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49

  ..續本文上一頁種繁瑣雜亂的境界現前,你心中能夠「觸念皆通」,心中還是保持非常平靜,這個就是你心中有功德的相狀,罪業消除了。

  「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看到過去的怨家,過去本來是要生氣的。可是現在不但不生氣,還能夠對他生慈悲心,這個也是功德相狀,就是你的內心有大功德,才能夠達到這個境界。

  「或夢吐黑物」。這作夢的時候,夢到你吐出很多的髒東西。密宗說,你在夢中夢到洗澡,這也是好事情,用這個幹淨的水,把身體洗幹淨,這也是罪過消滅的一種相狀。

  「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蕅益大師的傳記說,他在出家之前,曾經夢到顔淵,跟顔淵討論儒家的思想,這個都是好現象。世間的聖人、賢人能夠夢到。這個意思就是說,佛法講感應道交,就是有一個法界衆生會跟你通消息,你內心的境界,一定要跟他相應。所以你經常夢到一些鬼神,你自己也應該檢討,你的內心跟他的狀態很接近,也是感應道交,所以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從夢裏面,判斷內心的狀態。

  「或夢飛步太虛」。這個就是你的四大,這個粗重性消除了,感到有一種輕安。在佛法上說,我們這個果報愈增上,這個四大是愈輕安的。愈低的法界,那個果報,那個四大是愈沈重。所以你要是作夢夢到你從上面掉下去,從山上掉下去,這就不是好事情,沈重。你要夢到你的身體是「飛步太虛」,這是一種功德的相狀。

  「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這個就是碰到叁寶,夢到這種叁寶,比前面夢到往聖先賢更高深。一個人能夠夢到佛、法、僧叁寶,這個人起碼是出離心生起來,要不然就是菩提心,否則你很難夢到叁寶的。

  這以上的「種種勝事」,都表示你的罪過消滅的相狀,這個是可以判斷,山雨欲來風滿樓,大功德要出現之前,它就有一個消息出現,你可以知道的,這個是講到罪滅相狀。

  好!我們再回歸到印祖的原文,第四十二面,最後印祖引用《金剛經》做一個印證。

  「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這一段是用《金剛經》來總結前面的一段文。印祖就是爲了使令我們生起信心就引證。他說《金剛經》說:「若有人」,有一個人,這個人是受持了《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金剛般若,這智慧像金剛一樣,破除一切的顛倒。這種智慧是一種大功德的境界,一切的波羅蜜,以智慧波羅蜜爲第一。這種尊貴的波羅蜜生起,應該受到人家的尊重,但是他不是,「爲人輕賤」。這個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凡夫眼光:哎呀!他這個人受了《金剛經》,結果沒有得到可樂果報,結果人家反而嘲笑他、譏諷他。這表示呢,「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他修了這個波羅蜜的善法,結果被人家輕賤,就是他先前有罪業,應該到叁惡道去的,但是「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因爲他這種金剛般若,這種善法到他的心中,把他的惡業給逼出來,使令這個惡業就提前消滅。消滅以後,他所受持的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的這種殊勝的善根,就能夠引導他未來「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但是罪業消滅,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所以講「轉變由心」之義,也就是這個意思。

  這一段是說明業由心生,但是業也是由心而轉,業由心轉。佛法的理論是說,這一切的罪業,是我們這一念心生起的。但是你也不能夠把這一念心消滅。爲什麼呢?這一切的功德,也是你這一念生起,這整個關鍵,就在迷、或者是悟。佛法講不二法門,離開你這一念妄想,沒有真如佛性,離開你的無明妄想,沒有真如佛性。你應該用清淨的正法,來熏習你的妄想,它就能夠慢慢的轉成真如。你要像外道修無想定,把這個妄想給息滅,你也不能生起功德,就一灘死水。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修行要知道消息,這講轉變由心。

  好,我們再看丙叁的結勸,我們先把它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丙叁、結勸

  念佛雖能滅宿業,然須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轉衆生損人利己之心,行菩薩之普利衆生之行。若宿業,若現業,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爲之消滅淨盡也。 — 複康寄遙書 —

  好,我們加以說明,這一段是一個結勸。「念佛」,就是我們這一念心來專一的、相續的來憶持這一句的萬德洪名,當然念念之中,能夠消除我們過去的罪業。但是,這個意思就是說,雖然你所持的這個佛號是萬德洪名,但是你能持的這一念心要注意,它也是關鍵!你能持的這一念心,有顛倒的情況,也不可能跟佛號相應。怎麼才能夠跟這個佛號相應呢?這下面講出一個標准。

  「然須生大慚愧,生大怖畏」,就是你要能夠對這種罪業生大慚愧,對未來的果報生大怖畏。這種對于黑業的慚愧,對于不可樂果報的怖畏,來「轉衆生損人利己之心,行菩薩之普利衆生之行」。這等于是發菩提心,把保護自我的這種無明、自私自利的心,變成普利衆生的大菩提心。

