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我」,我过去造了很多的罪业,我现在拜佛,把我的罪业给消灭掉,这样也不错。但是你这样子,「枝末」,从这个枝叶上来忏罪,这个是要很多时间,很多的辛苦。你能够观察:「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你观察你这一念心是清净本然,离一切相,依止这个不生灭心来忏罪,你是从根本上把罪业给破坏掉。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力量太大,它能够加持前面的一切善法,能够达到这种功德力。这个地方是佛陀讲完《楞严经》以后,赞叹这个首楞严大定的法门。
师答学生问题(1):微细陀那识,陀那就是阿陀那,就是阿赖耶,它的流动是微细的。陀是陀罗尼的陀。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这个「一念」是什么样的标准呢?天台宗它把这一念的相应,划分成六个次第:第一个是「理即」。
就是说,你这一念心本来是有清净的心,但是你不承认,你也不了解。整天随顺你的妄想流动。当然你这一生也可能造一点善业,去得一点可乐果报,但是究竟是不究竟的,这是一种愚痴的众生,这个叫理即;第二个是「名字」,名字即。「名字即」这个人,他能够从这个名字,就是从这个经论的语言文字里面,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当然他不是这样念过去,他能够生起决定的信解,能够把这个法承当下来。乃至于内心当中能够随顺,就是说,他能够了解这一念心是清净本然,这一切的烦恼罪业都是如梦如幻,他从这个语言文字里面得到信解,这件事很难得,名字位;第三个是「观行位」。这个观行位有禅定力,前面的名字位,是一种散乱心的闻思的智慧,到了「观行」的时候,那有禅定的,就是修慧的境界;乃至于「相似」,这一念的相应跟真如理是相似的;乃至于「分证」,这见道位,见到那一念心,跟清净心契入了;最后「究竟」,完全开展出来。应该说是六即,应该是六个次第。六个次第,我们应该可以先从「名字位」去得到。
蕅益大师他临命终的时候,就公开的表达:「名字位中真佛眼,不知毕竟付何人」。他临命终之前,他的徒弟说:师父你老人家一生研究天台教观,你为你自己判教一下。他说:「名字位中真佛眼」。不过印祖是认为他谦虚,不应该只有名字位。他就「名字位中真佛眼」,就是名字位。「不知毕竟付何人」,我所觉悟的真理,我不知道谁能够得到,我就是讲了那么多的《蕅益大师全集》,谁能够得到,这不可而知。这个三世诸佛所传承的首楞严大定的法门,不知道能够付给谁,但是他自己是「名字位中真佛眼」,就是开佛知见,把佛陀的智慧给开展出来。
师答学生问题(2):「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当体」就是你现在打妄想的心,就是不生灭心,「翻恨自蹉跎」。不是离开了你这一念妄想心,你找一个不生灭心,
不是的。所以外道跟二乘人,以大乘佛法来说是错认消息的。为什么呢?他认为这个第六意识的攀缘心不好,为什么不好呢?这一念心起祸是它、造业是它,它就是跟烦恼相应,创造很多的罪业,使令我们去得生死的痛苦果报。那怎么办呢?他以这个禅定,外道是禅定,阿罗汉是好一点,在禅定当中,又加一个我空智慧,就把第六意识给完全息灭,就是无想定跟灭尽定。但是以大乘佛法来说,这个是错损菩提了,因为这个第六意识是「生死」的根本,也是「菩提」的根本。所以佛法是转识成智,你要能够把你这个生减变异的第六意识,经过佛法这种文字的熏习,去找到一个不生灭心,然后你依止不生灭心,转过来,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第六意识修观,来息灭这个无明,你不是把第六意识给息灭,不是。所以「今知当体是」,就是你这一念当体就是!「翻恨自蹉跎」,冤枉,过去认贼作父,现在我现在不要再随顺攀缘,不应该再随顺。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法门,你在念佛当中,修持当中,你知道这个不生灭心,对你忏除罪障、积集资粮,有很大的加持力,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力量太大,你一天到晚只知道修福报,依止攀缘心,你不知道要修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佛。佛法是强调智慧、强调光明,这是一种顿超的法门。
好,我们再回到讲义来,我们看第四十五面。前面是讲到这个禅,主要是讲这个不生灭心,这个禅就是我们的不生灭心,这以下就说明净土。
「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前面的禅是约理性,就是离一切相,不生不灭的理性。这个净土是从缘起上,就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信愿持名是约因,求生西方是约果,就是由这个清净的因,去得一个清净的果。不应该只是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禅宗有时说,什么是净土?什么是弥陀呢?就是我这一念心清净,当下就是净土;我
这一念心清净,我就是弥陀,是这种思想。当然这样子讲,理论上也对,但是净土上来说,西方净土,我们多分来说,是建立在「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我们是从因缘上,应该要肯定,在缘起上有一个阿弥陀佛,有一个正报、有一个净土的依报存在,不应该只是讲心性的境界而已,所以这个净土是从缘起上来建立。这是讲到禅跟净土内涵的差别:禅是约「理性」;净土是约「缘起」。所以这个内涵是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再看有禅跟有净土的定义。
