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P55

  ..续本文上一页从因缘上,我们也应该要去寻求一个成佛的殊胜因缘,这样才是禅净双修的。没有错!极乐世界是如梦如幻,是的!但是它是好梦者,也是醒梦者也。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一场恶梦,苦恼,而且你在娑婆世界待得越久,你越胡涂,添梦者也。你到那个畜生道去,那个狗做久了,下次得人身的时候,你跟他讲佛法,跟他讲道理,他听不清楚,他的第六意识非常暗钝,你话讲的很明白,但是他还是听不清楚。所以我们应该要知道,虽然这一切法的本性是清净本然,但是炽然的信愿持名,炽然的求生净土。就是空性不要

  障碍妙有;妙有也不要障碍空性,你这样子就是有禅有净土,你这样子修行就更快。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做佛祖。现在能够做众生依止的善知识,以后就能够成佛做祖,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师答学生问题:这个清净本然的意思,你不要以为说有一个东西的存在。你不要急着抄,好不好?先听一听,你这一天到晚抄,内心当中都没有消化,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开悟,你的手是不会开悟的,你的心专心听这个语言文字。我们讲清净本然,我不知道你内心是怎么想,你不要以为有一个东西,然后它清净本然,你是不是这样想?我不是讲「具足」,或是修来,这个我们先不提。这个清净本然的内涵,是不是有一个自性,它存在,然后它清净本然?是不是应该这样子?是喔?就是说,清净本然是一个名词,你假设认为说,我这一念心是清净本然,有一个大我存在,它清净本然,那这个是能所。清净本然是没有能所的,无我无我所。外道他也能讲出这个清净本然,他那一念心明静不动,但是他是自性执,这个世间上有一个大我,这个「我」是清净本然,他也讲清净本然,这是个能所,有一个「我」,一个我受用的「我」,这个其实还是自性执,这哪是清净本然!清净本然就是说,无我无我所,没有一个我存在,没有一个自性的执着。

  这个地方要注意,有些人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一切法都不存在的,就是「我」存在,这个就是四禅定-「舍念清净地」,那个禅定就是这种境界,尤其四禅还不明,到四空定非常明显。到「空无边处地」的时候,那个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他那个空不是真实空,他把这个色法给息灭。因为四禅还有色法,四禅有微妙的色法。当然我们不觉得色法有什么样的感觉,那个禅定的人心细,他观察这个色法,对我们心是一种系缚,如鸟在笼,那个鸟被笼子给罩住,色法把我们的心给罩住。他观无边的虚空,就

  把色法给息灭了,就从色界进入到无色界,空无边处。空无边处的时候,他那个色法都不存在,他那一念心明静不动、清净本然。但是为什么他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还是十二因缘?因为他认为清净本然就是有一个东西,「清净本然」存在,有一个法的自性执,你们都不存在,「我」存在,这个自性执就是无明,我执法执。

  所以清净本然是没有能所,没有我跟你的对待,没有一切法对待,其实还是我空。你注意看,你观察「我」不可得的时候,你会发觉这一切法是「如」的境界,没有能所,这一切法是「如」,「如」的境界,是「如是」的境界,无我无我所。而我们解脱生死就从这边开始,你的脚跟要站在这个角度上,你从现在开始,才能够趣向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否则你在造作,你说谁拜佛?「我」拜佛,很好,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但是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还是有漏业。你这样子的忏除罪障,是从枝末上的忏除。因为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才忏除罪障,那是从根本上的毁灭罪业,无我无我所的时候,你那罪业没有依止处的。

  这个时候首楞严大定,首楞严王世希有,它是一种狮子奋迅三昧。在所有三昧当中,这个狮子跑的很快,假设你在因地的时候,能够了解这个首楞严大定,这种清净本然、无我无我所的法,依止这个法来修行,你同样发菩提心,他也发菩提心,你成佛的时候,他可能还是有学位,你比他快成佛,狮子奋迅三昧就这种三昧,是顿超的,不历僧祇获法身。这句话是阿难尊者他听完《楞严经》三卷半以后,讲出他的心情,赞叹世尊的伟大,他所说的法的伟大,「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后来他就依止这一切法的清净心,发的大悲愿,「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所以一个菩萨他敢发这个菩提心,你有「我」

  的人,你不敢发菩提心,你保护「我」嘛,保护「我」的时候,你发心发不出来的,你观察这一念心没有「我」的时候,那就发起无障碍的愿力。「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那个菩萨本身,没有「我」的执着,完全是一种愿力而已,这菩提愿。

