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53

  ..續本文上一頁個「我」,我過去造了很多的罪業,我現在拜佛,把我的罪業給消滅掉,這樣也不錯。但是你這樣子,「枝末」,從這個枝葉上來忏罪,這個是要很多時間,很多的辛苦。你能夠觀察:「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你觀察你這一念心是清淨本然,離一切相,依止這個不生滅心來忏罪,你是從根本上把罪業給破壞掉。所以這個般若波羅蜜的力量太大,它能夠加持前面的一切善法,能夠達到這種功德力。這個地方是佛陀講完《楞嚴經》以後,贊歎這個首楞嚴大定的法門。

  師答學生問題(1):微細陀那識,陀那就是阿陀那,就是阿賴耶,它的流動是微細的。陀是陀羅尼的陀。

  「能以一念,將此法門」,這個「一念」是什麼樣的標准呢?天臺宗它把這一念的相應,劃分成六個次第:第一個是「理即」。

  就是說,你這一念心本來是有清淨的心,但是你不承認,你也不了解。整天隨順你的妄想流動。當然你這一生也可能造一點善業,去得一點可樂果報,但是究竟是不究竟的,這是一種愚癡的衆生,這個叫理即;第二個是「名字」,名字即。「名字即」這個人,他能夠從這個名字,就是從這個經論的語言文字裏面,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當然他不是這樣念過去,他能夠生起決定的信解,能夠把這個法承當下來。乃至于內心當中能夠隨順,就是說,他能夠了解這一念心是清淨本然,這一切的煩惱罪業都是如夢如幻,他從這個語言文字裏面得到信解,這件事很難得,名字位;第叁個是「觀行位」。這個觀行位有禅定力,前面的名字位,是一種散亂心的聞思的智慧,到了「觀行」的時候,那有禅定的,就是修慧的境界;乃至于「相似」,這一念的相應跟真如理是相似的;乃至于「分證」,這見道位,見到那一念心,跟清淨心契入了;最後「究竟」,完全開展出來。應該說是六即,應該是六個次第。六個次第,我們應該可以先從「名字位」去得到。

  蕅益大師他臨命終的時候,就公開的表達:「名字位中真佛眼,不知畢竟付何人」。他臨命終之前,他的徒弟說:師父你老人家一生研究天臺教觀,你爲你自己判教一下。他說:「名字位中真佛眼」。不過印祖是認爲他謙虛,不應該只有名字位。他就「名字位中真佛眼」,就是名字位。「不知畢竟付何人」,我所覺悟的真理,我不知道誰能夠得到,我就是講了那麼多的《蕅益大師全集》,誰能夠得到,這不可而知。這個叁世諸佛所傳承的首楞嚴大定的法門,不知道能夠付給誰,但是他自己是「名字位中真佛眼」,就是開佛知見,把佛陀的智慧給開展出來。

  師答學生問題(2):「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當體」就是你現在打妄想的心,就是不生滅心,「翻恨自蹉跎」。不是離開了你這一念妄想心,你找一個不生滅心,

  不是的。所以外道跟二乘人,以大乘佛法來說是錯認消息的。爲什麼呢?他認爲這個第六意識的攀緣心不好,爲什麼不好呢?這一念心起禍是它、造業是它,它就是跟煩惱相應,創造很多的罪業,使令我們去得生死的痛苦果報。那怎麼辦呢?他以這個禅定,外道是禅定,阿羅漢是好一點,在禅定當中,又加一個我空智慧,就把第六意識給完全息滅,就是無想定跟滅盡定。但是以大乘佛法來說,這個是錯損菩提了,因爲這個第六意識是「生死」的根本,也是「菩提」的根本。所以佛法是轉識成智,你要能夠把你這個生減變異的第六意識,經過佛法這種文字的熏習,去找到一個不生滅心,然後你依止不生滅心,轉過來,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第六意識修觀,來息滅這個無明,你不是把第六意識給息滅,不是。所以「今知當體是」,就是你這一念當體就是!「翻恨自蹉跎」,冤枉,過去認賊作父,現在我現在不要再隨順攀緣,不應該再隨順。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法門,你在念佛當中,修持當中,你知道這個不生滅心,對你忏除罪障、積集資糧,有很大的加持力,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力量太大,你一天到晚只知道修福報,依止攀緣心,你不知道要修到什麼時候才能成佛。佛法是強調智慧、強調光明,這是一種頓超的法門。

  好,我們再回到講義來,我們看第四十五面。前面是講到這個禅,主要是講這個不生滅心,這個禅就是我們的不生滅心,這以下就說明淨土。

  「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前面的禅是約理性,就是離一切相,不生不滅的理性。這個淨土是從緣起上,就是信願持名,求生西方。信願持名是約因,求生西方是約果,就是由這個清淨的因,去得一個清淨的果。不應該只是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禅宗有時說,什麼是淨土?什麼是彌陀呢?就是我這一念心清淨,當下就是淨土;我

