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48

  ..續本文上一頁;第八跟第九是屬于智慧,這個善是屬于智慧之善;第十就是慈悲,慈悲之善,分成叁類來說明。

  (二)積善

  一、 與人爲善

  二、 愛敬存心

  叁、 成人之美

  四、 勸人爲善

  五、 救人危急

  六、 興建大利

  七、 舍財作福

  八、 護持正法

  九、 敬重尊長

  十、 愛惜物命

  先看第一個「與人爲善」。積善的第一個次第,這個「與」就是贊同。就是你做善業,你能夠拜佛,你能夠朝山,或者誦經,我是做不到,我做不到,但是我隨喜贊歎,贊同。你做這個善業,我內心贊同你、隨喜你,第一個。

  第二個「愛敬存心」。這個地方《了凡四訓》說這個是很重要的,他說一個君子跟小人,從行迹上來判斷是很難判斷。應該怎麼判斷呢?就是要從「存心」。小人他爲了自己的名利,他也能夠做一些善法。這個善人,有時候爲了愛一個人,也可能會喝斥,他甚至于打他。所以你從行迹上,是很難判斷它是一個善業、是惡業,所以你應該要從「愛敬存心」來判斷是善、是惡。就是說,你做這個業的時候,對下有慈愛之心,對上有恭敬之心,這個就是善業,「愛敬存心」。所以儒家有時候,的確是我們容易做到。譬如說,你發菩提心,有時候這個胸量比較小的人,是很難承擔要成佛。但是,你做這件事情保持一個愛,保持一個敬,你做得到,所以這的確也是我們容易踏出第一步,我做這件事情,我有慈愛、有恭敬,這件事做得到。

  第叁「成人之美」。「成人之美」就是說,別人做事情,我不但隨喜,我能夠幫助別人,盡己之分、成人之美,我多少能夠幫助你一點,我就幫助你一點。這個地方《了凡四訓》提出一個觀念說,假設你今天所站的位置,有一個善法要出現,而你是個關鍵人物,你如果不做,這個善法就不能成就,如果你做這個善法就成就,而你沒有做,這件事情你就有過失。雖然說其它的善業你不做,沒有過失,只是沒有功德,但是這個善法,你是關鍵,你能夠做到的,但是你故意不做,這樣子你是有過失,爲什麼?你違背了「成人之美」。所以這個要注意,雖然我們造善業是隨緣盡分,但是假設這個善業,是很分明的一定要你的時候,而你不做,這個就是有過失,所以這個地方也是要注意的。

  第四「勸人爲善」。就是用口業贊歎這個善法的功德,勸人家爲善。

  第五「救人危急」。前面是口業,這個是用行動。就是佛法講無畏施。這個人有怖畏,我們能夠用言詞,或者是用行動來消除他心中的怖畏,「救人危急」。這個地方「救人危急」要注意一個點:在美國越戰期間,有一個婦人。這個婦人她的兒子參加越戰,死亡。死亡這個消息傳到家裏面她很傷心,白發人送黑發人,很傷心。當地的牧師就去看她,這個當地的牧師去看這個婦人的時候呢,他一句話也沒講,他也沒有表示任何的行動,他只是陪著這個婦人在旁邊哭,陪她哭。他離開以後,這個婦人非常的感動,覺得她受到很大的加持。這意思就是說,我們「救人危急」要緊的就是你有感同身受的心,就很重要。他去,他也沒講任何話,也沒有任何表達,就是陪著她哭,但是她就感覺到有一種溫暖,就感同身受。所以我們「救人危急」,你看他有危急,你以一種輕慢心給他錢,這不見得有效的,你倒不如能夠真正感同身受,這個是最重要的。

  第六「興建大利」。這個地方在《了凡四訓》說,就是你這個善法是能夠普遍利益一切衆生的。或者你是一個國家的官,做官的人,你的這種決策,能夠決定老百姓的禍福,就是你造的業,都是大的業力,大的善業、大的惡業。要以佛法說,你幹執事就是這樣,幹執事呢,就是大功德跟大罪過,因爲你面對的是整個叁寶的境界,面對的是十方的僧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要注意。做官的、做執事的,這造得都是大的業力。

  第七「舍財作福」。這個就是布施,用財物來布施一切衆生,修持福報。

  以上的七個都是屬于福德之善,這以下講智慧,福德還是不夠應該要智慧。

  第八「護持正法」。我們應該思惟宇宙人生,衆生的苦惱,主要是來自于他心中的無明。他爲什麼造惡業呢?因爲他沒有智慧,所以這個佛法的真理就特別重要,我們應該要「護持正法」。不過這個「護持正法」,在律上它是分兩類:第一個是屬于外護;第二個是內護。假設你是一個居士,你的「護持正法」就是外護,你蓋一間道場,就是一些布置道場環境的,把這個環境布置好,來聽聞佛法,這個都是外護。出家人就是內護,你能夠有聞、思、修叁種智慧來弘揚佛法,就是內護。不管是外護、內護,都是「護持正法」,使令正法能夠久住,廣泛的利益一切衆生,這個就是「護持正法」。

