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28

  ..續本文上一頁麼?所以淨土宗是活在臨終的時候。一般人死亡到來的時候是很害怕,淨土宗對臨命終是期待的,因爲他平常種那麼多水果,今天要收獲了。所以說你看淨土宗的結果,你看本經,其人臨命終時,他開始要收獲了。那麼他平常花很多時間,發願、信心、持名,到臨命終的時候,終于這個結果要出現了。什麼叫結果呢?這個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這個是淨土宗的真正的果報。雖然你念佛的時候平常消業障,這個只是開花而已,不是真的結果。很多人念佛的時候,業障消除,很高興,其實這個不是真正的結果。是其人臨命終時,你的叁資糧跟彌陀的大悲願力産生了一種接觸,這個時候,阿彌陀佛乘他的本願,他必須來酬償他過去所發的願,這個時候帶著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海會衆菩薩,現在臨命終人前面。這是一般修學人所沒有的。一般人我們不是修淨土的人,臨終的時候都要單獨地面對生死。但是在臨終的時候是阿彌陀佛跟諸大聖衆陪著我們來面對生死。這個時候,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澫益大師說,這時候,這個念佛的人在彌陀的光明的攝受之下,本願的攝受之下,他心中非常安穩,不顛倒,這個時候隨著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極樂國土,成就叁不退。這一句話是說明了修學淨土宗的結果,它在臨命終的時候才現前。那麼這是一個簡單的消文。

  有關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我們作一個比較深入的探討。我們看《補充講表第十二》,這個地方有關持名有叁條附表,我們先看第一個,看附表第十二,往生的正因。就是我們前面講到信願,它是一個觀照力,那麼這個持名是一個行動。這個地方我們先分成兩段。第一段是無上因,什麼叫無上因,看第一段: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緣。

  先解釋善根福德。這個善根就是菩提,菩提的意思就是智慧。菩提就是覺,那麼這是通往涅槃的正道了。也就是說,所謂的善根就是一種對淨土、對娑婆世界一種正確的觀察,而産生一種正確的信心跟願望,所以它是一種智慧,它是往生的親因。那麼其它的助道,布施、持戒、禅定等等,這個是福德資糧,這是往生的助緣。所以先把善根福德這兩句話的基本定義先說出來,這以下我們作出比較。那麼這個善根是智慧、福德是一種善業。那麼我們看: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

  佛法對生命的觀察,簡單地講就是一切法因緣生,它是由因緣才能夠成就果報。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當中規劃出一個往生的願景,極樂世界這樣的依正莊嚴,它有兩個特色,第一個,極樂世界的國土它是空間無量的,你看我們娑婆世界的空間有量,你再怎麼跑,你跑到美國,跑到歐洲,你怎麼繞都是在地球打轉,空間是受限製的。那麼極樂國土它是能夠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極樂世界的活動範圍特別廣大的,所以說古德說它是一個廣大無邊的依報國土,空間很大,這是第一個,空間無量。第二個,時間無量,它提供你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是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那麼這個時候大家就要想了,這麼一個廣大的時空無盡的壽命,應該用什麼樣的資糧才能夠成就呢?假設我們今天選擇用二乘的善根來成就,當然二乘人主要是觀無常無我,觀察空觀。那麼你因地的時候觀空,雖然空觀也是空間無量、時間無量,你一個人觀一切法空的時候,空間相不可得、時間相不可得。沒錯,跟淨土有一點略似,但是空觀是無相行,它不能出現依報正報的莊嚴,它不能有這樣的作用。所以你觀一切法空,不能莊嚴淨土。因爲空是無相的,你的淨土是有相的,這兩個不互相隨順的。所以我們今天是修二乘的空觀,是不能成就淨土的,只能當助行。第二個,人天有漏的福業,那我修福報,布施、持戒,這是有相行。那麼有相行雖然是跟淨土的依正莊嚴是有相的相隨順,但是人天的福業是有限量的。他這個有相的意業是有限量的,因爲我們修善業的時候是有執著,有所得。你看你布施的時候,你布施給某甲,你就不能想到某乙,你布施給某乙,就不能布施給某丙,我們沒辦法平等地去緣一切所緣境來布施,也不可能緣一切所緣境來持戒,我們凡夫的善業是受了我們情緒的引導,不像聖人在修習善業的時候,其心平等,無有差別,他是緣法界來修善的。所以人天人在修善業的時候,是有限量的,時間有限量,空間也有限量。你今天布施,你明天不可能經常布施。所以有限量的善業自然不能去召感時空無際的國土,雖然它是有相形,但是它是時空有限的。所以二乘的空觀,人天的善法,都沒辦法成就你心中所要的淨土,雖然你很想要往生,但是這兩個因緣是不能成就的。

