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爲佛種,執持登不退也。」名號是召德,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這句話怎麼說呢?「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我們前面說過,佛陀的法身是遍滿在法界當中,這件事情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佛陀的法身是無形無相的,我們凡夫的這個有所得的心怎麼能夠契入呢?佛陀的大悲心,知道佛陀的法身我們沒辦法接觸,這個時候佛陀從法身當中創造一個名號,就是爲實施權,爲了達到這個真實的目的,安立一個方便。就是從這個清淨的法身當中,祂創造一個名號,這個名號,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件事我們做得到,我們能夠見聞覺知,所以佛陀就把這個萬德,一切的功德放到這個名號上,就是這樣子,爲實施權。此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我們散亂稱名,都是成佛的種因,念念都是一個成佛的種子。所以念佛不是落入九法界,它直接契入佛法界,雖然念力薄弱是一回事,但是它的本質是寶,這個地方要注意。如果我們能夠念到「執持」,能夠念到調伏煩惱,正念分明,那就是往生極樂世界而不退轉。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應該知道,我們所持的名號功德也不可思議。
古德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做一個開合。就是說阿彌陀佛的莊嚴,有正報的莊嚴跟依報莊嚴,正報的身心:五種神通、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種種的身心的這種自在。依報莊嚴就很多:有國土的莊嚴,有七寶池、八功德水,種種的色聲香味觸法。在
這個廣泛的依正莊嚴當中把它濃縮,就是四十八願;再把四十八願濃縮,就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再把十八願濃縮,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就是這樣子的。所以這個佛號的確「一爲無量、無量爲一」。爲什麼呢?你未來的極樂世界功德怎麼會有呢?就在你在佛堂當中念佛的那個當下,念念成就。所以大乘佛法的確不可思議。你說我念這句佛號,這個佛號只是一個聲音,是的!是個聲音,但是他總持彌陀的功德,這句話你要小心,這個聲音是不同的。所以佛陀的善巧,把祂的功德力放在佛號的聲相裏面,你聽到個聲相,你就能夠生起彌陀的功德出來,這個就是萬德洪名。這個是約著,我們講這個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能念的心力不可思議,所念的佛號,這個法力也不可思議,在念的當下,跟彌陀的第十八願,念念的感應道交,佛力的加被力也不可思議,叁力不可思議,感應道交,就是這樣子,這個我們必須要清楚。不過這個地方,我們對于能念的心要注意,我們一定要對于娑婆世界的苦谛,要生起一個勝解,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我們再看二十一面,有關信願的第二篇,請合掌。
【二】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即爲人天王身,及出家爲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衆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薮,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的決定,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佛之誓願,方能攝受。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回矣! — 複高邵麟書叁 —
我們分成叁段。前面的已經說過了,我們這一念的信願是能感,彌陀的大悲願力是能應。但是這個信願到底要修到什麼標准,才能夠跟佛感應道交呢?這個地方講出它的量,看第一段。
「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這種信願一定要達到決定心,什麼叫決定心呢?印祖就解釋「臨終定欲往生西方」,就是我今生的一切努力,只爲達到一個目標,我爲什麼拜佛?爲什麼持戒?爲什麼弘揚佛法?爲什麼忏悔業障、積集資糧?就是「臨終定欲往生西方」,就是一個目標,臨終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一點猶豫不決都沒有。有些人的心情,認爲往生也好、不往生也可以,這種心情就不是決定心,這樣子就沒辦法感應道交。所以這個淨土法門一定要決定心。
這個決定心呢,印祖又講出它的相貌,講的更清楚,看第二段。
「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即爲人天王身,及出家爲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衆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薮,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所謂的決定心,就是不要說,這個碌碌庸庸,一個平凡的人身、就是生老病死這樣過一生,我們不想受,就算是人王,你下輩子做大國王,做轉輪聖王好了,統領四天下,七寶千子,或者讓你做天王,忉利天天王,或者大梵天王。或者你說這個世間的榮華富貴我不歡喜,有種種過患。給你出家爲僧,這個出家爲僧,不是普通的出家人喔,你看「一聞千悟,得大總持」,這個在自利功德當中,有這種境界,「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內心當中有禅定、有陀羅尼,有禅定有智能,成就這麼殊勝的自利功德,這一念心能夠得大總持;在利他方面呢,「大宏法化,普利衆生」,你弘揚佛法的時候,很多的眷屬來聽你弘法,你有很好的弘法因緣,你有這種自利利他的「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薮,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也應該把這種「高僧身」當做是一種毒荼。這個荼就是一種毒的菜,就是一種毒的意思,把它當做一種毒藥,把它當做一種罪業的根源。因爲這個叁界,我們凡夫還是有漏的心,在叁界很難抗