「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极情亡,彻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这个「有禅」,就是前面的禅跟净土是约教量,这个是讲证量。什么标准叫做「有禅」呢?就是你能够「参究力极」,到了「念极情亡,彻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所谓的「明心见性」。这个明心见性,所明的心、所见的性,当然不是攀缘心,这个时候见到的心性是不生不灭的心性,要达到有禅起码是圆教名字位,闻经达理、断疑生信,完全生起坚定的理解,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对这个法一点都不怀疑,这个叫做有禅。
「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这个是「有净土」,你发了菩提心以后,能够修因,能够把这个因求生西方,这个就有净土。我们再看下面,这以下做一个比较。
「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是约机约修。」所谓的禅跟净土是约着教法、约着理法,这个是从教量上来说。有禅有净土,就是你从根机、从修证上来说。
所以说就着禅跟净土,「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这个是理论是宇宙间的真相,佛不能使令它增加,凡夫也不能使令它减少,这个是约教量。
但是这个证量呢?「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这个内心当中,是不是生起有禅跟有净土的功德,就是要你去实修,才能够使令内心生起,使有诸己就是一种心中的功德,这个约证量。
所以,「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相同。须细参详,不可儱侗。」这两个不太一样。我们最后做一个总结。
「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所以我们讲: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这个有禅的标准是很高的,怎么说呢?「参禅未悟」虽然有参,但是没有悟;或者有悟,悟的不彻底,都不是有禅。
这句话我们看《六祖坛经》,这个六祖惠能大师,他在家是一个很穷苦的人家,卖柴火。他有一天把这个柴火送去给客人,这个客人诵《金刚经》,他听了以后,就触动他的善根,过去栽培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善根非常的强,可能福报比较薄一点,所以贫穷。他一听到这个《金刚经》的文字以后,他就有点体会,就问这个客人说:「你诵什么经呢?」说:「我诵《金刚经》。」问:「你这个《金刚经》是哪里得到呢?」「我是从五祖大师那个地方,黄梅。」这个六祖大师就去参访五祖。
参访五祖以后,五祖看这个人的善根很深,就要磨他的习气,要他到厨房去工作。五祖大师准备要传法,就把所有的住众全部集合起来。古时候的传法是各凭本事的,哪一个人有真实见地就得法。说:们现在诵一个偈颂我看看,哪一个人是真正是内心有消息,哪一个人还在颠倒当中,一看就知道,你们把内心的境界
表达出来,去讲一个偈颂出来,道一句。这个时候,两个人把这个偈颂给献出来,一个是神秀大师,他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句话看得出这个人是一个很用功的修行人,「身是菩提树」,我们的菩提智慧要假藉色身,你为什么能够拜佛?要色身拜佛。你为什么能够诵经呢?也是要身。这个菩提树它能够生起菩提果。「心如明镜台」,我们这一念心就像镜子一样。怎么办呢?「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你经常要保持这个镜子的干净,要烦恼起来马上对治。从这个偈颂看起来,这个人是没开悟的。我们简单讲,这个人思想已经有一个「我」,「心如明镜台」,有这个明镜台怎么办呢?「我」不要去造恶业,经常保持这个「我」不要去造恶业,多造一点善念,「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很好的,他能够悟到这个善恶的业果,但是不应该说他是发明心性,不应该这样讲。
谁发明心性呢?惠能大师也讲出一个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人是开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颂里面看得出来,这个人内心是有消息,后来五祖大师就把这个法传惠能大师。所以有禅就是有一个标准的,一定是要「发明心性」。这个是印光大师把有禅的标准讲出来,什么是有净土呢?
「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三种情况都不能说有净土。第一个「偏执唯心」。唯心净土,心净国土净。这样子的话既然你的心清净,当下就是净土,当下就弥陀,你没有一种要归依的心,没有一种要求生阿弥陀佛国的心,这样子没有信愿,是不构成净土,净土要信愿持名。
第二个「或有信…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