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不可得」那個本性,就是我們依止處,清淨本性。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想要修一切的法門,這個首楞嚴大定,你要先把這個不生不滅的本性,依止語言文字先理解它,就是名字位,先了解它,你才能夠依止。
這個不生不滅的本性,在禅宗有一個公案說:有一個禅師,這個禅師他看到一個老和尚,就跟他頂禮。這個老和尚也是一個老禅師。這老和尚就謙虛說:「莫禮老朽」。你不要頂禮我這個老朽,就我這個色身是老病死的,你不要頂禮,「莫禮老朽」。這個禅師就回答說:「禮非老朽者」。這個禅師是開悟的人,他說:我是頂禮那個「非老朽」的。就是說,表面上我是頂禮你的色身,其實我是頂禮你的清淨本性,那個「非老朽者」。就是說,你現在的色身是剎那剎那變化,你現在的內心是剎那剎那變化,我不是頂禮你這個人,我是頂禮那個在一切剎那變化當中,不剎那變化的那個不生滅心,我是頂禮那個「禮非老朽者」。所以開悟的人,他就是會往道上去會。所以你可以看的出來,一個人內心是站在什麼角度在做事情,看得出來。我們凡夫的心,是站在一種攀緣心,那個禅師他做一件事情,他的內心,那個腳跟所站的位子是不生不滅的,他不會被因緣所生法所動搖的,「禮非老朽者」。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也不要以爲你離開了攀緣心,而有一個真心,不是這個意思的。在天臺宗的有一個圓教名字位,古德講一個偈頌,來說明這個「名字位」的境界。他說:「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所以這個人「方聽無
生曲」,哎呀!我現在知道這個無生的道理,過去就是被這個生滅變化的境界所轉了,我一天到晚顛顛倒倒的。「始聞不死歌」,喔!我終于在一切的老病死當中,找到一個不老病死的法。「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原來當體就是你現在這一念東去、西去,到處攀緣的心,它的本性、它的本來面目,就是那個「無生曲」,就是那個「不死歌」。可是我們沒有回光反照,「翻恨自蹉跎」,冤枉,無量劫來就是被這個攀緣心帶著,在叁界裏面流轉,真是冤枉,現在知道。我知道以後,就不要隨順攀緣心而轉。所以這個地方,你應該體會、體會,就是這個「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就是我們應該從這種生滅變異的相狀當中,去找到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這個是第一段的「即妄顯真」。
我們再看第二段「歎德勸修」。這樣子依止不生滅心有什麼好處呢?好我們看《楞嚴經》的說法。
(二)歎德勸修
妄想根元
锕難汝應將此 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
心得開通
令識虛妄 — 深厭自生。
知有涅槃 —不戀叁界。
阿難!若複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于意雲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衆生,施佛七錢,舍身猶獲轉輪王位。況複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徧,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雲何更有邊際?!」
諸佛如來,語無虛妄。
若複有人,身負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
佛告阿難 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曆。
能以一念,將此法門,于末劫中,開示未學。
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
是人 成安樂國。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 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大佛頂首楞嚴經》—
「阿難!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叁界。」這第一段。在流通分當中,佛陀告訴阿難說:你應該,你現在進到首楞嚴大定法門是開悟,所以能夠講出那個偈頌,來贊歎首楞嚴大定,你不應該只有自受用,你應該把這種妄想的根元,跟「心得開通」的這個法門「傳示將來」。這個《楞嚴經》它發明兩個內涵:第一個是妄想,妄想根元,就是攀緣心,當然這個攀緣心是以「我」爲根本,就是有一個「我」才會攀緣的;「心得開通」是無我、無我所的真心,那個不生不滅的本性。你應該要把這個妄想跟真心這個內涵,在將來佛陀滅度以後,把這個法門流通出去,在末法時代衆生一片的黑暗當中,這種清淨的光明的法,你要能夠傳承下去,這個很重要的。
爲什麼呢?「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叁界。」使令這些顛倒的衆生,知道我們這一念的攀緣心是虛妄的,使令我們生厭離。就是我們無始劫來爲什麼會惑業苦呢?不是上帝創造的,是因爲我們老是喜歡依止我們的攀緣心的自體流轉,怎麼辦呢?「知有涅槃,不戀叁界」你應該知道在這個生死當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涅槃,就在我們的心中,使令我們能夠「不戀叁界」。這個是佛陀囑咐阿難尊者,來流通這個首楞嚴大定的法門,這樣子流通有什麼好處呢?看第二段。