  這個菩提心生起有什麼好處呢?則你在念佛當中「若宿業,若現業,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爲之消滅淨盡也。」所以我們能夠「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你在菩提心當中,把佛號現出來,那是念念光明的境界,或者是宿業,或者現業,都能夠消滅淨盡。所以,雖然我們前面強調這一句佛號是萬德洪名,但是你能念的這一念心要注意,也是要注意,你要跟菩提心相應。這說明消滅業障的一個關鍵,就是你是不是能夠發起菩提心。

  這業力,假設得果報以後,就是不容易轉,但是它還沒有得果報,它蘊藏在第八識的深處的時候,是可以轉的。透過你的忏悔業障、積集資糧,這個業力會有所變化。

  我講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是出在智者大師的傳記裏面。它說:智者大師是在隋朝的時候出生。智者大師的父親是一個做官的,因爲當時動亂,這個隋朝的皇帝,可能過去的福報比較不是很深厚。就是一般的皇帝,都做沒多久就被推翻,就是戰亂很多。他父親也是在戰亂當中,父、母親都死亡。死亡了以後,智者大師跟他哥哥叫陳針,兩個人是十歲左右,就被他父親的一個好朋友給收留了。他父親的好朋友,把他們養到長大以後,這個智者大師就出家,他哥哥就去從軍,作軍人。

  智者大師的出家,是在果願寺,是一個小道場,他拜的師父叫法續法師。智者大師出家的時候,他的師父就叫他去種田,他就去種田。晚上他就在圖書館看書,他這個人記憶力非常好,一下子就把很多的經論都背下來,但是他師父的道場,是一個小道場,他師父也沒有發現這個人有什麼不同。他的師父有一個同參,叫做慧曠律師,這個人影響智者大師太大,這個慧曠律師他有一次到果願寺去,就發現這個小沙彌與衆不同,他跟他談了以後,發現智者大師這個人記憶力好,智慧也超人,就跟他師父說,這個人是法門龍象,不是你能夠栽培的,你要把他給布施出來。有些人他就把自己的徒弟給占住,他師父不是!就是布施出去。

  慧曠律師就帶著智者大師先到他的道場去,他先爲他講戒律,還有講一些方等經論,那個時候,他就對大乘佛法有一點基礎。後來慧曠律師覺得他已經不能再教他以後,所以這個善知識也是不可思議,他不能教他,他也不占有他,送他到大蘇山,去親近慧思禅師。慧思禅師一看到他以後,他說:我們過去同在釋迦牟尼佛聽聞《法華經》,現在又見面。所以智者大師也是不可

  思議,釋迦牟尼佛時代的時候就出現了。慧思禅師就爲他講《四安樂行品》,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誓願安樂行,身、口、意、誓願,就叫他修「法華叁昧」。他在叁七日當中,就證得「旋陀羅尼」,法華叁昧的前方便,就是圓五品,五品觀行位,這個隨喜、讀誦、爲人演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這五品旋陀羅尼。

  這個時候,他就到瓦官寺去,慧思禅師就請智者大師講《法華玄義》,就是九旬談妙,解釋經題,講《妙華蓮華經》,講這個「妙」字,講九十天,所以這個人,開智慧的人,那個思路是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不是講智者大師,講他哥哥。他哥哥去當兵。當了兵的時候,因爲戰亂也立了很多功勞,他就做到參軍,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官,參軍。那個時候,他哥哥也差不多是中年了。這個軍人的世界,多少帶一點殺業,內心當中,多多少少都累積一點罪業,殺業。他哥哥在中年的時候,突然間覺得身體不舒服。身體不舒服,去看醫生,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他是總覺得自己身體的體力,傳記上說,就像泉水一天一天的幹枯一樣。那個體力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他去檢查,檢查不出來。他有一天就到菜市場,就類似我們講到夜市去,看到一個算命先生叫李鐵嘴4。這個李鐵嘴一看到他的時候說:「先生,你的相貌裏面,死相現前,你的生命活不到一個月。」他哥哥陳針說:「那這個事情是不是能夠改呢?」這個算命先生再仔細一看說:「對不起!你這個死相特別的堅固明顯,沒辦法改變,你絕對活不了一個月。」他哥哥聽了以後半信半疑,但是他回去以後,的確覺得生命之泉不斷幹

  ◆ 【《智者大師別傳注》卷2:「梁晉安王中兵參軍陳針。即 智者之長兄也。年在知命。張果相之。死在晦朔。師令行方等忏。針見天堂牌門。此是陳針之堂。過十五年當生此地。遂延十五年壽。果後見針。驚問。君服何藥。答但修忏耳。果雲。若非道力安能超死耶。」

  枯,後來他就相信,就把這個參軍的職位給辭掉。辭掉以後呢,他就想到他弟弟,這弟弟在瓦官寺,那個時候智者大師出名了,就去找他弟弟。找弟弟說:「算命說我這個死相現前,這件事情定業不能轉變,我想見你一面。」智者大師就爲他說這個忏法,他講方等忏法,並沒有明顯說是什麼忏法。他意思就是說,這件事情都是因緣生的,都可以改變,爲他說方等忏法。然後爲他說《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就是小止觀…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