  第九「敬重尊長」。前面的是對法的尊重,這個是對人,對這個父母師長。《了凡四訓》說這個就是最關乎陰德的事情,要能夠尊重,這個都屬于智慧的資糧。

  第十「愛惜物命」。是屬于慈悲。「愛惜物命」在《了凡四訓》提出了有四種動物是不能吃的:第一個、聞殺不食。就是在

  殺的時候,你聽到牠這種哀嚎的聲音,這個東西你不應該吃,聞殺不食。第二個、見殺不食。你親眼看到牠被殺,這個東西你不應該吃。第叁個、專爲我殺不食,這個動物牠是專爲我殺的,你也不應該吃。第四個自養者不食,這個動物是你從小到大你把牠養大的,你也不應該吃牠,傷害慈悲心。《了凡四訓》這講到四種不食,前面的叁個是通佛法的叁淨肉,是相通的,第四個是儒家專有的。不過它講得有道理,你從小把牠養大,你把牠殺死,這件事情的確是會傷慈悲心的,這個就是慈悲之善。《了凡四訓》告訴我們,修善法有這十個項目。

  第叁個「謙德」。這個「謙德」是說,你能夠從前面的忏悔業障、積集資糧,你的生命就轉變了,你這個人是有資糧的人。有資糧的人,你就要小心,要謙虛一點,使令你這個功德不斷的增長廣大,一個人沒有謙卑的人,很可能會折損你前面辛苦所積集的資糧。我們看它的內涵。

  (叁)謙德

  「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製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見識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冶也」!

  好,我們分叁段,第一段是總標。「趨吉避凶,斷然由我」。我們的生命會出現一些可樂的吉祥果報,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凶惡的不可樂果報。這件事情是誰決定呢?「斷然由我」,就完全是我們的心作主。你是起善心、起惡心,這是一個主宰者,應該怎麼存心呢?

  「須使我存心製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我們這個存心,乃至于我們的行爲,製行這個「製」就是勉強。這的確,我們在

  淨罪集資,是違背我們過去的思想,違背我們過去的行爲。要照我們過去的等流習性,我們的心是應該要起煩惱,要造惡業,這件事情會很自然。但是不是!要勉強自己要起善念、修善法。所以這個「製」就是勉強自己,剛開始要勉強自己,思惟善業的功德,思惟惡業的過失。「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就是我們不要去違背這個因果的法則。

  「虛心屈己」。經常保持一個謙卑的心,就是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我這個還不夠,我的惡業還斷的不夠,我的善法還積的不夠,保持一個謙卑的心。屈己,就是事事要遷就他人,待人處事這個「我」不要太大,使令這個「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才有「受福之基」。就是保持一個謙卑、屈己之心。爲什麼要這樣子呢?這以下講出一個道理。因爲「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一個驕慢的人,他絕對不是一個遠大的法器,就是你這個器太小。太小,你「縱發亦無受用」,就算你一時能夠發達,但是你也不可能成就長久的功德。你稍微忏除一點的罪障,稍微積集一點資糧,這個「我」就生起來驕慢,看這些人誰都不如我,這樣子你不可能成就大功德。

  所以第叁個結勸。「稍有見識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冶也!」一個有胸襟的人,有廣大心量,要成就無上菩提的人,你不應該狹小的,排斥這種廣大的福德,就是要有謙卑的心。這個也是一個很好的下手處,就是我們要無我,無我所,也的確是有點困難,「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們一開始達不到「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起碼你在修善法的時候,把這個「我」壓低一點、謙卑一點,以大衆的利益爲著想,這樣子是踏出第一步。修無我觀之前,把這個「我」降低一點,這倒是一個下手處,謙卑一點,「謙受益,滿招損」,這樣子我們是受益的。

  好,我們再看第叁個「結示罪滅之相」。前面的忏除罪障、積集資糧,我們怎麼知道罪業有改變呢?這以下也講出了這個改變的八種相狀。

  參、結示罪滅之相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滅之象也。」 — 糅和《了凡四訊》—

  這以下就講出八種相狀。先看第一個「或覺心神恬曠」。這個「恬」就是舒適,內心感到很舒適。這個「曠」就是很開闊,本來我以前的胸量感到很狹隘,現在開闊了,本來這件事情我是不能包容他的,現在我可以包容,就是這個人的內心舒適、開闊。這個人有功德的相狀表現出來,雖然沒有得果報,但是可以從內心的狀態判斷出來,這個人是有大功德的。

  「或覺智慧頓開」。這以前我聽法師說法、看經典,看不懂,但是現在是看出一個消息,知道了消息,這個也是好現象。

  「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就是這個「冗踏」就是繁瑣雜亂。我過去是非常不耐煩的,一點點雜亂的事情,我就不能夠容忍。但是現在不是,現在能夠比較安詳了,碰到這…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