「阿難!若複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于意雲何?是人以此施佛
因緣,得福多不?」這是說明弘傳這個法門的功德。先做一個比況,說:有一個人,這個人發了大悲心,他以遍滿十方虛空的七寶,這麼多的七寶,充滿虛空這麼多的七寶,用來布施,布施誰呢?「持以奉上微塵諸佛」。佛是一個最殊勝的福田,以這麼殊勝的珍寶,來供養這麼殊勝的福田。是用什麼態度來供養呢?「承事供養,心無虛度」就是身、口二業是非常的恭敬,內心的意業也是一樣,沒有虛度,念念相續,無有疲厭,身口意都是非常的恭敬。以這樣殊勝的心態,來供養微塵的諸佛,阿難!你想一想看,這個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否?」這個人得的福報是多、是少呢?我們看阿難回答。
「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衆生,施佛七錢,舍身猶獲轉輪王位。況複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徧,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雲何更有邊際。」阿難說:能夠布施的法,是虛空無盡的珍寶,下面先講一個例子說:過去有一個衆生,他只有布施佛陀七錢,這麼少的錢,他舍身以後,就得到轉輪王位,因爲這個佛是無上福田,少數的業力,就能夠得到大的果報。「況複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何況這個人,他用這種虛空的珍寶來供養,所以說,這個福報是「窮劫思議,尚不能及」,你用一劫的時間來思惟、來算計,這個福報是算不完的,所以說,總結:「是福雲何更有邊際?!」這福報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的福報。先把這麼大的福報標出來,這以下再加以比況,我們看佛陀對阿難尊者的回答。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佛陀要講一些不可思議的境界的時候,先說明佛陀是無量劫來不打妄語的。佛陀說得話是不增不減,就是真實語。佛陀講的話,也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就是實際的情況是怎麼樣,佛陀就怎麼說,佛陀如是知如
是說,他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所以佛陀的話是沒有虛妄語。這以下,佛陀就把祂內心所照見的這種真實境界說出來。
「若複有人,身負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曆。」說有一個人,這個人過去是一個顛倒的境界,隨順攀緣心,遇到惡因緣就做了錯事了。什麼錯事呢?「身負四重,十波羅夷」,他把這個聲聞戒的四重戒完全破壞,菩薩的十波羅夷也破壞,就造了這麼重的罪業。這個罪業的力量,馬上就要牽引他到此方,或者他方的阿鼻地獄,「乃至于窮盡十方無間」,不但一個阿鼻地獄,一個阿鼻地獄受完以後,這個阿鼻地獄成住壞空壞了以後,又到另外一個阿鼻地獄去,就是十方無間的地獄都要去經過。因爲這個人罪業太重,四重、十波羅夷都破壞了,這一個身心,他結集這麼大罪業的人。這個人後來有一點改變,什麼改變呢?
「能以一念,將此法門,于末劫中,開示未學。」這個人他學習了首楞嚴大定的法門。學習以後,他能夠理解,而且生起信心,決定的信解。這一念的決定信解,他不但是一念的信解,他能夠以一念的短暫時間,把這個法門在末法時代,在衆生的黑暗顛倒當中,「開示未學」。就在這個無明當中放出一道光明,把佛陀所傳承的這個首楞嚴大定法門,把它給弘傳出去。這樣子他會有什麼樣的情況呢?
「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這是首楞嚴大定的功德力。就是說,他以這個一念的相應,這個破惡來說,他所結集的四重、十波羅夷的罪業,「應念銷滅」。就在他依止不生減心那時候,那一念的光明出現的時候,這個四重、十波羅夷就完全破壞。變其所受的「地獄苦因,成安樂國」。不但是把這個罪業破壞,他還能夠往生到佛的
淨土去,這個是約破惡。那約生善呢,「得福超越前之施人」,他的福德力,超過前面的財施,就是這個法施的功德,「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所以這個般若波羅蜜的功德力是不可思議,的確不可思議。
這個地方是說,這個首楞嚴大定,我們以不生滅心爲本修因,我們講說「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這個世間上的法是假藉因緣而生的,不是自然有的,也不是有一個自性執的。這個因緣生呢,我們要從雜染的因緣來說,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就是說: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我們整個罪業的結集,創造者是無明,也是由無明來攝持這個罪業。你現在就棄舍無明,棄生滅守真常,你現在依止清淨的本性,這個時候,你的罪業沒有依止處,就: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心若滅時罪亦亡。
所以這個首楞嚴大定,它是這樣子,我們凡夫要不知道首楞嚴大定能忏除罪障,也不錯,你就認爲有一…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