  這一念心清淨,我就是彌陀,是這種思想。當然這樣子講,理論上也對,但是淨土上來說,西方淨土,我們多分來說,是建立在「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我們是從因緣上,應該要肯定,在緣起上有一個阿彌陀佛,有一個正報、有一個淨土的依報存在,不應該只是講心性的境界而已,所以這個淨土是從緣起上來建立。這是講到禅跟淨土內涵的差別:禅是約「理性」;淨土是約「緣起」。所以這個內涵是應該有所不同。我們再看有禅跟有淨土的定義。

  「有禅者,即參究力極,念極情亡,徹見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這個「有禅」,就是前面的禅跟淨土是約教量,這個是講證量。什麼標准叫做「有禅」呢?就是你能夠「參究力極」,到了「念極情亡,徹見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所謂的「明心見性」。這個明心見性,所明的心、所見的性,當然不是攀緣心,這個時候見到的心性是不生不滅的心性,要達到有禅起碼是圓教名字位,聞經達理、斷疑生信,完全生起堅定的理解,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對這個法一點都不懷疑,這個叫做有禅。

  「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這個是「有淨土」,你發了菩提心以後,能夠修因,能夠把這個因求生西方,這個就有淨土。我們再看下面,這以下做一個比較。

  「禅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禅有淨土,是約機約修。」所謂的禅跟淨土是約著教法、約著理法,這個是從教量上來說。有禅有淨土,就是你從根機、從修證上來說。

  所以說就著禅跟淨土,「教理,則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這個是理論是宇宙間的真相,佛不能使令它增加,凡夫也不能使令它減少,這個是約教量。

  但是這個證量呢?「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這個內心當中,是不是生起有禅跟有淨土的功德,就是要你去實修,才能夠使令內心生起,使有諸己就是一種心中的功德,這個約證量。

  所以,「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相同。須細參詳,不可儱侗。」這兩個不太一樣。我們最後做一個總結。

  「倘參禅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爲有禅。」所以我們講: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這個有禅的標准是很高的,怎麼說呢?「參禅未悟」雖然有參,但是沒有悟;或者有悟,悟的不徹底,都不是有禅。

  這句話我們看《六祖壇經》,這個六祖惠能大師,他在家是一個很窮苦的人家,賣柴火。他有一天把這個柴火送去給客人,這個客人誦《金剛經》,他聽了以後,就觸動他的善根,過去栽培這個般若波羅蜜的善根非常的強,可能福報比較薄一點,所以貧窮。他一聽到這個《金剛經》的文字以後,他就有點體會,就問這個客人說:「你誦什麼經呢?」說:「我誦《金剛經》。」問:「你這個《金剛經》是哪裏得到呢?」「我是從五祖大師那個地方,黃梅。」這個六祖大師就去參訪五祖。

  參訪五祖以後,五祖看這個人的善根很深,就要磨他的習氣,要他到廚房去工作。五祖大師准備要傳法,就把所有的住衆全部集合起來。古時候的傳法是各憑本事的,哪一個人有真實見地就得法。說:們現在誦一個偈頌我看看,哪一個人是真正是內心有消息,哪一個人還在顛倒當中,一看就知道,你們把內心的境界

  表達出來,去講一個偈頌出來,道一句。這個時候,兩個人把這個偈頌給獻出來,一個是神秀大師,他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句話看得出這個人是一個很用功的修行人,「身是菩提樹」,我們的菩提智慧要假藉色身,你爲什麼能夠拜佛?要色身拜佛。你爲什麼能夠誦經呢?也是要身。這個菩提樹它能夠生起菩提果。「心如明鏡臺」,我們這一念心就像鏡子一樣。怎麼辦呢?「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你經常要保持這個鏡子的幹淨,要煩惱起來馬上對治。從這個偈頌看起來,這個人是沒開悟的。我們簡單講,這個人思想已經有一個「我」,「心如明鏡臺」,有這個明鏡臺怎麼辦呢?「我」不要去造惡業,經常保持這個「我」不要去造惡業,多造一點善念,「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很好的,他能夠悟到這個善惡的業果,但是不應該說他是發明心性,不應該這樣講。

  誰發明心性呢?惠能大師也講出一個偈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人是開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偈頌裏面看得出來,這個人內心是有消息,後來五祖大師就把這個法傳惠能大師。所以有禅就是有一個標准的,一定是要「發明心性」。這個是印光大師把有禅的標准講出來,什麼是有淨土呢?

  「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叁種情況都不能說有淨土。第一個「偏執唯心」。唯心淨土,心淨國土淨。這樣子的話既然你的心清淨,當下就是淨土,當下就彌陀,你沒有一種要歸依的心,沒有一種要求生阿彌陀佛國的心,這樣子沒有信願,是不構成淨土,淨土要信願持名。

  第二個「或有信…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