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51

  ..續本文上一頁第二個叫常住真心。這個攀緣心的特性,就是我們的內心,認爲我們這一念心裏面,有一個「我」存在,由這個「我」來創造種種的善業,或者是造種種的惡業,最後也是由「我」來去承受這種可樂、不可樂的果報,就是不管若因、若果,都是有一個造作者,這樣子的心情就是攀緣心,它是隨順因緣而轉的。

  這個「常住真心」的特色是「無能、無所」。就觀察我們這一念心裏面,是沒有一個常一的主宰。這個內心種種的變化,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惡念,這個都是因緣所生法,沒有一個「我」存在,沒有。那個沒有能所的不生不滅的本性。就是「純真心體」,這是第一個觀察,沒有能所的。其次呢,「即寂即照」。它的體性是「寂」的,這個寂是就體性,它有這個不變的體性。第二個它的作用是「照」,它有隨緣的作用,有這個照的作用,寂而常

  照、照而常寂。這個寂指的是它的體性。我們凡夫的攀緣心,它是不寂,有種種的煩惱,有種種的業力,有種種的果報,我們煩惱的這個惑業苦,它是不斷流動的。

  這個唯識學怎麼形容我們的攀緣心,它說:陀那微細識,習氣如瀑流。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有這個「我」的思想這件情事,「習氣如瀑流」,就像那個瀑布一樣,不斷的流動,一下子起善,一下子起惡,由善的念頭創造善的業力;由惡的念頭創造惡的業力,剎那剎那在生滅。這個不應該說是寂,這是不寂。這個就是把我們真心跟攀緣心簡別出來,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個照呢,應該說是簡別二乘;前面的寂是簡別凡夫。二乘人他這個清淨心是寂了,他那一念心跟我空的真如相應以後,他整個叁界的惑業苦完全息滅。完全息滅呢,但是他不照,他不能夠生起這個八相成道、月映千江、百界做佛,他不可以,他不能夠生起作用,所以這個「照」是簡別二乘人的性情,二乘人那個心是偏空的。我們可以從這個寂又照、照而寂,去體會我們的真心是什麼境界,它是一種離念靈知的純真心體。

  關于這點我們看看《楞嚴經》怎麼說,我們看附表第十一。我們根據《楞嚴經》的理論,把所謂的真心跟妄想,我們來做一個簡別。這個《楞嚴經》,「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這句話是在贊歎《楞嚴經》的說法主跟所說的法。「妙湛總持不動尊」,是贊歎佛陀,能說法的人是妙湛、是總持、是不動尊。這個佛陀祂怎麼樣呢?祂能夠說出「首楞嚴大定」的法門。「首楞嚴王世希有」,這個世間上是稀有難得的,你說你能夠教人家布施、持戒,這件事情不應該是稀有難得;但是你能夠教人家修首楞嚴大定,這件事情稀有難得,唯佛出世才有的。祂有什麼樣的稀有功德呢?「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這種首楞嚴大定,在那一念心一運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

  轉的時候,把我們無始劫來的顛倒跟罪業,一念之間就完全破壞,「不曆僧祇獲法身」,不必經過叁大僧祇劫,它這是頓超的法門,不曆僧祇獲法身。

  但是它有一個關鍵,在《楞嚴經》上說,你要修首楞嚴大定,一定要把妄想跟真心簡別出來,因爲修首楞嚴大定,它的依止,是以不生滅爲本修因。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內心當中,什麼情況是隨順于攀緣心;什麼情況是隨順于不生滅心。譬如說,現在有兩個朋友,一個朋友是帶我們去到惑業苦的境界,一個朋友是帶我們到佛的境界,我們希望到佛的境界,我們必須把這兩個朋友的特征認清楚,這個朋友是長得怎麼樣,我到時候就知道,現在這個朋友來,是一個壞的朋友;現在出現的是好的朋友,應該依止。這是一個不好的朋友,我應該驅除。所以我們剛開始在《楞嚴經》前面的叁卷半,佛陀很認真的發明妄想的形狀、真心的形狀,破妄顯真。這一段是這叁卷半的一個精要的地方。我們看看第一個「即妄顯真」。

  附表十一 — 真如佛性

  (一)即妄顯真

  浮塵 當處出生

  諸幻化相 隨處滅盡

  幻妄稱「相」。

  其「性」 — 真爲妙覺明體。

  五陰

  六入

  從十二處

  至十八界

  生滅去來,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如是乃至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常住妙明

  不動, 周圓

  殊不能知

  性真常中,求于 迷悟 了無所得 —《大佛頂首楞嚴經》—

  好,我們看它的內涵,先看第一段,是一個總標。「阿難」,佛陀講完叁卷半以後,招呼一聲阿難。他說:你現在還不明白這一切的法,這一切指的是一切的因緣所生法。一切的因緣所生法,這以下講兩個譬喻,來譬喻這個法的相狀:因緣所生法是一種「浮塵」。就是在虛空當中飄動的灰塵,這個是譬喻我們的色法。這個色法,人有人的尊貴的相狀;叁惡道有叁惡道這種下劣的相狀。這種相狀是隨著業力,有這種去來流動的相狀,有去有來有流動叫做浮塵。這個風一吹,往東邊吹,這個灰塵就往東邊飄;往西邊吹,這個灰塵就往西邊飄,就是這種流動,這是一個譬喻。