  那這應該怎麼辦呢?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多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要成就一個這麼樣的國土,你只有一個選擇,信願、執持名號。信願我們前面講過了,觀照力,然後你的心不斷地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因爲阿彌陀佛的聖號,它創造的時候,它就具足兩種靈動的力量,第一個阿彌陀佛的聖號是無量光,第二個無量壽。因爲無量光,所以它召感了一個廣大的依報國土;因爲無量壽,所以它成就了一個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所以諸位要知道,你往生淨土,是仰仗這個佛號的力量。你如果把佛號丟掉了,你從現在開始不睡覺了,整天修善法,都沒辦法去。因爲這個國土的功德太大了,它是時空無盡的,所以我們能夠莊嚴淨土唯一的選擇就是依止無量光無量壽的聖號。所以這個地方,一一聲,在每一句佛號當中呢,你的生命創造了多善根,因爲你信願具足;也創造了多福德,因爲這個佛號你跟它接觸的時候,它每一個佛號會散發出無量光、無量壽的力量,所以才能夠使令我們達到一心不亂求生淨土。這段是說明了一個往生的正因。

  澫益大師說,《阿彌陀經》是小本的《華嚴經》。但是澫益大師他說,它跟《華嚴經》都是在講一個菩薩如何莊嚴淨土,怎麼去規劃來生的未來的正報依報莊嚴,但是澫益大師說,本經跟《華嚴經》的差別在于,《華嚴經》是依止自力來莊嚴它的國土,依止自己的菩提心、六波羅蜜,那麼點點滴滴地去創造未來的願景;那麼本經在創造願景的時候,是依止佛陀的聖號,這個地方有所差別。這個過程是不同的,一個仰仗自力,一個仰仗他力。

  我們講一個往生的公案跟大家作一個參考。在《淨土聖賢錄》,在唐朝,有一個馬子寅居士,姓馬,這個馬居士在唐朝是做一個尉官,上尉的軍官。這個時候在地方有安祿山的叛亂,唐朝安史之亂,所以中央政府就調集了地方的糧草來幫助中央政府來平這個亂。這個時候這個馬居士,他在晉縣作一個上尉軍官,這個時候就奉上級的指示,他帶了很多的軍官,用船帶了五輛的糧草,要運往北京,走海運,在中間過程當中遇到臺風,整個船就翻覆了,糧草也就掉到大海去了,還好這個人都被救起來了。但是這件事情,朝廷認爲延誤軍機,耽誤了我們軍事作戰,糧草沒有運到,所以全部抓起來,按照當時的法律全部要判處死刑。那麼在這個時候,因爲時局的變化,因爲當初在判刑的那個法官,剛好被調到其它地方去,又派了一個新的法官來。這個新法官新任,就把這個案子忘掉了,忘了審判,所以這個馬居士就在軍中關了五年。這個馬居士我剛剛忘了提,他平常是有念阿彌陀佛,被關到監獄裏面,他就整天念阿彌陀佛。在《淨土聖賢錄》上說,念了五年,他心中不斷地生起歸依的心,無量光、無量壽,這個業障就改變了。五年後,這個叛亂也平定了,這個法官就重新審理,發覺這個船的翻覆不是人爲因素,是天災所成,所以被押的軍官全部釋放。釋放以後這個馬居士就覺得人生無常,他就沒回到他家裏,就直接去出家了,到寺廟出家了。到一個小寺廟出家,他出了家以後專心念佛,念了叁年,跟他隔壁寮房的同修說,我今天要往生極樂世界了,你幫我助念一下,他就在寮房的床鋪上打坐,念到最後講了一句話,佛來接引我了,合掌端坐往生。

  那麼這個《淨土聖賢錄》的公案,我在思維,這個馬居士他以前也是念佛的,但是他還是遇到災難。那麼這個意思就是說,你看他到了監獄以後念佛的力量就不一樣了,那個時候念了五年,把他的死罪的業障消除了,乃至于再念了叁年,阿彌陀佛現前了。也就是說,同樣一句佛號,你在過去順境的時候,你的信願不具足,那産生的加持力跟你遇到逆境以後,你真實地歸依,真實地放下,那個力量是不一樣的。你看馬居士到了監獄以後的念佛的力量,那真的是,每一句佛號都把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每一句話全部啓發起來。所以我們講信願執持名號,這個信願是很重要的,因爲名號是無量光、無量壽,但是你要把這兩個力量啓動起來,你的信心、你的願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說,同樣一句佛號出現在不同人的心中,它産生的力量是不一樣的。你的心理的准備不同,這個佛號在你心中運轉的時候,産生的加持力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地方,你這個佛號前面的這個引導者,信願是很重要的。這個地方就道盡了整個我們要趨向歸依境的叁資糧,信願執持名號。其它的都沒辦法,你修二乘的空觀、人天的福報,都去不了,這個叫作無上因。

  我們看無上果: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衆,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這個地方講無上果。所以念佛人他平常信願持名,到臨命終的時候,就感應道交了。那麼衆生的信願持名是能感,阿彌陀佛的大悲願…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