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之苦,而這所有的八苦是依止我們的正報而有。我們爲什麼會有老病死呢?就是有身體,你在叁界裏面,你要是阿羅漢,他無生!他根本叁界他不得果報,你這個苦從哪裏生起,那個苦沒有一個依止處!所以,你只要在叁界裏面
得一個果報,就表示說你這一期生命,有無量無邊的苦會從你的身體生起來,這個就是苦谛。所以身是苦本,我們一個淨土人,我們就是依止這種的思想,我們不要再去受一個叁界的果報,我們願意到極樂世界去受一個極樂世界的意生身,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師他也從這個地方覺悟到「身爲苦本」。
即于閑時專念佛號,夜衆睡後,複起坐念佛,即寫字時,亦心不離佛。故雖力疾書寫,仍能勉強支持。及寫字竟,而目亦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而自行化他,一以淨土爲歸,即造端于斯也。
印光大師前面是一種願力。這以下是講他主要的修行徑途。「即于閑時專念佛號」,在戒期當中,他除了參加戒期的活動、寫字以外呢,他就專念佛號。不過這個地方我們再補充一下,印光大師在這個時候,他看到一本重要的著作,就是《龍舒淨土文》,王龍舒居士的,這本書對印光大師有很大的啓發。這個時候,他對淨土法門信心生起來了,就專念佛號,所有的法門都放下了,一心的念。一句彌陀念、誦、聽,念這句佛號,念到什麼境界呢,這以下說了。「夜衆睡後,複起坐念佛,即寫字時,亦心不離佛」。念到這種功夫,晚上睡覺,大家都睡了以後,他起來,就是心于佛號專一安注;心于佛號相續安注,乃至于在寫字的時候,身體在寫字,內心也不離開佛號。這個時候的念力很強,即使不是一心不亂,至少功夫成片,就是他那個佛號的力量,不是很容易破壞。我們的念力薄弱,我們佛號一舉起來,稍微有一點昏沈,稍微有一個掉舉,佛號就斷掉了,這個忘失所緣,這個念力薄弱。但印光大師他不是,寫字的時候,那個佛號的念力還能夠相續,這也是一個功夫,功夫成片。
「故雖力疾書寫,仍能勉強支持」,這念佛的功夫,能夠攝身,還能夠支持,乃至于「及寫字竟,而目亦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這個時候念佛,他眼睛也沒有去治療,就把這個眼睛給治好了,所以有一點宗教體驗,也是不錯!從此以後,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這個「解」,我們要看看一些文字的記載,也能夠啓發我們對淨土的信心,哦!我了解淨土法門,但是這個地方的「解」,就是有更深的意義了,就是「勝解」。就是他有一種堅定不可破壞的理解,理解什麼呢?念佛功德真實不可思議。這個地方我們說到了,後面還會說到,這個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念佛法門,我們說過它是一個自力跟他力的感應道交的法門,從我們自身這方面的力量來說,一句彌陀念誦聽,就是你那個念力,念力不可思議,我們這一念心呢?心能造業,心也能夠轉業,這個心力不可思議。就著佛這邊來說,就是我們所念的名號的功德,法力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所以講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這個時候當然是現身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他這次體會以後,「而自行化他,一以淨土爲歸」,完全以淨土爲歸屬,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個是講印光大師他歸心淨土的因緣,從最初的覺悟身爲苦本,乃至于到念佛。
再看第叁段「老實修行」。印祖後來的修行,我們分成二段。 先一個總說,再結示。先看總說,「師修淨土,久而彌笃。」這是一個總說,印光大師修淨土。有些人修淨土以後,他修一修就退轉了。但是印光大師他不是,「久而彌笃」。隨著時間越久,這個佛號越念越有味道,越念信心越堅強。這個「笃」就是真實,越加的真實。是怎麼個真實法呢?這以下分二段來說明,先看第一段。
老實修行—師修淨土,久而彌笃。二十六歲,聞紅螺山資福寺,爲專修淨土道場,乃辭師前往,叁載之中,除念佛正行外,猶研讀大乘經典,由是深入經藏,妙契佛心,徑路修行,理事無礙矣!
這是印光大師他最初的參學,入衆參學。印光大師是二十一歲出家,他前面的五年是依止師長而住。到二十六歲以後,他就到外面去參學,而在當時有一句話說︰南有高旻,北有紅螺。在這個大陸當中,南邊的是金山的高旻寺,參禅的地方,這個道風最好。北方呢?是紅螺山資福寺。就是十二祖徹悟大師的道場,不過那個時候徹悟大師已經往生了,但是他的道風留下了,所以印光大師就仰慕這個道風而來,到了這個淨土道場去,這個時候就拜辭了師父,在那個地方又住了叁年。這叁年當中,他最初的六個月是做行堂,他還沒有進入念佛堂,有半年的時間做行堂,再次第的到念佛堂去。這叁年當中,除了念佛正行以外,他也研讀大乘經典。這個大乘經典也是很重要,我們要發菩提心,建立正知見,就是要依止大乘經典的。你有這種菩提心跟正知見,你念佛才有力量,這也是有需要。研讀經典以後有什麼好處呢?
