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P51

  ..续本文上一页第二个叫常住真心。这个攀缘心的特性,就是我们的内心,认为我们这一念心里面,有一个「我」存在,由这个「我」来创造种种的善业,或者是造种种的恶业,最后也是由「我」来去承受这种可乐、不可乐的果报,就是不管若因、若果,都是有一个造作者,这样子的心情就是攀缘心,它是随顺因缘而转的。

  这个「常住真心」的特色是「无能、无所」。就观察我们这一念心里面,是没有一个常一的主宰。这个内心种种的变化,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这个都是因缘所生法,没有一个「我」存在,没有。那个没有能所的不生不灭的本性。就是「纯真心体」,这是第一个观察,没有能所的。其次呢,「即寂即照」。它的体性是「寂」的,这个寂是就体性,它有这个不变的体性。第二个它的作用是「照」,它有随缘的作用,有这个照的作用,寂而常

  照、照而常寂。这个寂指的是它的体性。我们凡夫的攀缘心,它是不寂,有种种的烦恼,有种种的业力,有种种的果报,我们烦恼的这个惑业苦,它是不断流动的。

  这个唯识学怎么形容我们的攀缘心,它说:陀那微细识,习气如瀑流。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有这个「我」的思想这件情事,「习气如瀑流」,就像那个瀑布一样,不断的流动,一下子起善,一下子起恶,由善的念头创造善的业力;由恶的念头创造恶的业力,剎那剎那在生灭。这个不应该说是寂,这是不寂。这个就是把我们真心跟攀缘心简别出来,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照呢,应该说是简别二乘;前面的寂是简别凡夫。二乘人他这个清净心是寂了,他那一念心跟我空的真如相应以后,他整个三界的惑业苦完全息灭。完全息灭呢,但是他不照,他不能够生起这个八相成道、月映千江、百界做佛,他不可以,他不能够生起作用,所以这个「照」是简别二乘人的性情,二乘人那个心是偏空的。我们可以从这个寂又照、照而寂,去体会我们的真心是什么境界,它是一种离念灵知的纯真心体。

  关于这点我们看看《楞严经》怎么说,我们看附表第十一。我们根据《楞严经》的理论,把所谓的真心跟妄想,我们来做一个简别。这个《楞严经》,「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句话是在赞叹《楞严经》的说法主跟所说的法。「妙湛总持不动尊」,是赞叹佛陀,能说法的人是妙湛、是总持、是不动尊。这个佛陀祂怎么样呢?祂能够说出「首楞严大定」的法门。「首楞严王世希有」,这个世间上是稀有难得的,你说你能够教人家布施、持戒,这件事情不应该是稀有难得;但是你能够教人家修首楞严大定,这件事情稀有难得,唯佛出世才有的。祂有什么样的稀有功德呢?「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种首楞严大定,在那一念心一运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

  转的时候,把我们无始劫来的颠倒跟罪业,一念之间就完全破坏,「不历僧祇获法身」,不必经过三大僧祇劫,它这是顿超的法门,不历僧祇获法身。

  但是它有一个关键,在《楞严经》上说,你要修首楞严大定,一定要把妄想跟真心简别出来,因为修首楞严大定,它的依止,是以不生灭为本修因。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内心当中,什么情况是随顺于攀缘心;什么情况是随顺于不生灭心。譬如说,现在有两个朋友,一个朋友是带我们去到惑业苦的境界,一个朋友是带我们到佛的境界,我们希望到佛的境界,我们必须把这两个朋友的特征认清楚,这个朋友是长得怎么样,我到时候就知道,现在这个朋友来,是一个坏的朋友;现在出现的是好的朋友,应该依止。这是一个不好的朋友,我应该驱除。所以我们刚开始在《楞严经》前面的三卷半,佛陀很认真的发明妄想的形状、真心的形状,破妄显真。这一段是这三卷半的一个精要的地方。我们看看第一个「即妄显真」。

  附表十一 — 真如佛性

  (一)即妄显真

  浮尘 当处出生

  诸幻化相 随处灭尽

  幻妄称「相」。

  其「性」 — 真为妙觉明体。

  五阴

  六入

  从十二处

  至十八界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如是乃至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常住妙明

  不动, 周圆

  殊不能知

  性真常中,求于 迷悟 了无所得 —《大佛顶首楞严经》—

  好,我们看它的内涵,先看第一段,是一个总标。「阿难」,佛陀讲完三卷半以后,招呼一声阿难。他说:你现在还不明白这一切的法,这一切指的是一切的因缘所生法。一切的因缘所生法,这以下讲两个譬喻,来譬喻这个法的相状:因缘所生法是一种「浮尘」。就是在虚空当中飘动的灰尘,这个是譬喻我们的色法。这个色法,人有人的尊贵的相状;三恶道有三恶道这种下劣的相状。这种相状是随着业力,有这种去来流动的相状,有去有来有流动叫做浮尘。这个风一吹,往东边吹,这个灰尘就往东边飘;往西边吹,这个灰尘就往西边飘,就是这种流动,这是一个譬喻。

