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54

  ..續本文上一頁願,而不真切」。有信願,但是內心當中沒有真切。怎麼說呢?「悠悠泛泛,敷衍故事」,你說歸依彌陀,

  又沒有真實歸依,說求生阿彌陀佛國,那個念力又不決定。有時候想一想,人天可樂果報也不錯!這樣子,內心當中不真切,這也不是有淨土,這個還不算是有淨土。

  「或者行雖精進,而心戀塵境。」你這個人很難得,拜佛、念佛很精進,但是你內心當中「心戀塵境」,沒有真實的發菩提心求生淨土,貪戀五欲的境界。

  怎麼說呢?這以下有叁種情況:「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你想說:哎呀!我現在出家修行,持戒、拜忏不可思議,怎麼說呢?來生得到富貴家,享五欲樂,你內心當中有這種思想。「或者求來生生天。」我應該要做天王、做忉利天王、四天王來享這個天福樂。

  「或者求來生出家爲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衆生。」你知道這個五欲是有種種的過患,使令我們增長罪業的,你不希望生到人天,希望出家。在自利方面,希望能夠「一聞千悟,得大總持」,有這麼高的智能。在利他方面,能夠「宏揚法道,普利衆生」,你又能夠廣結善緣,把你所說的法弘揚出去,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

  但是「皆不得名爲有淨土!」這個都不能說有淨土,因爲你沒有一種決定的信願,沒有一種臨終決定必往生西方的信願,就是你的內心當中,有所夾雜都不叫有淨土。

  這是把有淨土跟有禅這個標准,印光大師明確的劃出一條線。就是你衡量看看,什麼是有禅?什麼是有淨土?這是兩個標准出來。所以這個禅,也可以說是從二空的真如理性上來說的,就是我們這一念的不生不滅的、無我無我所的清淨心。這個淨土是約著我們信願持名而求生淨土,這種修因、證果來說。所以這個地方是把禅跟淨的差別給標出來。

  師答學生問題:在大乘的角度,我空、法空是要同時達到的,它不是次第。就是說一空一切空。他不是先觀我空,再觀法空,這是小乘的觀法。大乘佛法是直接的從根源上,一空一切空,我空跟法空是同時悟到,他的根器比較利,他同時看到我空,也同時看到法空。當然這個跟教理有關,他所學習的教理。如果你學習阿含經論的話,你可能會先見到我空,如果你從阿含經論去聞思的話,你會先見到我空;如果你熏習的是大乘佛法,我空、法空是同時到達。

  好,我們再看丙二、禅淨雙修。前面是把禅跟淨的內涵,把它給差別,這個地方講,我們怎麼能夠禅淨雙修呢?我們看印祖怎麼說,我們把它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丙二、禅淨雙修

  至如禅宗,若單提向上,則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念佛求生淨土。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念佛求生淨土。此真谛之一泯一切泯,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顯性體也。若確論修持,則一法不廢,不作務即不食,何況念佛求生淨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顯性具也。必欲棄舍俗谛而言真谛,則非真谛也。如棄四大五蘊而覓心性,身既不存,心將安寄。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實真谛也。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即四大五蘊而顯心性也。此從上諸祖密修淨土之大旨也。 — 與體安和尚書 —

  好,我們加以說明,先看第一段、禅宗的境界。「至如禅宗,若單提向上,則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念佛求生淨土。」在禅宗,如果「單提向上」,就是正念提起來的時候,禅宗它是把一些枝枝葉葉都不要,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它就不要什

  麼枝枝葉葉的,它就是這一念心,直接去契入法性,單提向上。這個時候一法不立,觀一切法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時候,一切的法都不存在。

  「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念佛求生淨土。」就是這個無上尊貴的佛,都沒有這方面的執著,沒有一種成佛的分別,哪有什麼說「念佛求生淨土」,這樣子的分別,沒有。如果說單提向上的話。

  這個是「真谛之一泯一切泯,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顯性體也。」就在這個真空的理性來說,「一泯」,這個泯就是泯滅,一空一切空,這個「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禅宗的開悟祖師,他的內心的確是「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這「不與一切萬法爲伴侶」的境界。譬如說,有一個人去參訪雪峰禅師。到了以後,就跟雪峰禅師頂禮。雪峰禅師說:「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從南方來」,從南方來到北方參訪雪峰禅師,很遠。這個雪峰禅師說:「哎呀!你一路辛苦。」這個參禅的人說:仰慕道德,不憚辛勞5。這句話也是說得好,說我是仰慕你這個雪峰禅師的道德,所以我不怕辛勞,翻山越嶺,從南方趕到北方來參禅,來跟你參訪,仰慕道德,不憚辛勞。這個雪峰禅師說:「汝猶醉在。」所以這個禅師講話,一見面就是有機鋒,你這個人還是一個顛倒境界,汝猶醉在。

  他講完這句話,就到房間去,把門關起來。這個人他搞不清楚,這個禅師講什麼話,就請求禅師再跟他開示,再講多一點。這個禅師出來又講一句話說:「出去」。出去以後,又進到房裏去。