  当然我们应该说是有法执,是的,但是你完全都没有法执,你没有一个修证的依止处。所以菩萨是这样,刚开始是不应该有我执,但是那种清净的法执的执着是有的。因为从世俗谛来说,我们有如梦如幻的烦恼,如梦如幻的罪业;这个世间上有如梦如幻的极乐世界,有如梦如幻的阿弥陀佛,这种的执着是有应该有,这个是一种清净的法执,是应该要有,但是我执是不应该有的。在唯识学,你能够经常观察我空的时候,你的罪业就会转成不增长业,你这个罪业势力单薄,不是说种子不存在,而是它会从增长业,转成不增长业,它没有得果报的力量,然后你到极乐世界以后,花开见佛悟无生,见到阿弥陀佛放光加持你。因为你在娑婆世界听闻过这种圆顿的法门,祂为你说圆顿的法,你一下子就开悟了,证得法身的时候,你一念的相应慧,就把你在娑婆世界有漏的烦恼罪业,一下子完全清净,真的清净。所以你有般若波罗蜜的人修净土,那是不可思议,你在娑婆世界修行不可思议;你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的时候,你也是不可思议。同样你往生、他也往生,为什么阿弥陀佛看到他,为他说小乘法?看到你,为你说大乘法?就是你栽培的善根,有这种善根。他就是栽培小乘善根,阿弥陀佛为他说小乘法,他先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以佛法说,乃至你受持般若波罗蜜四句偈,那不可思议,比你去做一些可乐果报,还不可思议,《金刚经》就是这样讲,因为这个顿超,狮子奋迅三昧,顿超的法门。

  所以我们听了以后,要多思惟、消化,这个人生是怎么回事,我们的内心是怎么回事。我们这一念的变化的心中,我们这一念

  不断的创造业力、创造生死这一念心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它永远都是染污的,一点都没有办法改变,还是这个生灭的心本身是虚妄的,它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只是我们没有去回光返照而已。这样懂吗?你要认清楚这个心是怎么回事,这个攀缘心虚妄不可得的,你要去观到本来面目,观到本来面目就安住,就是你的依止处。依止你这个依止处,开始断恶修善,不要去执理废事。观到一切法毕竟空的时候,你从空出假,炽然的忏悔罪障,炽然的积集资粮,那就不可思议,这从空出假不可思议。而你这个整个断恶修善是无我无我所的,这样子就是无明灭则行灭,无明的势力就开始破坏,慢慢破坏。那个真如的力量就不断的增长,从名字位增长到观行位,乃至于相似位、分证位。这是要思惟,这个善根,般若波罗蜜的善根都是「闻思」,要自己去思惟,去把你这一念的清净心找出来。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十二讲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九面,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我们前面的大科是属于平时的修行,这一大科是属于临终开导。就是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开示引导亡者,来帮助他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一种临终的关怀。这以下是两篇的文章:第一篇先说明临终助念的重要性:第二篇是说明,如何的做好临终的正念。先看第一篇,大家请合掌。

  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

  临终一关,最为要紧。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论。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负担,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

  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 — 陈了常往生发隐 —

  好,我们加以说明,我们分成三大段,先看第一段的总标。「临终一关,最为要紧」。在佛法的观念,这个人生是无常的,有生就有死。我们有生命的开始,就有生命的结束,就是有临终。临命终的时候,在我们一生当中,是最重要的时刻。临终的关怀,世间人的临终关怀,跟我们佛法的临终关怀有差别。怎么说呢?一般的医学界,也能够做临终关怀,他们也知道临终很重要,但是他们的目的,只是使令亡者能够安详的往生,他不在乎这个亡者的神识,到底到三恶道去,到人天去,到极乐世界,他们不关怀下一期的生命。换句话说,不关怀下一期的生命,只要求在临命终的时候安详,可能就会给这个亡者注一些安非他命安定剂,使令他神识暂时的失去知觉,只要不痛苦就好,这样子当然也是可以。

  但是以佛法,这个临终的关怀是看得比较彻底,因为佛法的思想是我们的生命是相续的,我们有过去的生命,有现在的生命,也有未来的生命。佛陀在经典上讲一个譬喻,我们的生命就像流水一样,从过去的水流,流到现在的水流,也由现在的水流,流到以后的…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