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所以净土宗是活在临终的时候。一般人死亡到来的时候是很害怕,净土宗对临命终是期待的,因为他平常种那么多水果,今天要收获了。所以说你看净土宗的结果,你看本经,其人临命终时,他开始要收获了。那么他平常花很多时间,发愿、信心、持名,到临命终的时候,终于这个结果要出现了。什么叫结果呢?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个是净土宗的真正的果报。虽然你念佛的时候平常消业障,这个只是开花而已,不是真的结果。很多人念佛的时候,业障消除,很高兴,其实这个不是真正的结果。是其人临命终时,你的三资粮跟弥陀的大悲愿力产生了一种接触,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乘他的本愿,他必须来酬偿他过去所发的愿,这个时候带着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海会众菩萨,现在临命终人前面。这是一般修学人所没有的。一般人我们不是修净土的人,临终的时候都要单独地面对生死。但是在临终的时候是阿弥陀佛跟诸大圣众陪着我们来面对生死。这个时候,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澫益大师说,这时候,这个念佛的人在弥陀的光明的摄受之下,本愿的摄受之下,他心中非常安稳,不颠倒,这个时候随着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极乐国土,成就三不退。这一句话是说明了修学净土宗的结果,它在临命终的时候才现前。那么这是一个简单的消文。
有关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我们作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十二》,这个地方有关持名有三条附表,我们先看第一个,看附表第十二,往生的正因。就是我们前面讲到信愿,它是一个观照力,那么这个持名是一个行动。这个地方我们先分成两段。第一段是无上因,什么叫无上因,看第一段: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
先解释善根福德。这个善根就是菩提,菩提的意思就是智慧。菩提就是觉,那么这是通往涅槃的正道了。也就是说,所谓的善根就是一种对净土、对娑婆世界一种正确的观察,而产生一种正确的信心跟愿望,所以它是一种智慧,它是往生的亲因。那么其它的助道,布施、持戒、禅定等等,这个是福德资粮,这是往生的助缘。所以先把善根福德这两句话的基本定义先说出来,这以下我们作出比较。那么这个善根是智慧、福德是一种善业。那么我们看: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
佛法对生命的观察,简单地讲就是一切法因缘生,它是由因缘才能够成就果报。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规划出一个往生的愿景,极乐世界这样的依正庄严,它有两个特色,第一个,极乐世界的国土它是空间无量的,你看我们娑婆世界的空间有量,你再怎么跑,你跑到美国,跑到欧洲,你怎么绕都是在地球打转,空间是受限制的。那么极乐国土它是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极乐世界的活动范围特别广大的,所以说古德说它是一个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空间很大,这是第一个,空间无量。第二个,时间无量,它提供你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是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那么这个时候大家就要想了,这么一个广大的时空无尽的寿命,应该用什么样的资粮才能够成就呢?假设我们今天选择用二乘的善根来成就,当然二乘人主要是观无常无我,观察空观。那么你因地的时候观空,虽然空观也是空间无量、时间无量,你一个人观一切法空的时候,空间相不可得、时间相不可得。没错,跟净土有一点略似,但是空观是无相行,它不能出现依报正报的庄严,它不能有这样的作用。所以你观一切法空,不能庄严净土。因为空是无相的,你的净土是有相的,这两个不互相随顺的。所以我们今天是修二乘的空观,是不能成就净土的,只能当助行。第二个,人天有漏的福业,那我修福报,布施、持戒,这是有相行。那么有相行虽然是跟净土的依正庄严是有相的相随顺,但是人天的福业是有限量的。他这个有相的意业是有限量的,因为我们修善业的时候是有执着,有所得。你看你布施的时候,你布施给某甲,你就不能想到某乙,你布施给某乙,就不能布施给某丙,我们没办法平等地去缘一切所缘境来布施,也不可能缘一切所缘境来持戒,我们凡夫的善业是受了我们情绪的引导,不像圣人在修习善业的时候,其心平等,无有差别,他是缘法界来修善的。所以人天人在修善业的时候,是有限量的,时间有限量,空间也有限量。你今天布施,你明天不可能经常布施。所以有限量的善业自然不能去召感时空无际的国土,虽然它是有相形,但是它是时空有限的。所以二乘的空观,人天的善法,都没办法成就你心中所要的净土,虽然你很想要往生,但是这两个因缘是不能成就的。