  ◆【《橫川行珙禅師語錄》卷2:「僧雲。仰慕道德。豈憚關山。峯雲。汝猶醉在。出去。僧便去。峯乃召雲。大德。僧回首。峯雲。是什麼。僧亦雲。是什麼。峯雲。這漆桶。僧無語。」

  這句話怎麼說呢?這個參禅人說:仰慕道德,不憚辛勞。這個禅師的思想,就是你還在因緣所生法上分別,你還說我是有道德,當然你這樣講是很好,但是你在這個「道上會」,你在這個事相上活動,你的內心就在有爲法上活動,你什麼時候能夠了生死呢?所以你猶醉在。你現在是顛倒的境界,跟第一義谛不相應,那怎麼辦呢?「出去」。你現在要從這個有爲法中出去,到達第一義谛的境界去,你才能夠解脫生死。你欣賞我的道德很好,但是你老是這樣子分別好壞,你什麼時候了生死呢?什麼時候呢?所以禅宗的確是不可思議,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這個是講自性的本體,清淨本然的空體。

  所以這個禅宗,你可以看得出,他講出這句話,他內心經常跟第一義谛是恒常相應的,他隨時能夠講出很多的話,來表達他內心的境界,這個是禅宗的情況。

  我們再看從事相上來說。「若確論修持,則一法不廢,不作務即不食,何況念佛求生淨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顯性具也。」假設就著事相上來修持呢,一切的善法都不廢除,你雖然悟到一切法畢竟空,但是不作務都不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宗的情況就是這樣,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個世間的作務尚且要作,何況是念佛求生淨土這麼殊勝的因緣。這個是約著世俗谛「一立一切立」,就是從空出假來說的。「佛事門中不舍一法,顯性具也」。

  有人問蕅益大師,一個人開悟以後,做什麼事呢?開悟以後,你那一念心不與一切萬法爲伴侶,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你還有什麼事要做呢?蕅益大師說,開悟以後做什麼事,熾然修福。蕅益大師不可思議,他說:你開悟以後熾然修福,因爲你看到一切法畢竟空的當下,你同時看到緣起,你自然會熾然的忏除罪障、熾然的積集資糧。所以真正悟到真空的人是不障妙有,他是以無

  所得爲方便,生起這種作用,所以你悟到一切法空以後,不修善法,你這個空是偏空,離開一切善法,另外有一個空,這個是一灘死水,禅宗講的一灘死水,不是真空。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必須看清楚。

  總結。「必欲棄舍俗谛而言真谛,則非真谛也。如棄四大五蘊而覓心性,身既不存,心將安寄。」就是說,你一定要去棄舍這種善法的造作,求生淨土、布施、持戒,你一定要棄舍這種善法造作,才能夠發明真空,你這種真空是有問題,不是真空叫做偏空,天臺宗講偏空。下面講一個譬喻,你放棄了「四大、五蘊」去找「心性」,「身既不存,心將安寄」,你那個身都不存在,內心沒有依止處,你這個空不依止緣起,離開了緣起,有一個空,這個空是偏空的。

  應該怎麼辦才是真空呢?「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實真谛也。」你能夠就著在不壞一切的妙用當中,發明一切法畢竟空,就是說知道一切法畢竟空,而熾然的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雖然熾然的求生淨土,則觀一切法畢竟空,這個是真谛。

  講一個譬喻:「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即四大五蘊而顯心性也。」這個心性的本性是清淨,但是它在眼睛,就表現出它的見,爲什麼能夠見的呢?眼睛是不能見,就是你有心性能夠見。你爲什麼能夠聞呢?就是你有那個心性。見跟聞是約作用,那個心性是約體。

  「此從上諸祖密修淨土之大旨也。」我們看附表第十二,就是補充講表第十五面。

  附表十二 — 從上諸祖密修淨土之大旨

  稱性起修

  性德 修德

  全性在修

  在我們曆代的祖師當中,修淨土人,曆代祖師都是開悟的。他開悟以後,又能夠熾然的信願持名,熾然的求生西方,他的內心是怎麼樣運轉呢?他是這樣子,就著性德來說,就是我們的清淨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能夠「稱性起修」,依止這個清淨心,不是依止無明,依止清淨心而生起修德,信願持名、六波羅蜜,一切的忏除罪障、積集資糧,生起修德。一切的修德還是在發明心性,你爲什麼要求生西方呢?因爲我要開展我的心性。就是說「無不從此法界流」,這一切的法,從我清淨的法界流出來,流出這個信願持名、六波羅蜜,最後還是在「無不還歸此法界」,還是在莊嚴我這一念心性,這就是一切的曆代祖師修行淨土,是禅淨雙修。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知道一切法是畢竟空,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一切的法都是如夢如幻。但是從緣起上,我們不要壞這個緣起,就是從本性來說,這一切法是畢竟空;從世俗谛來說,一切如夢如幻。這個娑婆世界是惡夢者也、添夢者也,它是一場惡夢;極樂世界是醒夢者也、好夢者也。從因緣上我們也應該要棄舍惡夢,而去取這個好夢。雖然一切法畢竟空,但是…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