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P54

  ..续本文上一页愿,而不真切」。有信愿,但是内心当中没有真切。怎么说呢?「悠悠泛泛,敷衍故事」,你说归依弥陀,

  又没有真实归依,说求生阿弥陀佛国,那个念力又不决定。有时候想一想,人天可乐果报也不错!这样子,内心当中不真切,这也不是有净土,这个还不算是有净土。

  「或者行虽精进,而心恋尘境。」你这个人很难得,拜佛、念佛很精进,但是你内心当中「心恋尘境」,没有真实的发菩提心求生净土,贪恋五欲的境界。

  怎么说呢?这以下有三种情况:「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你想说:哎呀!我现在出家修行,持戒、拜忏不可思议,怎么说呢?来生得到富贵家,享五欲乐,你内心当中有这种思想。「或者求来生生天。」我应该要做天王、做忉利天王、四天王来享这个天福乐。

  「或者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你知道这个五欲是有种种的过患,使令我们增长罪业的,你不希望生到人天,希望出家。在自利方面,希望能够「一闻千悟,得大总持」,有这么高的智能。在利他方面,能够「宏扬法道,普利众生」,你又能够广结善缘,把你所说的法弘扬出去,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

  但是「皆不得名为有净土!」这个都不能说有净土,因为你没有一种决定的信愿,没有一种临终决定必往生西方的信愿,就是你的内心当中,有所夹杂都不叫有净土。

  这是把有净土跟有禅这个标准,印光大师明确的划出一条线。就是你衡量看看,什么是有禅?什么是有净土?这是两个标准出来。所以这个禅,也可以说是从二空的真如理性上来说的,就是我们这一念的不生不灭的、无我无我所的清净心。这个净土是约着我们信愿持名而求生净土,这种修因、证果来说。所以这个地方是把禅跟净的差别给标出来。

  师答学生问题:在大乘的角度,我空、法空是要同时达到的,它不是次第。就是说一空一切空。他不是先观我空,再观法空,这是小乘的观法。大乘佛法是直接的从根源上,一空一切空,我空跟法空是同时悟到,他的根器比较利,他同时看到我空,也同时看到法空。当然这个跟教理有关,他所学习的教理。如果你学习阿含经论的话,你可能会先见到我空,如果你从阿含经论去闻思的话,你会先见到我空;如果你熏习的是大乘佛法,我空、法空是同时到达。

  好,我们再看丙二、禅净双修。前面是把禅跟净的内涵,把它给差别,这个地方讲,我们怎么能够禅净双修呢?我们看印祖怎么说,我们把它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丙二、禅净双修

  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真谛之一泯一切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必欲弃舍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 — 与体安和尚书 —

  好,我们加以说明,先看第一段、禅宗的境界。「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在禅宗,如果「单提向上」,就是正念提起来的时候,禅宗它是把一些枝枝叶叶都不要,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它就不要什

  么枝枝叶叶的,它就是这一念心,直接去契入法性,单提向上。这个时候一法不立,观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时候,一切的法都不存在。

  「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就是这个无上尊贵的佛,都没有这方面的执着,没有一种成佛的分别,哪有什么说「念佛求生净土」,这样子的分别,没有。如果说单提向上的话。

  这个是「真谛之一泯一切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就在这个真空的理性来说,「一泯」,这个泯就是泯灭,一空一切空,这个「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禅宗的开悟祖师,他的内心的确是「实际理地不受一尘」,这「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的境界。譬如说,有一个人去参访雪峰禅师。到了以后,就跟雪峰禅师顶礼。雪峰禅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南方来」,从南方来到北方参访雪峰禅师,很远。这个雪峰禅师说:「哎呀!你一路辛苦。」这个参禅的人说:仰慕道德,不惮辛劳5。这句话也是说得好,说我是仰慕你这个雪峰禅师的道德,所以我不怕辛劳,翻山越岭,从南方赶到北方来参禅,来跟你参访,仰慕道德,不惮辛劳。这个雪峰禅师说:「汝犹醉在。」所以这个禅师讲话,一见面就是有机锋,你这个人还是一个颠倒境界,汝犹醉在。

  他讲完这句话,就到房间去,把门关起来。这个人他搞不清楚,这个禅师讲什么话,就请求禅师再跟他开示,再讲多一点。这个禅师出来又讲一句话说:「出去」。出去以后,又进到房里去。

