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55

  ..續本文上一頁從因緣上,我們也應該要去尋求一個成佛的殊勝因緣,這樣才是禅淨雙修的。沒有錯!極樂世界是如夢如幻,是的!但是它是好夢者,也是醒夢者也。娑婆世界是惡夢者也,一場惡夢,苦惱,而且你在娑婆世界待得越久,你越胡塗,添夢者也。你到那個畜生道去,那個狗做久了,下次得人身的時候,你跟他講佛法,跟他講道理,他聽不清楚,他的第六意識非常暗鈍,你話講的很明白,但是他還是聽不清楚。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雖然這一切法的本性是清淨本然,但是熾然的信願持名,熾然的求生淨土。就是空性不要

  障礙妙有;妙有也不要障礙空性,你這樣子就是有禅有淨土,你這樣子修行就更快。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爲人師,來世做佛祖。現在能夠做衆生依止的善知識,以後就能夠成佛做祖,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

  師答學生問題:這個清淨本然的意思,你不要以爲說有一個東西的存在。你不要急著抄,好不好?先聽一聽,你這一天到晚抄,內心當中都沒有消化,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才開悟,你的手是不會開悟的,你的心專心聽這個語言文字。我們講清淨本然,我不知道你內心是怎麼想,你不要以爲有一個東西,然後它清淨本然,你是不是這樣想?我不是講「具足」,或是修來,這個我們先不提。這個清淨本然的內涵,是不是有一個自性,它存在,然後它清淨本然?是不是應該這樣子?是喔?就是說,清淨本然是一個名詞,你假設認爲說,我這一念心是清淨本然,有一個大我存在,它清淨本然,那這個是能所。清淨本然是沒有能所的,無我無我所。外道他也能講出這個清淨本然,他那一念心明靜不動,但是他是自性執,這個世間上有一個大我,這個「我」是清淨本然,他也講清淨本然,這是個能所,有一個「我」,一個我受用的「我」,這個其實還是自性執,這哪是清淨本然!清淨本然就是說,無我無我所,沒有一個我存在,沒有一個自性的執著。

  這個地方要注意,有些人說,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一切法都不存在的,就是「我」存在,這個就是四禅定-「舍念清淨地」,那個禅定就是這種境界,尤其四禅還不明,到四空定非常明顯。到「空無邊處地」的時候,那個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他那個空不是真實空,他把這個色法給息滅。因爲四禅還有色法,四禅有微妙的色法。當然我們不覺得色法有什麼樣的感覺,那個禅定的人心細,他觀察這個色法,對我們心是一種系縛,如鳥在籠,那個鳥被籠子給罩住,色法把我們的心給罩住。他觀無邊的虛空,就

  把色法給息滅了,就從色界進入到無色界,空無邊處。空無邊處的時候,他那個色法都不存在,他那一念心明靜不動、清淨本然。但是爲什麼他還是無明緣行、行緣識,還是十二因緣?因爲他認爲清淨本然就是有一個東西,「清淨本然」存在,有一個法的自性執,你們都不存在,「我」存在,這個自性執就是無明,我執法執。

  所以清淨本然是沒有能所,沒有我跟你的對待,沒有一切法對待,其實還是我空。你注意看,你觀察「我」不可得的時候,你會發覺這一切法是「如」的境界,沒有能所,這一切法是「如」,「如」的境界,是「如是」的境界,無我無我所。而我們解脫生死就從這邊開始,你的腳跟要站在這個角度上,你從現在開始,才能夠趣向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否則你在造作,你說誰拜佛?「我」拜佛,很好,忏悔業障、積集資糧,但是是無明緣行、行緣識,還是有漏業。你這樣子的忏除罪障,是從枝末上的忏除。因爲以不生滅心爲本修因,才忏除罪障,那是從根本上的毀滅罪業,無我無我所的時候,你那罪業沒有依止處的。

  這個時候首楞嚴大定,首楞嚴王世希有,它是一種獅子奮迅叁昧。在所有叁昧當中,這個獅子跑的很快,假設你在因地的時候,能夠了解這個首楞嚴大定,這種清淨本然、無我無我所的法,依止這個法來修行,你同樣發菩提心,他也發菩提心,你成佛的時候,他可能還是有學位,你比他快成佛,獅子奮迅叁昧就這種叁昧,是頓超的,不曆僧祇獲法身。這句話是阿難尊者他聽完《楞嚴經》叁卷半以後,講出他的心情,贊歎世尊的偉大,他所說的法的偉大,「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後來他就依止這一切法的清淨心,發的大悲願,「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爲報佛恩」。所以一個菩薩他敢發這個菩提心,你有「我」

  的人,你不敢發菩提心,你保護「我」嘛,保護「我」的時候,你發心發不出來的,你觀察這一念心沒有「我」的時候,那就發起無障礙的願力。「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爲報佛恩」,那個菩薩本身,沒有「我」的執著,完全是一種願力而已,這菩提願。