拒不造罪業,這個叁界的果報很容易生起罪業,這種身心是罪業的根源,所以「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這個「出家爲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衆生之高僧身。」我聽過很多在家居士,他的心情就是這樣子。他跟我說:哎呀!師父,在家人實在是太苦惱了,下輩子一定要出家。我心裏想:你下輩子發願要出家,你爲什麼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呢?是不是更徹底一點,出家不見得就能夠解脫,出家的因緣是好一點,但是惡因緣還是很多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清楚,我們要觀察這個叁界,只要是叁界的果報,都是苦惱的,都是有種種的退轉的因緣,所以這個地方要決定之心。
在《淨土聖賢錄》講一個公案,它講一個法師叫僧藏法師,僧是出家人的僧,藏是叁藏法師的藏,這個法師他修苦行,平常就是爲大衆師做勞力。《淨土聖賢錄》提到說這個人很特別,他任勞任怨,這個是不簡單。一般我們任勞是容易任怨難,你工作做很多,人家批評你,你就受不了。他不是,他任勞又任怨,他晚上的時候就讀誦大乘經典、然後就念佛,他這樣子修了一段時間。他在臨命終的時候,他那種功德力,修福修慧,修慧修福,臨命終的時候,六欲天次第來迎,一開始是四天王天中陰身現前,最後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那個地地殊勝。結果他內心都不動搖,「這個不是我要的」!這個六欲天,他都不動心以後,六欲天就次第的消失掉了,最後阿彌陀佛才現身,他就是一念的信願,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故事後面古德有一個評注,它說:臨命終的時候,心思是何等的散亂,六欲諸天是何等的殊勝,而能堅定如此。你看看!我們沒有看到這個欲界天的境界,我們不知道的,在經論上說,六欲天的天人,他那個指甲,他剪下一塊指甲,它的價值,整個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比起來,比不上他一塊指甲,我們這個指甲是
剪剪丟掉的,當垃圾丟掉。你看這個天人的果報是這種境界,他剪下一個指甲,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合起來,比不上他一個指甲,那個寶的殊勝。但是他並沒有說他是一個聖人,我相信他還是個凡夫的境界,他面對這麼殊勝的這種境界,他不動,這個不容易。
所以我們要注意,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有時候是阿彌陀佛馬上現前,那當然是感謝叁寶,那個最好。但是,有時候我們也持戒、也修福,萬一是諸天的中陰身現前,那怎麼辦呢?你想想看,這件事怎麼辦呢?你能不能經得起這種誘惑呢?你想想看,而是在臨命終的時候,古德說: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你只要一個念頭差錯就投胎,「我再來一次」,沒有機會,你這一個念頭一動,就也等于是感應道交,跟欲界感應道交,沒有機會讓你去考慮,也沒有第二次的,失敗就失敗。所以這個「決定心」也是不容易。所以我們平常就必須要預防、抉擇,你告訴自己:欲界是苦惱的,不但是叁惡道的是苦,諸天也是苦。爲什麼呢?無常即苦,無常敗壞,做一場美夢。結果呢?掉下來重新開始,辛苦了幾十年,吃了一個糖果,很甜,吃完什麼都沒有了,對不對?就像印光大師說的,你念佛人得到一個天的果報,得到一個國王果報,就是這個摩尼寶珠換糖果吃這種境界嘛。你得到摩尼寶珠,你要什麼有什麼嘛,對不對?你往生極樂世界,在那個地方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在那一期的生命,決定成佛。成佛以後,你有無上菩提,當然就是大自在,佛爲法王于法自在,你那個功德力,自受用是常樂我淨;他受用呢,到十方法界裏面去現身,千江有水千江月,那一個衆生跟你有緣,你現什麼身都好,應以何身得度,而現何身說法,令其解脫。這個無上菩提就像摩尼寶珠,要什麼有什麼,而且它是恒常相續的。所以我們內心當中,一定要事先准備的抉擇,諸天它是無常的,這種快樂是無常的,不是我們的歸依處,所以我們應該對于人王、天王、乃至于這種大法師的境界,「亦視之若毒荼罪薮,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
心」,這個地方要注意,這個才是所謂的信願具足,我們講信願具足就是這樣子的,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如是決定,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佛之誓願,方能攝受。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回矣!」所以這個地方信願決定,我們一念決定的信願行,才能夠感佛,佛的大悲願力,才能夠攝受我們,「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到極樂世界往生九品,就永遠的離開了叁界業力的輪回。這個地方就說出了信願具足的一個量,就是這個決定的量。
這個地方印祖講這個信願,它是智慧相應的一種抉擇,我們透過對于佛陀聖言量的思惟…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