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小止觀是爲他哥哥說的。他哥哥就在那個地方,一方面修忏;一方面修小止觀,這個小止觀主要就是修空觀。在那個地方修了叁個多月,沒有死掉。出來以後,他又去找那個李鐵嘴。這個李鐵嘴看到他就問這個陳居士說:「你是不是修了什麼大的陰德呢?」說:「沒有,我就在修忏、修空觀。」他說:「你那個死相消除掉了。」後來他哥哥又活了十五年。
所以這個世間上的罪業,是可以改變的,你看這個算命先生說,他已經死相現前了,都可以轉變,死亡都能夠轉變了,何況是其它的罪業。不過這個問題就是,你的內心是不是能夠真實的覺悟,問題在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說:無明緣行,行緣識,你從這個顛倒的無明,發動的業力,去創造一個雜染的識。你如果能夠,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你能夠內心當中,有這個智慧的光明,折損一分的無明,就折損一分的有漏的業力,也就折損了一分的雜染的阿賴耶。就是你從十二因緣的觀察,可以知道這個業是可以轉變的,問題是你能不能夠「無明滅」。無明一滅,後面都滅,就是說:「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于生滅,則老滅;老滅,則死滅;死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而這整個關鍵,就是你內心是不是能夠生起光明的智慧!這個智慧,不是說你知道這件事情,而是你要有「勝解」,這個勝解是很重要,在我們凡夫位,達到「勝解行地」很重要。
我們在改變煩惱跟罪業,當然我們應該要承認它有很強大的勢力,不是我們一下子就能夠完全把罪業、煩惱給消滅。但是因爲你有「正知見」的因素,你有要改變它的心,你從現在開始,你的生命就開始變化,你的生命是趣向于可樂、趣向于光明。就是你從現在開始,你的生命體就轉變,不是馬上能夠轉變,但是你的正見跟願力,它引導你慢慢轉變,你要是一個沒有正見的人,那永遠沒希望。當然這個轉變由心,它也是有理觀跟事修,都必須要配合。就理觀上,我們主要是四念處,還有念佛;但是事修上也要注意,也應該配合拜忏、念佛、持咒,種種的加行,都是有需要的。就是你的「事」不要去礙「理」;「理」也不要礙「事」,有理觀、有事修;有事修、有理觀。我們知道一切法畢竟空,但是我們也是老老實實的去拜忏,就是這樣子,也是去拜佛,但是我們知道罪性本空。你知道罪性本空,你在拜佛的時候,這個消滅惡業的力量就很大;你認爲這個罪性是有的時候,你同樣拜一個佛,你消滅的罪業就比較慢。所以這個般若波羅蜜能夠幫助你的事修,這兩個是要互相配合。
它是一個助行,能夠幫助我們的信願持名,能夠很容易的跟彌陀感應道交,所以這個忏悔業障、積集資糧,是一個助行。不過這當然是點點滴滴的功夫。就是我們的目標確定,方法也正確,但是你也不要急躁。就是今天拜佛,明天也拜佛,你就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你相信你每一個點點滴滴的佛號,你相信你每一個禮拜,對你的生命都有增上,你相信就好。有些人就是急,你是不是告訴我一個最快的方法,能夠成佛?沒有這回事情,世界上沒有這回事情,就是點點滴滴嘛,你今天做定課,明天做定課。所以這個修行,我們了解宇宙間的真理,你不要急,你好好的去積功累德,這個功德是少不了你的,跑不掉的,你就是老老實實的禮拜、修福;修福、禮拜。你整個生命當中,罪業就慢慢的消滅,功德就慢慢的增長,等到有一天,它自然就出現。就是深信
因果,不要急躁,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十一講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四面,乙四、禅淨雙修,理事無礙。這一科是正宗分的第四科,首先我們先解釋標題「禅淨雙修」,先解釋這個「禅」,這個「禅」具足來說,應該是翻成「禅那」。這個「禅那」它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是靜,就是寂靜的靜;第二個是慮,思慮的慮。什麼是禅那的境界呢?就是他要能夠靜,就是我們內心當中,要專一的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明靜不動叫做靜,這個是跟「定」相應的。其次這個慮,就是正確的思慮,這個正確的思慮就是一種「觀」,智慧,就是我們能夠觀察我空跟法空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能夠觀察到諸法的真實相的智慧叫做慮,所以這個慮是就著智慧來說。從這個意思就看出來,這個禅那裏面的內涵是有定、有慧;有慧、有定,是一種定慧等持的境界。
這個「淨」指的是淨土,這個地方的淨土,指的是信願持名,求生西方,就是一種修因證果,信願持名是約因地的修持,求生西方是一種果地的證得。這個地方講「雙修」,什麼能夠「雙修」呢?「理事無礙」,這個理指的是理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這個事指的事修,就是信願持名,求生西方。當然這個理也可以說是前面的那個禅字,雖然禅是有定慧,但是多分來說還是以般若波羅蜜爲主,般若波羅蜜。所以這個理是一種二空真如之理。我們的空性的理論,不要去障礙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雖然信願持名求生西方,也不要去障礙二空真如之理,這個叫做理事無礙。
