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小止观是为他哥哥说的。他哥哥就在那个地方,一方面修忏;一方面修小止观,这个小止观主要就是修空观。在那个地方修了三个多月,没有死掉。出来以后,他又去找那个李铁嘴。这个李铁嘴看到他就问这个陈居士说:「你是不是修了什么大的阴德呢?」说:「没有,我就在修忏、修空观。」他说:「你那个死相消除掉了。」后来他哥哥又活了十五年。
所以这个世间上的罪业,是可以改变的,你看这个算命先生说,他已经死相现前了,都可以转变,死亡都能够转变了,何况是其它的罪业。不过这个问题就是,你的内心是不是能够真实的觉悟,问题在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说:无明缘行,行缘识,你从这个颠倒的无明,发动的业力,去创造一个杂染的识。你如果能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你能够内心当中,有这个智慧的光明,折损一分的无明,就折损一分的有漏的业力,也就折损了一分的杂染的阿赖耶。就是你从十二因缘的观察,可以知道这个业是可以转变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够「无明灭」。无明一灭,后面都灭,就是说:「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灭,则老灭;老灭,则死灭;死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而这整个关键,就是你内心是不是能够生起光明的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说你知道这件事情,而是你要有「胜解」,这个胜解是很重要,在我们凡夫位,达到「胜解行地」很重要。
我们在改变烦恼跟罪业,当然我们应该要承认它有很强大的势力,不是我们一下子就能够完全把罪业、烦恼给消灭。但是因为你有「正知见」的因素,你有要改变它的心,你从现在开始,你的生命就开始变化,你的生命是趣向于可乐、趣向于光明。就是你从现在开始,你的生命体就转变,不是马上能够转变,但是你的正见跟愿力,它引导你慢慢转变,你要是一个没有正见的人,那永远没希望。当然这个转变由心,它也是有理观跟事修,都必须要配合。就理观上,我们主要是四念处,还有念佛;但是事修上也要注意,也应该配合拜忏、念佛、持咒,种种的加行,都是有需要的。就是你的「事」不要去碍「理」;「理」也不要碍「事」,有理观、有事修;有事修、有理观。我们知道一切法毕竟空,但是我们也是老老实实的去拜忏,就是这样子,也是去拜佛,但是我们知道罪性本空。你知道罪性本空,你在拜佛的时候,这个消灭恶业的力量就很大;你认为这个罪性是有的时候,你同样拜一个佛,你消灭的罪业就比较慢。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能够帮助你的事修,这两个是要互相配合。
它是一个助行,能够帮助我们的信愿持名,能够很容易的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是一个助行。不过这当然是点点滴滴的功夫。就是我们的目标确定,方法也正确,但是你也不要急躁。就是今天拜佛,明天也拜佛,你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相信你每一个点点滴滴的佛号,你相信你每一个礼拜,对你的生命都有增上,你相信就好。有些人就是急,你是不是告诉我一个最快的方法,能够成佛?没有这回事情,世界上没有这回事情,就是点点滴滴嘛,你今天做定课,明天做定课。所以这个修行,我们了解宇宙间的真理,你不要急,你好好的去积功累德,这个功德是少不了你的,跑不掉的,你就是老老实实的礼拜、修福;修福、礼拜。你整个生命当中,罪业就慢慢的消灭,功德就慢慢的增长,等到有一天,它自然就出现。就是深信
因果,不要急躁,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十一讲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四面,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这一科是正宗分的第四科,首先我们先解释标题「禅净双修」,先解释这个「禅」,这个「禅」具足来说,应该是翻成「禅那」。这个「禅那」它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是静,就是寂静的静;第二个是虑,思虑的虑。什么是禅那的境界呢?就是他要能够静,就是我们内心当中,要专一的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明静不动叫做静,这个是跟「定」相应的。其次这个虑,就是正确的思虑,这个正确的思虑就是一种「观」,智慧,就是我们能够观察我空跟法空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能够观察到诸法的真实相的智慧叫做虑,所以这个虑是就着智慧来说。从这个意思就看出来,这个禅那里面的内涵是有定、有慧;有慧、有定,是一种定慧等持的境界。
