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但是烦恼也不能太炽盛。烦恼障,烦恼即是障碍,就是说你佛号现前的时候,你在还没有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之前,你不能有贪烦恼、瞋烦恼的活动,否则它会障碍你,它会构成你跟弥陀本愿中间的一道墙。所以我们有般若波罗蜜来调伏烦恼,也是有需要的。前面是针对业力,这个是针对烦恼,这两科都是一种增上缘的力量。

  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前面的乙二、乙三、乙四是约着平常的修持,这一科是「临终开导」,我们如何借着临终的开示跟引导,来帮助我们成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科是透过印光大师的开示,我们能够做好临终的关怀,怎么样为自己准备临终,怎么样为众生作临终关怀,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我们这学期就

  以这五科来探讨《印光大师文钞》。这五科的一个会归处,就是达到临终的正念,依止这个目标,开示这五科,这是甲二的正文。

  再看甲三、结劝,结示劝修。我们最后以印光大师的一段开示,作为我们净土修行的一个总结。这是我们的一个主要的内容。

  我们看今初,先看甲一前言里面的第一科、「作者略史」我们先介绍这个说法主。我们对说法主有信心,有认识,我们再研究他的法也容易相应。学人根据《印光大师文钞》的内容,把它会归成五科来跟诸位说明印光大师的略史。第一科是「舍儒出家」,我们看内容。

  甲一、前言

  乙一、作者略史

  舍儒出家—师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陕西合阳赵氏子。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缘熟,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和尚出家,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

  这是印光大师他出家的因缘。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介绍印祖的身世。「师讳圣量字印光」。这个「讳」,就是一个回避的意思。我们出家人有内号跟外号。这个内号,就是所谓的印光大师讲的「圣量」,一般的内号只有自己的师长,还有国王才能够称呼你。我们一般同参道友是应该称外号,就是字「印光」。所以这个圣量要加一个「讳」,就是我们要尽量回避去念大师的内号,这是尊重的意思。

  「别号常惭愧僧」。前面的圣量跟印光,是师长所给的。这以下是印光大师他自己取的一个别号,叫「常惭愧僧」。我们解释一下「常惭愧」这句话。这句话,对印光大师整个修持有很大

  的影响。先解释这个「惭」跟「愧」。「惭」在《百法》上说:「依自法力,崇重贤善」。就是说,我们依止我们自心的力量。「自」自己的自,自心的力量。「法」就是教法。这个意思就是我们以一种尊重心,尊重自心,以及尊重教法。我们由于尊重我们的自心,以及尊重教法的缘故,使令我们能够「崇重贤善」,能够推崇尊重贤善的人,这个叫做「惭」。换句话说,我们一个修行人,看到有些人:哎呀!这个人能够诵《法华经》、诵《华严经》,这个人待人处世老实厚道。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嫉妒,甚至于排斥他,这就不是崇重贤善。或者我们有些人,看到这些人有功德,他也无所谓:哎!你的功德,那是你的事。他一点都不在乎,这样子也不是崇重贤善。所以这个「惭」,就是我们对于有贤善的人或事,内心能够真诚的推崇、很尊重。虽然我做不到,但是我内心当中,我推崇你、我尊重你,这个就是「惭」。其次「愧」,就是「依世间力,轻拒暴恶」。就是说我们依止世间的讥嫌,来轻拒暴恶。我们看到一些暴恶的人士,我们内心要轻视他,来排斥他。轻拒,拒绝的「拒」,轻拒暴恶。为什么我们这样做呢?事实上,我们的烦恼深深的爱着这种暴恶的事情,但是我们为什么愿意去拒绝他呢?因为依止世间的讥嫌,因为我这样子做,人家会讥嫌我,我是一个比丘、沙弥,我有护戒的善神在我的旁边,护法神他有神通力!他有他心通!他看到我这样子的行为、这种念头,他会讥嫌我:你看某某比丘!受了比丘戒,还起这个念头。我们就是依着这个世间的讥嫌,使令我们不敢去造恶,乃至于内心当中看到暴恶的事情,内心产生轻视跟排斥,这个就是「愧」。

  在《百法》上说,我们在所有的善心所当中,我们刚开始学佛,第一个生起的是信心。这是善心所第一个。你一定是有信心,才能够进入到佛法,才能够做佛弟子,「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有信心以后,第二个要生起的就是惭跟愧。这个意思就是说,