這兩個法在我們內心同時的運轉。一切法畢竟空,但是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雖然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還是觀一切法畢竟空,這兩個法在心中運轉的時候是沒有障礙的,彼此不互相障礙,這個就是理事無礙。
這個地方我們分兩科來說明:初、禅淨之別。二、禅淨雙修。今初。先說明禅跟淨的差別的內涵,再說這兩個應該如何的雙修,先把這兩個分開來解釋,再合起來運作。先看第一個禅跟淨的差別,我們請班長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乙四、禅淨雙修,理事無礙。
分二:初、禅淨之別。二、禅淨雙修。今初。
丙一、禅淨之別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有禅者,即參究力極,念極情亡,徹見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禅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禅有淨土,是約機約修。教理,則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相同。須細參詳,不可儱侗。倘參禅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爲有禅。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爲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衆生者,皆不得名爲有淨土矣! — 論.五 —
好,我們加以解釋。這個地方的大意,印祖他是分成兩個內涵來說明。先說明什麼是禅,什麼是淨土,再說明什麼是有禅,什麼是有淨土。先看第一段,把這個禅跟淨土的內涵加以差別。第一段分兩科,先講禅,再講淨土,先看第一科。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這個是從教門的定義,什麼是禅呢?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本具」,就是這個禅不是修習而來的,是我們,不管修行不修行,他就是具足。具足的禅是什麼內涵呢?「真如佛性」,這個「真」就是真實不虛,真實不虛這句話,在佛法它的定義是說,就是這個法它不隨因緣而有所變化,叫做真實不虛,不隨因緣而有所變化。譬如說,我們過去造了很多的善業,使令我們今生得到一個尊貴的人身,乃至于得到種種財富的果報。但是這種不應該說是真實不虛,因爲你的人的果報,你的財富的依報,這件事情是會破壞的,等到這個勢力結束以後,你可能會因爲下一個因緣,又出現一個天的果報,餓鬼道的果報,就是這個法的存在是會有變化,是一種欺诳性的,那就不能講真實不虛。這個真實不虛的意思,就是不管你因緣怎麼變化,它就是這種境界,這個叫真實不虛;「如」:恒常不變,它不會變化的。真實不虛而且恒常不變的一種佛性。這個佛者,覺也。它是一種靈靈覺覺的覺性。這個是不管你是不是修行,都是具足的一個佛性叫做禅,這個是約教門,我們再看宗門怎麼說。
「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這個禅宗呢,它是不立文字,就是它不依止佛陀的聖教量,開悟的祖師,他能夠從他的開悟的那一念心裏面,講出一些話,講出一些語言文字,跟經論是不一樣,但是義理是相合的,這不立文字。我們看宗門怎麼說,它說什麼是禅呢?「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叫禅。當然這是禅宗都是一種譬喻,就是我們在這一切的雜染因緣,還沒有成就之前的一個本來
面目。這個「本來面目」意思就是說,這個法我們還沒有造作因緣,它就存在了,沒有造作因緣就存在了。譬如說,我們現在得到這個人的果報,人的果報,我們凡夫有自性執,這個人身體就是「我」,你長得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個嘴巴,你的內心有什麼樣的個性,你的色身有什麼樣的特征。但是這個不應該說是本來面目,這個是過去的業力所創造的一個法,它已經不是本來面目,它是後來的業力創造出來,不算是本來面目,就是已經是成就以後。所以這個地方,本來面目,就是你還沒有假藉任何業力的造作之前的一個狀況。當然禅宗講這個就是一種禅機了。所以說「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依止這個「參」,就思惟,你自己就悟入,所以它這個話就這樣子講:什麼是本來面目?什麼是真如佛性呢?印光大師最後一個總結。
「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這個禅它是我們一個純真的心體,一個真實的心體,這個真實的心體它是無能、無所。《楞嚴經》把我們的心分成兩個狀態:第一個叫做攀緣心;…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