  其次,「諸幻化相」。這個「幻化」,它的意思就是,這個魔術師他手上的手帕,他一下子就變出一只兔子,一下子就變出一只貓,一下子就變一只狗,這種生滅變化,指的是我們的心法。我們的心就是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惡念。這個各式各樣的內心隨著境界有任何的變化,就是「諸幻化相」。前面的是譬喻色法,這個是心法,就是把因緣所生法,以色、心二法來做一個說明。

  不管是色法心法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是它是無常的。這個無常我們前面也說過,可以用約一期的生命來觀察。譬如說,我們這個人的果報,人的色身,人的內心狀態;你下輩子你變一個畜生,變那個畜生以後,你有畜生的相狀,有畜生的想法,你的思想也不同,這個是約一期的生命來說,無常。也可以約一剎那,就微細來說呢,我們前一剎那的色身,前一剎那的

  去來

  生死

  內心,跟下一剎那的色身,下一剎那的內心,也是不同!這個就微細,「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一切的法,它是流動的,是變化的,所以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這個是把因緣所生法,做一個攏總的說明,這以下以相跟性,從兩個角度來觀察。

  「幻妄稱相」。從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來說,是因爲從它的暫時的顯現的情況,從因緣上,這種幻化的因緣上,我們安立的這個假名假相假用。說這個是一個人,這是一個鬼,這是一個畜生。畜生有畜生的相狀,畜生有畜生的假名,畜生有畜生的作用,這個叫做「幻妄稱相」。因爲從世俗谛,我們必須要建立假名假相假用,使令我們來認識它、來區別它,這是從一個「相」的角度來看因緣所生法。

  其次,「其性真爲妙覺明體」。假設我們從體性來觀察呢,它是一個「妙覺明體」。這個妙覺明體,古德解釋這句話,是從兩方面:第一個是妙覺之體;第二個是妙明之體,一個覺;一個是明。這個「妙」呢,是不可思議的意思,不可思議,不是凡夫所能夠理解的。這個「覺」是相對于迷,迷惑顛倒來說的。這個「明」是相對于黑暗來說。它是一個覺而不迷、明而不暗,一方面覺,一方面能夠光明;一方面光明、一方面覺,這個是約體性來說。這個是我們可以從它的相狀,可以從它的體性,來觀察這些因緣所生法。這一段的意義告訴我們這樣子觀察,這是一個總標。

  其次,我們再看第二段的別釋。別釋裏面,就各別把這個相跟性的內涵開展出來。先看「相」。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這個就是因緣所生法,就是色法跟心法的開合不同。如果我們開心合色的話

  就是五陰,開色合心就是六入跟十二處,這個色心具開就是十八界,其實就是一個色法,一個質礙的色法,跟一個明了性的心法。

  這些色心諸法,從相狀來觀察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是說十法界,我們把法界分成十法界,這個十法界都是由色法跟心法所構成。佛菩薩的法界的色身,無量光明、無量相好莊嚴,祂那一念心也是特別的清淨莊嚴。人天的法界就是雜染,但是相對于叁惡道來說,他的色身還算是尊貴身。他那一念心呢,至少多分來說是善心多、惡心少。這個叁惡道那個相狀,就是一種苦惱下賤的相狀,那一念心也是煩惱多、善心少。這些的色心二法是怎麼有呢?「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就是你過去業力的熏習,無明緣行,行緣識,就是你過去的煩惱罪業的和合,就創造了一個叁惡道的色心;由這種善業的和合,就創造一個人天法界;乃至于我空法空智慧的和合,就創造了四聖法界的色心,這些都因緣所生法的。這個是從相狀來簡別十法界的差別,就是從相狀上,我們應該肯定,從因果上來說,十法界是有差別的,有殊勝、下劣的差別。

  我們再看這一切的差別當中,有一個不差別的本性,看體性。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我們凡夫的世界,就是隨這個因緣所生法,隨這個境界,就是變化。好的境界,我們快樂;不好的境界,我們苦惱。佛陀告訴我們說:你不應該去觀察這個相狀的變化,你應該去觀察什麼呢?「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就是說,這一切的生滅,這一切的去來,它的本性就是這個「如來藏性」。這個如來藏性是什麼情況呢?「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它的體性是常住不動的、妙明的,是不動的、是遍滿的,這叫做「妙真如性」,這個不可思議的真如性。

  所以說,假設我們從本性來觀察,這個「真常」的本性來觀察呢,我們會發現這個十法界的這種「去來」,或者是「迷悟、生死」,這種變化的法都是不可得。我們從清淨心的角度來觀察這些「去來」,或者是迷、或者是悟、或者是生、或者是死,這些都不可得…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