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淨界法師主講

  第一講

  監學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次學人很歡喜,有這個殊勝的因緣,來跟諸位共同的學習《印光大師文鈔》。在我們正式講到課程之前,我們先說明一下,我們學習這個課程的目的。在《法華經》當中,佛陀告訴我們,所謂的開權顯實,會叁歸一。整部《法華經》,它就是強調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所謂的: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而出現于世。佛陀所說的教法當中,開出來有五乘的教法:有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每一個教法都有它相應的因,跟相應的果。到了法華會上,就把這個五乘的功德,作一個攏總的會歸。佛陀說︰弟子們,佛陀出世說法,我究竟的目的,並不是要你們生天的,也不是要你們成就阿羅漢、辟支佛的。佛陀之所以出世,是爲了一個重要的目的,「一大事因緣」。什麼因緣呢?佛陀是要用一切的方法,來啓發我們的佛性,使令我們內心佛的功德,能夠開展出來,所以佛陀才出世。

  所以在法華會上,所謂的《常不輕菩薩品》,常不輕菩薩,他是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前生。他弘揚《法華經》是怎麼弘揚呢?他就是用禮拜的方式爲衆生授記。他看到四衆的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他就跪下去跟他們頂禮說︰「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普遍的爲一切衆生授成佛的記。在古德的批注當中,解釋這個常不輕菩薩,他就是在弘揚《法華經》,他就是在弘揚《法華經》的大義,「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基于這個理由,就是整個大乘修行的目的。雖然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法門,但是每一個人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道。

  在整個成佛的過程,道綽大師在《安樂集》把它分成二個法門:第一個就是聖道門;第二個是淨土門。聖道門就是以自力斷惑超生死。就是說,我們要用自己的這一念的自力,發起菩提心。持戒爲本,止觀雙運。先把戒波羅蜜持清淨,使令我們的身業、口業,能夠如法如律;在這個持戒清淨的基礎之下來修止修觀。由這個禅定的幫助來修我空觀、法空觀,把我們無始的無明,有次第的給消滅,這個就是以自力斷惑超生死。這種情況,蕅益大師他說︰事難而功漸。就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我們從無明妄想的當中,要建立戒波羅蜜的功德,禅定波羅蜜的功德,般若波羅蜜的功德,這個事相是很困難的,而且他所成就的功德是有次第地的,有漸次的。從外凡而內凡,由內凡而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乃至于到成佛。它有一個明確的次第。這個是我們選擇聖道門的辦法,事難而功漸。這當然包括了所有的大小乘,唯識、天臺、華嚴,所有的法門都是聖道門所收攝。

  另外一個特別的法門就是淨土門。這個淨土門,是以佛力接引生西方,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法門。就是說,佛陀是以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祂在因地的時候,許下了一個願力,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佛陀在面對十法界衆生,發下這個願以後,祂經過長時間的積功累德,這個願總算成就了,這個願就存在這個法界,永遠不消失掉,祂的功德力,晝夜六時加被了一切衆生。

  但是我們怎麼跟這個願力接觸呢?我們的「信願持名」,衆生的信願持名是能感,佛陀的大悲願力是應。換句話說,我們要看《阿彌陀經》很清楚的想到一個觀念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們一個淨土人的目的,就是要在臨終的時候「心不顛倒」。換句話說,是一個正念分明的

  情況,把我們的信心、把我們的願力、把我們的佛號,叁種功德很清楚的表現出來。這個時候,你的信願持名跟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就是這樣接觸了。我們這一念的信願持名跟阿彌陀佛十八願一接觸的時候,佛陀的化身就顯現了,顯現了以後,佛陀就放光照我們,接引到極樂世界去。這個是一個很特別的法門,乃至于五逆十惡,都是佛陀所收攝的根機。到了極樂世界,那當然是「無有衆苦,但受諸樂」,就在那一個生命而能夠成佛。

  所以淨土法門可以說是一個帶業往生,橫超叁界,乃至于一生。你就在你這一生的努力,你只要你努力一生,就能夠徹底的把無始的生死解決,你只要你這一生就夠了,所以這個法門的確是很難相信。這個法門的特色,就是你怎麼能夠達到臨終的心不顛倒,這是關鍵。我們這次《印光大師文鈔》的主題,就是針對這個而設計,我們如何透過平常的熏習,能夠從平常的正念,而達到臨終的正念,這個是我們課程的一個主題。當然,我們臨終的正念,絕對不會自然出現,也不是那一個菩薩會送給我們,是我們平常的栽培。但是怎麼栽培呢?我們這學期的《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我們希望透過印光大師的開示,能夠指引我們一條道路出來,指引一條淨土法門的道次第。我們真正能夠:第一步怎麼走,第二步怎麼走,真正能夠達到萬修萬人去。每一個人透過這個修持,都能夠真正一生成佛,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這是我們研究《印光大師文鈔》課程的一個目的。

