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第八跟第九是属于智慧,这个善是属于智慧之善;第十就是慈悲,慈悲之善,分成三类来说明。
(二)积善
一、 与人为善
二、 爱敬存心
三、 成人之美
四、 劝人为善
五、 救人危急
六、 兴建大利
七、 舍财作福
八、 护持正法
九、 敬重尊长
十、 爱惜物命
先看第一个「与人为善」。积善的第一个次第,这个「与」就是赞同。就是你做善业,你能够拜佛,你能够朝山,或者诵经,我是做不到,我做不到,但是我随喜赞叹,赞同。你做这个善业,我内心赞同你、随喜你,第一个。
第二个「爱敬存心」。这个地方《了凡四训》说这个是很重要的,他说一个君子跟小人,从行迹上来判断是很难判断。应该怎么判断呢?就是要从「存心」。小人他为了自己的名利,他也能够做一些善法。这个善人,有时候为了爱一个人,也可能会喝斥,他甚至于打他。所以你从行迹上,是很难判断它是一个善业、是恶业,所以你应该要从「爱敬存心」来判断是善、是恶。就是说,你做这个业的时候,对下有慈爱之心,对上有恭敬之心,这个就是善业,「爱敬存心」。所以儒家有时候,的确是我们容易做到。譬如说,你发菩提心,有时候这个胸量比较小的人,是很难承担要成佛。但是,你做这件事情保持一个爱,保持一个敬,你做得到,所以这的确也是我们容易踏出第一步,我做这件事情,我有慈爱、有恭敬,这件事做得到。
第三「成人之美」。「成人之美」就是说,别人做事情,我不但随喜,我能够帮助别人,尽己之分、成人之美,我多少能够帮助你一点,我就帮助你一点。这个地方《了凡四训》提出一个观念说,假设你今天所站的位置,有一个善法要出现,而你是个关键人物,你如果不做,这个善法就不能成就,如果你做这个善法就成就,而你没有做,这件事情你就有过失。虽然说其它的善业你不做,没有过失,只是没有功德,但是这个善法,你是关键,你能够做到的,但是你故意不做,这样子你是有过失,为什么?你违背了「成人之美」。所以这个要注意,虽然我们造善业是随缘尽分,但是假设这个善业,是很分明的一定要你的时候,而你不做,这个就是有过失,所以这个地方也是要注意的。
第四「劝人为善」。就是用口业赞叹这个善法的功德,劝人家为善。
第五「救人危急」。前面是口业,这个是用行动。就是佛法讲无畏施。这个人有怖畏,我们能够用言词,或者是用行动来消除他心中的怖畏,「救人危急」。这个地方「救人危急」要注意一个点:在美国越战期间,有一个妇人。这个妇人她的儿子参加越战,死亡。死亡这个消息传到家里面她很伤心,白发人送黑发人,很伤心。当地的牧师就去看她,这个当地的牧师去看这个妇人的时候呢,他一句话也没讲,他也没有表示任何的行动,他只是陪着这个妇人在旁边哭,陪她哭。他离开以后,这个妇人非常的感动,觉得她受到很大的加持。这意思就是说,我们「救人危急」要紧的就是你有感同身受的心,就很重要。他去,他也没讲任何话,也没有任何表达,就是陪着她哭,但是她就感觉到有一种温暖,就感同身受。所以我们「救人危急」,你看他有危急,你以一种轻慢心给他钱,这不见得有效的,你倒不如能够真正感同身受,这个是最重要的。
第六「兴建大利」。这个地方在《了凡四训》说,就是你这个善法是能够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的。或者你是一个国家的官,做官的人,你的这种决策,能够决定老百姓的祸福,就是你造的业,都是大的业力,大的善业、大的恶业。要以佛法说,你干执事就是这样,干执事呢,就是大功德跟大罪过,因为你面对的是整个三宝的境界,面对的是十方的僧众,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要注意。做官的、做执事的,这造得都是大的业力。
第七「舍财作福」。这个就是布施,用财物来布施一切众生,修持福报。
以上的七个都是属于福德之善,这以下讲智慧,福德还是不够应该要智慧。
第八「护持正法」。我们应该思惟宇宙人生,众生的苦恼,主要是来自于他心中的无明。他为什么造恶业呢?因为他没有智慧,所以这个佛法的真理就特别重要,我们应该要「护持正法」。不过这个「护持正法」,在律上它是分两类:第一个是属于外护;第二个是内护。假设你是一个居士,你的「护持正法」就是外护,你盖一间道场,就是一些布置道场环境的,把这个环境布置好,来听闻佛法,这个都是外护。出家人就是内护,你能够有闻、思、修三种智慧来弘扬佛法,就是内护。不管是外护、内护,都是「护持正法」,使令正法能够久住,广泛的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就是「护持正法」。
第九「敬重尊长」。前面的是对法的尊重,这个是对人,对这个父母师长。《了凡四训》说这个就是最关乎阴德的事情,要能够尊重,这个都属于智慧的资粮。
第十「爱惜物命」。是属于慈悲。「爱惜物命」在《了凡四训》提出了有四种动物是不能吃的:第一个、闻杀不食。就是在