这个「净」指的是净土,这个地方的净土,指的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就是一种修因证果,信愿持名是约因地的修持,求生西方是一种果地的证得。这个地方讲「双修」,什么能够「双修」呢?「理事无碍」,这个理指的是理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这个事指的事修,就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当然这个理也可以说是前面的那个禅字,虽然禅是有定慧,但是多分来说还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般若波罗蜜。所以这个理是一种二空真如之理。我们的空性的理论,不要去障碍信愿持名求生西方,虽然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也不要去障碍二空真如之理,这个叫做理事无碍。
这两个法在我们内心同时的运转。一切法毕竟空,但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虽然信愿持名求生西方,还是观一切法毕竟空,这两个法在心中运转的时候是没有障碍的,彼此不互相障碍,这个就是理事无碍。
这个地方我们分两科来说明:初、禅净之别。二、禅净双修。今初。先说明禅跟净的差别的内涵,再说这两个应该如何的双修,先把这两个分开来解释,再合起来运作。先看第一个禅跟净的差别,我们请班长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
分二:初、禅净之别。二、禅净双修。今初。
丙一、禅净之别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极情亡,彻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是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相同。须细参详,不可儱侗。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 论.五 —
好,我们加以解释。这个地方的大意,印祖他是分成两个内涵来说明。先说明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土,再说明什么是有禅,什么是有净土。先看第一段,把这个禅跟净土的内涵加以差别。第一段分两科,先讲禅,再讲净土,先看第一科。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这个是从教门的定义,什么是禅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本具」,就是这个禅不是修习而来的,是我们,不管修行不修行,他就是具足。具足的禅是什么内涵呢?「真如佛性」,这个「真」就是真实不虚,真实不虚这句话,在佛法它的定义是说,就是这个法它不随因缘而有所变化,叫做真实不虚,不随因缘而有所变化。譬如说,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善业,使令我们今生得到一个尊贵的人身,乃至于得到种种财富的果报。但是这种不应该说是真实不虚,因为你的人的果报,你的财富的依报,这件事情是会破坏的,等到这个势力结束以后,你可能会因为下一个因缘,又出现一个天的果报,饿鬼道的果报,就是这个法的存在是会有变化,是一种欺诳性的,那就不能讲真实不虚。这个真实不虚的意思,就是不管你因缘怎么变化,它就是这种境界,这个叫真实不虚;「如」:恒常不变,它不会变化的。真实不虚而且恒常不变的一种佛性。这个佛者,觉也。它是一种灵灵觉觉的觉性。这个是不管你是不是修行,都是具足的一个佛性叫做禅,这个是约教门,我们再看宗门怎么说。
「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这个禅宗呢,它是不立文字,就是它不依止佛陀的圣教量,开悟的祖师,他能够从他的开悟的那一念心里面,讲出一些话,讲出一些语言文字,跟经论是不一样,但是义理是相合的,这不立文字。我们看宗门怎么说,它说什么是禅呢?「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叫禅。当然这是禅宗都是一种譬喻,就是我们在这一切的杂染因缘,还没有成就之前的一个本来
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意思就是说,这个法我们还没有造作因缘,它就存在了,没有造作因缘就存在了。譬如说,我们现在得到这个人的果报,人的果报,我们凡夫有自性执,这个人身体就是「我」,你长得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你的内心有什么样的个性,你的色身有什么样的特征。但是这个不应该说是本来面目,这个是过去的业力所创造的一个法,它已经不是本来面目,它是后来的业力创造出来,不算是本来面目,就是已经是成就以后。所以这个地方,本来面目,就是你还没有假藉任何业力的造作之前的一个状况。当然禅宗讲这个就是一种禅机了。所以说「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依止这个「参」,就思惟,你自己就悟入,所以它这个话就这样子讲:什么是本来面目?什么是真如佛性呢?印光大师最后一个总结。
「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这个禅它是我们一个纯真的心体,一个真实的心体,这个真实的心体它是无能、无所。《楞严经》把我们的心分成两个状态:第一个叫做攀缘心;…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