「由是深入經藏, 妙契佛心,徑路修行,理事無礙矣!」這個時候「深入經藏」,不過印祖的深入經藏,我們從《文鈔》來看,他主要以天臺宗爲主。你看他的《文鈔》,很明顯,他的若教若觀都是依天臺。「妙契佛心」,合乎佛陀真實的智慧。在所有的法門當中,選擇「徑路」。,這個「徑」, 就是直截了當而不彎曲,直直的。在整個成佛當中,有些人是從這個地方去彎一個地方再回去。他不是,直截的,「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乃至于理事無礙。
這個是印光大師他最初的參學。這當中總共是花了五年的時間,親近紅螺山資福寺,這個是在大衆的參學。再看到第二個影響他這一生的因緣。
越二年,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凡叁十余年,終清之世,始終韬晦,不喜與人往來,亦不願人知其名字,以期晝夜彌陀,早證叁昧。
他在紅螺山前後差不多有五年的時間以後,他就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在那個地方等于是閱藏經,前後有多久呢,凡叁十余年。這個叁十余年當中,他坐了二期的閉關,有六年的時間閉關,前後是二期,一期叁年。在那個地方他也講一部經。印光大師一生很少講經,但是他講一部經,講什麼呢?他就講《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講過一部,後來就沒有,我在《文鈔》的記錄裏面,就沒有看到他有講經的情況,有叁十余年在那個地方自修。「終清之世」,乃至于清朝的結束。「始終韬晦」,這個地方很重要,從始到終都是韬光養晦。這個「韬」是隱藏 ,把我們的功德隱藏起來,不要讓人家知道。這個「晦」是昏暗,我們表現出來一副沒有修行的樣子,表現出一副很平常的樣子。怎麼表現?「不喜與人往來,亦不願人知其名字」,他也不喜歡跟人家往來,也不願意人家知道他名字,爲什麼要這樣做呢?「以期晝夜彌陀,早證叁昧」。
所以我們在因地的時候,如果對我們自己的要求,如果說我們只想散散亂亂的持戒修福,那當然就不講了,我們就是祇喜歡一個小小的境界,我們就很滿足了,當然這一生就是這樣子,一天過一天也就可以了。如果我們想今生成就大功德,這件事情,「息諸緣務 一心行道」,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在你的功德還沒有成就堅固之前,你萬緣都要放下。你看印光大師凡叁十余年,
始終韬晦,不是叁年,是叁十余年,這件事情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件事也是他以後能夠影響很多在社會上有地位、有學問的人,這個基礎是打下來的。我曾經聽一個老和尚說,他說學佛,不是一個短跑,而是一個馬拉松。就是說,你剛開始跑很快,這不一定哦,它不是百米賽跑,它是怎麼回事呢?它是一個馬拉松,看誰有耐力,這個恒常心,這件事情也是很需要,叁十余年。這是印光大師他從最初的參學,到最後的專修,總共是有叁十五年的時間。後來他就在六十八歲的時候離開普陀山,創建了靈岩山寺,六十八歲到靈岩山,八十歲往生。不過他到靈岩山以後,他等于是一個幕後的住持了。
我們再看印祖的「弘法利生」。前面的是印祖的一個自修的情況,這一科是講到他怎麼樣來弘法,怎麼樣利益衆生。先看第一段,先講他弘法的內容。
弘法利生—師之耳提面命,開導學人,本諸經論,流自肺腑。故不拘貴賤賢愚,男女老幼, 凡有請益,必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之實事真理,諄諄教誨,令人深生憬悟,以爲立人處世之根基。進以「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實奉行,以作超凡入聖之快捷方式。
這是第一段,印光大師他弘法的一個開示的內容。當然印祖他不再是自利,經過叁十余年的自修以後,他就是開始教化衆生。「耳提面命」, 對衆生的開導,是「本諸經論,流自肺腑」,從文字上 他是完全依止經論,我們看印祖《文鈔》,很清楚,字字都是有天臺宗的根據,沒有說他自己想出一個方法來,沒有這件事情。從內心當中「流自肺腑」,這個肺就是肺髒,腑就是
我們的心髒,從我們的內心當中,真正的大悲心表達出來,叫做流自肺腑。
我們看印光大師的《文鈔》,有一個感覺,就是印祖的口氣非常的強硬,他講話的口氣,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中間沒有任何的調味料,沒有任何客氣的人情味,都沒有。你不對,他就說你不對,你對,他就贊歎你對,他不管你是富貴的一家,他不管你,他很清楚的把這個是非善惡劃出一條線出來。所以古人不把佛法當人情,你不對,他就喝斥你,你對,他就贊歎你。他雖然嚴格,但是他這個嚴格的背後,是流自肺腑,他是爲了要利益你,爲了要幫助你進步。所以「不拘貴賤賢愚,男女老幼」,不管你是富貴的、或是下賤的,或者你是一個有學問道德的賢人、或者是沒學問的人,男女老幼,只要你來請益,他對你的開…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