要的。你看我們讀《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不斷地發願: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這是何等的境界啊!很多學佛人都不知道這個方法,很多人說,你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去想,錯誤的!你要去想,你才做得到。《華嚴經》的意境你做得到嗎,但是你不斷想: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我面對十方叁世諸佛,我的身體遍滿很多身體,向一切佛禮拜,你根本做不到。但是你不斷地這樣想呢,你的生命往這個功德在趨向、在趨向、在趨向。我們不要去忽略我們心中所有的希望,其實你很多的希望對你會産生一定的靈動。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在生命當中、在叁界打滾太久了,我們一念的明了心中,其實對未來有很多的希望,所以你在發願的時候,你要知道一個事實:當你心中建立一個往生淨土的願望時候,你要知道你的心中不是一個人住在這個地方,你已經有很多的老朋友住在這個地方,其實我們舊的心中就有很多的希望。你必須要說服自己,本來我們的希望都是跟叁界挂鈎的嘛,我來生怎麼怎麼,你現在修淨土了,你必須要把這些希望全部慢慢慢慢地導歸到淨土的希望,你就成功了。

  所以很多人只是欣求極樂,忽略了厭離娑婆,因爲你在叁界當中,你心中有很多的願望,跟這個願望打結,已經是挂鈎得太深了,你只是發願往生淨土,而這個地方的願望又有一種力量在,臨終的時候兩個力量撥河。這個是熟境界,這個是生境界,結果,娑婆世界的力量大。所以我們修淨土的人很容易忽略了厭離娑婆,只是重點在于欣求極樂,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所以在這個發願的時候,當我們規劃一個願景的時候,我們要不斷告訴自己,這是我唯一的目標。然後在你這樣不斷的觀想當中,把我們過去一些叁界的願望,慢慢慢慢地導歸來、慢慢導歸來。就好像一個樹,我們以前是往東邊的,現在慢慢慢慢通過我們的聽聞思惟,把所有的願望導向西方,這就是所謂的發願。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昨天都講過了。信願都是屬于智慧的觀照産生的。你爲什麼會建立信心?你爲什麼會産生一個新的希望?你就是因爲透過對教理的學習而産生一個新的思考,那麼修正你的生命的方向。所以這個地方,澫益大師把信願判作慧行,一種智慧的抉擇。我們現在開始所介紹的就是行行了,就是信、願、行,産生行動,當我們的生命的方向確定了以後,我們開始才産生行動。我們看第叁段,乙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那麼這是我們要准備的第叁個資糧,就是實際的一個修學的行動。那麼這當中有兩段,我們看第一段正示無上因果,我們看經文,請合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那麼這段經文我們分兩段來說明。第一段是一個總標,第二段是別釋。先作一個籠總的介紹。那麼佛陀招呼舍利弗說,當我們在前面的學習我們規劃一個願景一個淨土的依正莊嚴的願景,我們也相信們可以去我們也發願我一定要去。那這個時候,這樣一個前進的資糧是什麼呢?佛陀說,你必須要具足多善根、多福德。你這個資糧的意思因爲這個國土不是少善根少福德能夠莊嚴的,先作出總標。那麼我們先介紹一下這個多善根。古德解釋:善根就是信願,福德就是持名。你必須有很堅定的信念,然後很堅定地持名,這叫多善根多福德。那麼這個地方把淨土的因跟果,多善根多福德爲因,得生彼國是果,先把這個無上的淨土因果先作總標,這以下各別解釋。

  我們看無上因,什麼叫作多善根多福德那麼佛陀他告訴舍利弗說:假設這個世間上,或者你今生的果報是個男人,或者你今生的業力變現是一個女人,都沒關系。男人女人不是重點,重點是你那個明了的心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聞說阿彌陀佛。這個聞說,當然聽聞是智慧,聞思修的聞,那麼聞說阿彌陀佛,澫益大師說,這句話的意思簡單說就是對淨土法門的一個信願具足,叫作聞說阿彌陀佛。你聽聞以後,你深信你可以往生,你發願你一定要往生。如果你聽到阿彌陀佛的國土,你沒有任何的感覺,這樣子有聽跟沒聽是一樣的,不能叫作聞說阿彌陀佛。這句話我們是有聽進去了,這個法已經有滲入到你心中去了,才叫作聞說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在淨土宗的第一個重點,信願具足。第二個,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那麼當我們具足了前面兩種資糧以後,我們再做什麼事呢?就是你要好好地憶念這個聖號,或者保持一天,或者兩天,乃至于七天,達到一心而不亂。蓮池大師說:這個一心是止,不亂是觀。一心是把佛號建立起來,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心中沒有佛號,剛開始,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在一念的心中,把這個蓮花種下去。那麼不亂呢,這個佛號一定會受到妄想的幹擾,這個時候你不爲妄想所亂,那這個是一種觀照力,是一種觀。所以這一心不亂就是一個念佛的止跟觀。你先建立佛號,然後這個佛號又能夠産生調伏妄想的力量,這叫一心不亂,這是我們往生最重要的標准。這個一心不亂我們待會兒再說明。這個地方就是把你的歸依境的往生的正因說出來了,聞說阿彌陀佛,信願具足,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個是所謂的信願行叁資糧,這個叫作無上因。

  那麼這樣的因有什麼好處呢?我們看結果:其人臨命終時,淨土宗他的生命的期待就是這一天到來。你說你平常那麼多心血幹什…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