  ◆【《横川行珙禅师语录》卷2:「僧云。仰慕道德。岂惮关山。峯云。汝犹醉在。出去。僧便去。峯乃召云。大德。僧回首。峯云。是什么。僧亦云。是什么。峯云。这漆桶。僧无语。」

  这句话怎么说呢?这个参禅人说:仰慕道德,不惮辛劳。这个禅师的思想,就是你还在因缘所生法上分别,你还说我是有道德,当然你这样讲是很好,但是你在这个「道上会」,你在这个事相上活动,你的内心就在有为法上活动,你什么时候能够了生死呢?所以你犹醉在。你现在是颠倒的境界,跟第一义谛不相应,那怎么办呢?「出去」。你现在要从这个有为法中出去,到达第一义谛的境界去,你才能够解脱生死。你欣赏我的道德很好,但是你老是这样子分别好坏,你什么时候了生死呢?什么时候呢?所以禅宗的确是不可思议,实际理地不受一尘。这个是讲自性的本体,清净本然的空体。

  所以这个禅宗,你可以看得出,他讲出这句话,他内心经常跟第一义谛是恒常相应的,他随时能够讲出很多的话,来表达他内心的境界,这个是禅宗的情况。

  我们再看从事相上来说。「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假设就着事相上来修持呢,一切的善法都不废除,你虽然悟到一切法毕竟空,但是不作务都不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宗的情况就是这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个世间的作务尚且要作,何况是念佛求生净土这么殊胜的因缘。这个是约着世俗谛「一立一切立」,就是从空出假来说的。「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

  有人问蕅益大师,一个人开悟以后,做什么事呢?开悟以后,你那一念心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你还有什么事要做呢?蕅益大师说,开悟以后做什么事,炽然修福。蕅益大师不可思议,他说:你开悟以后炽然修福,因为你看到一切法毕竟空的当下,你同时看到缘起,你自然会炽然的忏除罪障、炽然的积集资粮。所以真正悟到真空的人是不障妙有,他是以无

  所得为方便,生起这种作用,所以你悟到一切法空以后,不修善法,你这个空是偏空,离开一切善法,另外有一个空,这个是一滩死水,禅宗讲的一滩死水,不是真空。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必须看清楚。

  总结。「必欲弃舍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就是说,你一定要去弃舍这种善法的造作,求生净土、布施、持戒,你一定要弃舍这种善法造作,才能够发明真空,你这种真空是有问题,不是真空叫做偏空,天台宗讲偏空。下面讲一个譬喻,你放弃了「四大、五蕴」去找「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你那个身都不存在,内心没有依止处,你这个空不依止缘起,离开了缘起,有一个空,这个空是偏空的。

  应该怎么办才是真空呢?「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你能够就着在不坏一切的妙用当中,发明一切法毕竟空,就是说知道一切法毕竟空,而炽然的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虽然炽然的求生净土,则观一切法毕竟空,这个是真谛。

  讲一个譬喻:「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这个心性的本性是清净,但是它在眼睛,就表现出它的见,为什么能够见的呢?眼睛是不能见,就是你有心性能够见。你为什么能够闻呢?就是你有那个心性。见跟闻是约作用,那个心性是约体。

  「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我们看附表第十二,就是补充讲表第十五面。

  附表十二 — 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

  称性起修

  性德 修德

  全性在修

  在我们历代的祖师当中,修净土人,历代祖师都是开悟的。他开悟以后,又能够炽然的信愿持名,炽然的求生西方,他的内心是怎么样运转呢?他是这样子,就着性德来说,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能够「称性起修」,依止这个清净心,不是依止无明,依止清净心而生起修德,信愿持名、六波罗蜜,一切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生起修德。一切的修德还是在发明心性,你为什么要求生西方呢?因为我要开展我的心性。就是说「无不从此法界流」,这一切的法,从我清净的法界流出来,流出这个信愿持名、六波罗蜜,最后还是在「无不还归此法界」,还是在庄严我这一念心性,这就是一切的历代祖师修行净土,是禅净双修。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知道一切法是毕竟空,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一切的法都是如梦如幻。但是从缘起上,我们不要坏这个缘起,就是从本性来说,这一切法是毕竟空;从世俗谛来说,一切如梦如幻。这个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添梦者也,它是一场恶梦;极乐世界是醒梦者也、好梦者也。从因缘上我们也应该要弃舍恶梦,而去取这个好梦。虽然一切法毕竟空,但是…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