那这应该怎么办呢?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多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要成就一个这么样的国土,你只有一个选择,信愿、执持名号。信愿我们前面讲过了,观照力,然后你的心不断地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因为阿弥陀佛的圣号,它创造的时候,它就具足两种灵动的力量,第一个阿弥陀佛的圣号是无量光,第二个无量寿。因为无量光,所以它召感了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因为无量寿,所以它成就了一个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所以诸位要知道,你往生净土,是仰仗这个佛号的力量。你如果把佛号丢掉了,你从现在开始不睡觉了,整天修善法,都没办法去。因为这个国土的功德太大了,它是时空无尽的,所以我们能够庄严净土唯一的选择就是依止无量光无量寿的圣号。所以这个地方,一一声,在每一句佛号当中呢,你的生命创造了多善根,因为你信愿具足;也创造了多福德,因为这个佛号你跟它接触的时候,它每一个佛号会散发出无量光、无量寿的力量,所以才能够使令我们达到一心不乱求生净土。这段是说明了一个往生的正因。
澫益大师说,《阿弥陀经》是小本的《华严经》。但是澫益大师他说,它跟《华严经》都是在讲一个菩萨如何庄严净土,怎么去规划来生的未来的正报依报庄严,但是澫益大师说,本经跟《华严经》的差别在于,《华严经》是依止自力来庄严它的国土,依止自己的菩提心、六波罗蜜,那么点点滴滴地去创造未来的愿景;那么本经在创造愿景的时候,是依止佛陀的圣号,这个地方有所差别。这个过程是不同的,一个仰仗自力,一个仰仗他力。
我们讲一个往生的公案跟大家作一个参考。在《净土圣贤录》,在唐朝,有一个马子寅居士,姓马,这个马居士在唐朝是做一个尉官,上尉的军官。这个时候在地方有安禄山的叛乱,唐朝安史之乱,所以中央政府就调集了地方的粮草来帮助中央政府来平这个乱。这个时候这个马居士,他在晋县作一个上尉军官,这个时候就奉上级的指示,他带了很多的军官,用船带了五辆的粮草,要运往北京,走海运,在中间过程当中遇到台风,整个船就翻覆了,粮草也就掉到大海去了,还好这个人都被救起来了。但是这件事情,朝廷认为延误军机,耽误了我们军事作战,粮草没有运到,所以全部抓起来,按照当时的法律全部要判处死刑。那么在这个时候,因为时局的变化,因为当初在判刑的那个法官,刚好被调到其它地方去,又派了一个新的法官来。这个新法官新任,就把这个案子忘掉了,忘了审判,所以这个马居士就在军中关了五年。这个马居士我刚刚忘了提,他平常是有念阿弥陀佛,被关到监狱里面,他就整天念阿弥陀佛。在《净土圣贤录》上说,念了五年,他心中不断地生起归依的心,无量光、无量寿,这个业障就改变了。五年后,这个叛乱也平定了,这个法官就重新审理,发觉这个船的翻覆不是人为因素,是天灾所成,所以被押的军官全部释放。释放以后这个马居士就觉得人生无常,他就没回到他家里,就直接去出家了,到寺庙出家了。到一个小寺庙出家,他出了家以后专心念佛,念了三年,跟他隔壁寮房的同修说,我今天要往生极乐世界了,你帮我助念一下,他就在寮房的床铺上打坐,念到最后讲了一句话,佛来接引我了,合掌端坐往生。
那么这个《净土圣贤录》的公案,我在思维,这个马居士他以前也是念佛的,但是他还是遇到灾难。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你看他到了监狱以后念佛的力量就不一样了,那个时候念了五年,把他的死罪的业障消除了,乃至于再念了三年,阿弥陀佛现前了。也就是说,同样一句佛号,你在过去顺境的时候,你的信愿不具足,那产生的加持力跟你遇到逆境以后,你真实地归依,真实地放下,那个力量是不一样的。你看马居士到了监狱以后的念佛的力量,那真的是,每一句佛号都把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每一句话全部启发起来。所以我们讲信愿执持名号,这个信愿是很重要的,因为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但是你要把这两个力量启动起来,你的信心、你的愿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说,同样一句佛号出现在不同人的心中,它产生的力量是不一样的。你的心理的准备不同,这个佛号在你心中运转的时候,产生的加持力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地方,你这个佛号前面的这个引导者,信愿是很重要的。这个地方就道尽了整个我们要趋向归依境的三资粮,信愿执持名号。其它的都没办法,你修二乘的空观、人天的福报,都去不了,这个叫作无上因。
我们看无上果: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这个地方讲无上果。所以念佛人他平常信愿持名,到临命终的时候,就感应道交了。那么众生的信愿持名是能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