  我們現在就正式看著講義第一面。我們先解釋標題。《印光大師文鈔選讀》。「印光大師」他是能說法的人。「文鈔」是所說的法。這是一個能所,能說所說來安立這個題目。能說的人是印光大師,所說的是《文鈔》。這個《文鈔》我簡單解釋一下,這個「鈔」,就是一個文字的記錄。如果這個法是透過語言的表

  達,表達以後,把這個文字記錄下來流傳後世,就叫做「鈔」。就是經過了文字的記錄以後的法,就叫做「鈔」,就是這樣子文字記錄就叫做「鈔」。「選讀」,我們根據《印光大師文鈔》當中,有關淨土修學的內容,我們選擇重要的來跟大家共同研究叫「選讀」。好,就簡單的解釋這個標題。我們看大科說明,我們這次的課程有叁大科。

  ◎大科說明:

  乙一、作者略史

  甲一、前言

  乙二、教起因緣

  乙一、真爲生死,發菩提心。

  乙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甲二、正文 乙叁、深信因果,斷惡修善。

  乙四、禅淨雙修,理事無礙。

  乙五、臨終開導,助成往生。

  甲叁、結勸— 結示勸修 今 初

  乙一、作者略史。我們首先介紹作者,就是印光大師他簡略的曆史,我們介紹印光大師是怎麼樣來自修,怎麼樣弘法,爲我們末世的淨土行人,安立一個怎麼樣的榜樣,這是第一科。乙二、教起因緣。我們介紹淨土教法生起的因緣,任何一個教法特別注重它的清淨傳承,所以我們必須要探討,這個淨土法門是怎麼有的?從經典上來印證它真是佛說的,來啓發我們一個修行的信心,這是教起因緣。這二科,第一個是介紹人,第二個介紹法,這個是「前言」。

  甲二的正文,就是我們這次研究的主題,有五科。乙一、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乙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乙叁、深信因果,斷惡修善。乙四、禅淨雙修,理事無礙。乙五、臨終開導,助成往生。我簡單的解釋一下,這個每一科的大意。第一科是告訴我們「真爲生死,發菩提心」。我們修淨土,要達到臨終的正念,第一個條件,就是我們要有一種所謂的真正的發心。真正發心就是說:我們念佛的目的,並不是要求現生、乃至于後世的人天福報。不是說我念佛要幹什麼呢?我下輩子要做國王、做轉輪聖王,不是這個意思。爲什麼呢?「真爲生死」,我們真正是覺悟到生死的痛苦、覺悟到自身的苦、覺悟到衆生的苦,依止這個苦的這種覺悟,生起一個追求無上菩提的心,這個叁界的有漏果報太苦惱了,我應該要追求無上菩提,這是第一個真正發心。這個就是在《瑜伽師地論》上說,這是一個根本法門,一個願力,這是一個成就佛道的根本,乙二、乙叁、乙四就是一個方便法門。《瑜伽師地論》是這樣定義,願力是根本,修行的方法是方便。

  乙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單單有願力是不夠的,還要怎麼做呢?要以一個深重的信心跟願力,來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由信心而念佛,由念佛而增長信心。這一科是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栽培信心跟願力。由信心引生願力,由願力而引生另一層的信心。這是這一科的主題,也是淨土的一個修行的正行,主要的法門,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乙叁、深信因果,斷惡修善。這是一個助行。我們單單祇是有一個佛號,這當然有一個信心願力的支持,也是很重要。但是還有一些次要的因素,就是說我們生命的第八識當中,你要達到臨終的正念,有一個條件,你的惡業的勢力不能太強大,這惡業會破壞佛號的!你臨終的時候,惡業的力量太大,使令你身心的苦惱太厲害,你很難保持正念。反過來,善業力強的人,他有堪

  能性。我們看到有些人,他修一貫道,他臨終的時候也能夠保持安詳,身心柔軟而生天!他那個持善的業力也能達到這一點。所以這個善業是有一種堪能性,使令我們身心安樂。所以我們不但是信願持名,你還要注意,要能夠盡量的去息滅你身口意的惡業,來增長你的善業,來幫助這個佛號,就像一個國王旁邊有些將軍。來護持這個佛號!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增上緣。

  乙四、禅淨雙修,理事無礙。前面是從事相上的斷惡修善,這個是從理性上的一種修持。「禅淨雙修」這個「禅」,不是指禅定,而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心經》所謂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能夠觀照我們的五蘊皆空的那個空性的智慧。這個「淨」當然就是信願持名,由真空的理性而信願持名。由信願持名,而又能夠跟真空理性相應。這樣子是理事無礙,真空的理性跟信願持名的思想,彼此不互相障礙。

  我解釋一下這一科的大意。前面的斷惡修善,是針對業力來說的,這一科是針對煩惱。我們今生造很多善業,也不錯,身心安樂…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