杀的时候,你听到牠这种哀嚎的声音,这个东西你不应该吃,闻杀不食。第二个、见杀不食。你亲眼看到牠被杀,这个东西你不应该吃。第三个、专为我杀不食,这个动物牠是专为我杀的,你也不应该吃。第四个自养者不食,这个动物是你从小到大你把牠养大的,你也不应该吃牠,伤害慈悲心。《了凡四训》这讲到四种不食,前面的三个是通佛法的三净肉,是相通的,第四个是儒家专有的。不过它讲得有道理,你从小把牠养大,你把牠杀死,这件事情的确是会伤慈悲心的,这个就是慈悲之善。《了凡四训》告诉我们,修善法有这十个项目。
第三个「谦德」。这个「谦德」是说,你能够从前面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你的生命就转变了,你这个人是有资粮的人。有资粮的人,你就要小心,要谦虚一点,使令你这个功德不断的增长广大,一个人没有谦卑的人,很可能会折损你前面辛苦所积集的资粮。我们看它的内涵。
(三)谦德
「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见识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冶也」!
好,我们分三段,第一段是总标。「趋吉避凶,断然由我」。我们的生命会出现一些可乐的吉祥果报,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凶恶的不可乐果报。这件事情是谁决定呢?「断然由我」,就完全是我们的心作主。你是起善心、起恶心,这是一个主宰者,应该怎么存心呢?
「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我们这个存心,乃至于我们的行为,制行这个「制」就是勉强。这的确,我们在
净罪集资,是违背我们过去的思想,违背我们过去的行为。要照我们过去的等流习性,我们的心是应该要起烦恼,要造恶业,这件事情会很自然。但是不是!要勉强自己要起善念、修善法。所以这个「制」就是勉强自己,刚开始要勉强自己,思惟善业的功德,思惟恶业的过失。「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就是我们不要去违背这个因果的法则。
「虚心屈己」。经常保持一个谦卑的心,就是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我这个还不够,我的恶业还断的不够,我的善法还积的不够,保持一个谦卑的心。屈己,就是事事要迁就他人,待人处事这个「我」不要太大,使令这个「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才有「受福之基」。就是保持一个谦卑、屈己之心。为什么要这样子呢?这以下讲出一个道理。因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一个骄慢的人,他绝对不是一个远大的法器,就是你这个器太小。太小,你「纵发亦无受用」,就算你一时能够发达,但是你也不可能成就长久的功德。你稍微忏除一点的罪障,稍微积集一点资粮,这个「我」就生起来骄慢,看这些人谁都不如我,这样子你不可能成就大功德。
所以第三个结劝。「稍有见识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冶也!」一个有胸襟的人,有广大心量,要成就无上菩提的人,你不应该狭小的,排斥这种广大的福德,就是要有谦卑的心。这个也是一个很好的下手处,就是我们要无我,无我所,也的确是有点困难,「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一开始达不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起码你在修善法的时候,把这个「我」压低一点、谦卑一点,以大众的利益为着想,这样子是踏出第一步。修无我观之前,把这个「我」降低一点,这倒是一个下手处,谦卑一点,「谦受益,满招损」,这样子我们是受益的。
好,我们再看第三个「结示罪灭之相」。前面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我们怎么知道罪业有改变呢?这以下也讲出了这个改变的八种相状。
参、结示罪灭之相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灭之象也。」 — 糅和《了凡四讯》—
这以下就讲出八种相状。先看第一个「或觉心神恬旷」。这个「恬」就是舒适,内心感到很舒适。这个「旷」就是很开阔,本来我以前的胸量感到很狭隘,现在开阔了,本来这件事情我是不能包容他的,现在我可以包容,就是这个人的内心舒适、开阔。这个人有功德的相状表现出来,虽然没有得果报,但是可以从内心的状态判断出来,这个人是有大功德的。
「或觉智慧顿开」。这以前我听法师说法、看经典,看不懂,但是现在是看出一个消息,知道了消息,这个也是好现象。
「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就是这个「冗踏」就是繁琐杂乱。我过去是非常不耐烦的,一点点杂乱的事情,我就不能够容忍。但是现在不是,现在能够比较安详了,碰到这…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