  當然我們應該說是有法執,是的,但是你完全都沒有法執,你沒有一個修證的依止處。所以菩薩是這樣,剛開始是不應該有我執,但是那種清淨的法執的執著是有的。因爲從世俗谛來說,我們有如夢如幻的煩惱,如夢如幻的罪業;這個世間上有如夢如幻的極樂世界,有如夢如幻的阿彌陀佛,這種的執著是有應該有,這個是一種清淨的法執,是應該要有,但是我執是不應該有的。在唯識學,你能夠經常觀察我空的時候,你的罪業就會轉成不增長業,你這個罪業勢力單薄,不是說種子不存在,而是它會從增長業,轉成不增長業,它沒有得果報的力量,然後你到極樂世界以後,花開見佛悟無生,見到阿彌陀佛放光加持你。因爲你在娑婆世界聽聞過這種圓頓的法門,祂爲你說圓頓的法,你一下子就開悟了,證得法身的時候,你一念的相應慧,就把你在娑婆世界有漏的煩惱罪業,一下子完全清淨,真的清淨。所以你有般若波羅蜜的人修淨土,那是不可思議,你在娑婆世界修行不可思議;你往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的時候,你也是不可思議。同樣你往生、他也往生,爲什麼阿彌陀佛看到他,爲他說小乘法?看到你,爲你說大乘法?就是你栽培的善根,有這種善根。他就是栽培小乘善根,阿彌陀佛爲他說小乘法,他先證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所以佛法說,乃至你受持般若波羅蜜四句偈,那不可思議,比你去做一些可樂果報,還不可思議,《金剛經》就是這樣講,因爲這個頓超,獅子奮迅叁昧,頓超的法門。

  所以我們聽了以後,要多思惟、消化,這個人生是怎麼回事,我們的內心是怎麼回事。我們這一念的變化的心中,我們這一念

  不斷的創造業力、創造生死這一念心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它永遠都是染汙的,一點都沒有辦法改變,還是這個生滅的心本身是虛妄的,它的本來面目是清淨的,只是我們沒有去回光返照而已。這樣懂嗎?你要認清楚這個心是怎麼回事,這個攀緣心虛妄不可得的,你要去觀到本來面目,觀到本來面目就安住,就是你的依止處。依止你這個依止處,開始斷惡修善,不要去執理廢事。觀到一切法畢竟空的時候,你從空出假,熾然的忏悔罪障,熾然的積集資糧,那就不可思議,這從空出假不可思議。而你這個整個斷惡修善是無我無我所的,這樣子就是無明滅則行滅,無明的勢力就開始破壞,慢慢破壞。那個真如的力量就不斷的增長,從名字位增長到觀行位,乃至于相似位、分證位。這是要思惟,這個善根,般若波羅蜜的善根都是「聞思」,要自己去思惟,去把你這一念的清淨心找出來。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十二講

  監學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九面,乙五、臨終開導,助成往生。我們前面的大科是屬于平時的修行,這一大科是屬于臨終開導。就是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應該怎麼樣來開示引導亡者,來幫助他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一種臨終的關懷。這以下是兩篇的文章:第一篇先說明臨終助念的重要性:第二篇是說明,如何的做好臨終的正念。先看第一篇,大家請合掌。

  乙五、臨終開導,助成往生

  臨終一關,最爲要緊。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屬臨終時,辄爲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論。即志切往生,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臨終正念昭彰。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親友知識,各以己物,令其負擔,擔負過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及預爲眷屬,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

  不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 — 陳了常往生發隱 —

  好,我們加以說明,我們分成叁大段,先看第一段的總標。「臨終一關,最爲要緊」。在佛法的觀念,這個人生是無常的,有生就有死。我們有生命的開始,就有生命的結束,就是有臨終。臨命終的時候,在我們一生當中,是最重要的時刻。臨終的關懷,世間人的臨終關懷,跟我們佛法的臨終關懷有差別。怎麼說呢?一般的醫學界,也能夠做臨終關懷,他們也知道臨終很重要,但是他們的目的,只是使令亡者能夠安詳的往生,他不在乎這個亡者的神識,到底到叁惡道去,到人天去,到極樂世界,他們不關懷下一期的生命。換句話說,不關懷下一期的生命,只要求在臨命終的時候安詳,可能就會給這個亡者注一些安非他命安定劑,使令他神識暫時的失去知覺,只要不痛苦就好,這樣子當然也是可以。

  但是以佛法,這個臨終的關懷是看得比較徹底,因爲佛法的思想是我們的生命是相續的,我們有過去的生命,有現在的生命,也有未來的生命。佛陀在經典上講一個譬喻,我們的生命就像流水一樣,從過去的水流,流到現在的水流,也由現在的水流,流到以後的…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