  其次,「诸幻化相」。这个「幻化」,它的意思就是,这个魔术师他手上的手帕,他一下子就变出一只兔子,一下子就变出一只猫,一下子就变一只狗,这种生灭变化,指的是我们的心法。我们的心就是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这个各式各样的内心随着境界有任何的变化,就是「诸幻化相」。前面的是譬喻色法,这个是心法,就是把因缘所生法,以色、心二法来做一个说明。

  不管是色法心法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是它是无常的。这个无常我们前面也说过,可以用约一期的生命来观察。譬如说,我们这个人的果报,人的色身,人的内心状态;你下辈子你变一个畜生,变那个畜生以后,你有畜生的相状,有畜生的想法,你的思想也不同,这个是约一期的生命来说,无常。也可以约一剎那,就微细来说呢,我们前一剎那的色身,前一剎那的

  去来

  生死

  内心,跟下一剎那的色身,下一剎那的内心,也是不同!这个就微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一切的法,它是流动的,是变化的,所以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这个是把因缘所生法,做一个拢总的说明,这以下以相跟性,从两个角度来观察。

  「幻妄称相」。从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来说,是因为从它的暂时的显现的情况,从因缘上,这种幻化的因缘上,我们安立的这个假名假相假用。说这个是一个人,这是一个鬼,这是一个畜生。畜生有畜生的相状,畜生有畜生的假名,畜生有畜生的作用,这个叫做「幻妄称相」。因为从世俗谛,我们必须要建立假名假相假用,使令我们来认识它、来区别它,这是从一个「相」的角度来看因缘所生法。

  其次,「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假设我们从体性来观察呢,它是一个「妙觉明体」。这个妙觉明体,古德解释这句话,是从两方面:第一个是妙觉之体;第二个是妙明之体,一个觉;一个是明。这个「妙」呢,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不可思议,不是凡夫所能够理解的。这个「觉」是相对于迷,迷惑颠倒来说的。这个「明」是相对于黑暗来说。它是一个觉而不迷、明而不暗,一方面觉,一方面能够光明;一方面光明、一方面觉,这个是约体性来说。这个是我们可以从它的相状,可以从它的体性,来观察这些因缘所生法。这一段的意义告诉我们这样子观察,这是一个总标。

  其次,我们再看第二段的别释。别释里面,就各别把这个相跟性的内涵开展出来。先看「相」。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这个就是因缘所生法,就是色法跟心法的开合不同。如果我们开心合色的话

  就是五阴,开色合心就是六入跟十二处,这个色心具开就是十八界,其实就是一个色法,一个质碍的色法,跟一个明了性的心法。

  这些色心诸法,从相状来观察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是说十法界,我们把法界分成十法界,这个十法界都是由色法跟心法所构成。佛菩萨的法界的色身,无量光明、无量相好庄严,祂那一念心也是特别的清净庄严。人天的法界就是杂染,但是相对于三恶道来说,他的色身还算是尊贵身。他那一念心呢,至少多分来说是善心多、恶心少。这个三恶道那个相状,就是一种苦恼下贱的相状,那一念心也是烦恼多、善心少。这些的色心二法是怎么有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你过去业力的熏习,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你过去的烦恼罪业的和合,就创造了一个三恶道的色心;由这种善业的和合,就创造一个人天法界;乃至于我空法空智慧的和合,就创造了四圣法界的色心,这些都因缘所生法的。这个是从相状来简别十法界的差别,就是从相状上,我们应该肯定,从因果上来说,十法界是有差别的,有殊胜、下劣的差别。

  我们再看这一切的差别当中,有一个不差别的本性,看体性。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我们凡夫的世界,就是随这个因缘所生法,随这个境界,就是变化。好的境界,我们快乐;不好的境界,我们苦恼。佛陀告诉我们说:你不应该去观察这个相状的变化,你应该去观察什么呢?「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就是说,这一切的生灭,这一切的去来,它的本性就是这个「如来藏性」。这个如来藏性是什么情况呢?「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它的体性是常住不动的、妙明的,是不动的、是遍满的,这叫做「妙真如性」,这个不可思议的真如性。

  所以说,假设我们从本性来观察,这个「真常」的本性来观察呢,我们会发现这个十法界的这种「去来」,或者是「迷悟、生死」,这种变化的法都是不可得。我们从清净心的角度来观察这些「去来」,或者是迷、或者是悟、或者是生、或者是死,这些都不可得…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