  我们在佛法当中来忏除罪障、积集资粮,不是一下子就成就的,这是一种长时间的熏习。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一定是有惭跟愧,对于善法的推崇,对于恶法的排斥,才能够使令我们慢慢能够断恶修善,所以这个惭愧也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师又加一个「常」,这个常就是恒常相续,这是不容易。我们凡夫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偶尔会生起惭愧心,但是我们一顺境的时候,就会把惭愧心的心所给忘掉。但是印光大师「常惭愧」,他不管是顺境逆境,乃至于尽形寿,内心当中惭跟愧的心所恒常现前,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这是印光大师他以这个法号来自我期许,叫「常惭愧僧」。就是说「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我的心态是怎么回事呢!「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我功夫最差,大家都是我的善知识,这样子呢,我们这种心情,很容易使令我们的恶法很快的消失掉,所有的善法很快就生起,这个就是惭愧的功德。

  「陕西合阳赵氏子」。这是讲他的身世,陕西省合阳县赵氏的儿子,这个姓赵。「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这一科,是讲他幼年的学习情况。他小的时候,跟随他的兄长读儒家的书籍,「颇以圣学自任」,就是很有心得。这个圣学是指儒学。「自任」,就是自我期许。就是说「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做一个君子,从最初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自利,乃至于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利他。当初的印光大师也是这种境界,「颇以圣学自任」,立志要做一个君子来自利利他。但是呢,「和韩欧辟佛之议」,他就是受了韩愈、欧阳修的辟佛,这个「辟」,就是驳斥,反驳、排斥,对于佛法的这种议论。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儒学,蕅益大师说:五乘格之,仅属人乘。要以「五乘格之」,这个「格」,格物的格,就是以五乘的标准来衡量,就是属于人天乘。换句话说呢,儒学所诠释的是一个人天的因果。人天的因

  果在整个佛法当中,它是一个基础,而佛法是广泛的探讨十法界的因果,更广泛了。但是如果我们在人天乘当中产生执着以后,可能会对于更高深的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产生怀疑,甚至于毁谤。所以就有这个问题,产生「辟佛之议」。印光大师当初也没有接受佛法,也受了这个影响,就造了谤法的罪。

  「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缘熟,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和尚出家,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后来,谤法是重大的罪业,就花报了,那就是「病困数载」。病困数载以后呢,这个病苦的刺激,哦!启发他过去的善根,所以我们这个善根,生生世世是不会退失的。这个时候他的善根,虽然他没有接受佛法,但是他内心当中的善根,因为苦的刺激,他怎么样呢?「始悟前非」。觉悟做这个不对,不应该毁谤佛法。这个时候呢,「顿」,马上革除这种谤法的相续心,就起忏悔心,把这个相续心给消灭掉。乃至于二十一岁就出世的善根成熟,就跟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老和尚出家,那个时候是在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岁也」。这个是说明印光大师在年轻的时候,他是怎么样由儒学而出家的因缘。再看第二段「归心净土」。就是他出家以后的情形。

  归心净土—师生六月即病目,几至丧明,后虽痊愈,而目力已损,目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受具戒时,以师善书,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目如血灌,因此目疾,乃悟「身为苦本」。

  这是第一段。印光大师在出生六个月的时候,就有眼睛的毛病,乃至于几乎是丧明,几乎完全看不到。后来经过治疗,慢慢的有好转,但是目力已损,虽然好,但是这个眼睛很脆弱。怎么个脆弱法呢?「目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只要眼力用的太过疲

  累,一发红眼睛就看不到了,就有这个毛病。他出了家,受具足戒以后,「以师善书」,印光大师的毛笔字写得很好,所以凡戒期中所有有关写字的事情,这个戒坛就请他来做,写戒牒、写超度名单等等。后来,写字的时候写得太多了,眼睛用的太厉害,「目如血灌」,就是眼睛充血了。这个时候,「因此目疾,乃悟身为苦本」。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身为苦本」,在修净土法门,这个思想太重要了!我们一个功德的成就,他的根本法门就是你的内心的一个意愿,你积聚再大的功德,如果你不想改造你现在的生命,那个功德是没办法去成就的。换句话说,我们要不能够觉悟这个苦,这个三界的果报是苦,你很难去解脱这个三界果报的束缚,很难!

  念佛也是这样,你念了很多的佛号,你的佛号的念力,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你能够专心的在佛号当中,「专一安注,相续安注」,而且你能够花很长的时间去修习这个佛号,但是你内心当中,深深的爱着你这个三界的果报,你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你那个念佛的力量,并没有引导到净业的地方去,变成人天福报。所以这个马车,前面那个马是最重要的,你的速度跑得再快,这个马车方向有错误就完蛋了。所以这句话「身为苦本」,我们在下一科会比较详细的解释,这个地方简单的说一下,这个苦谛,要以净土法门来说就是厌离娑婆,要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这种愿力。就是说我们要观察,我们有时候我们这念心,不要老是随顺过去的思想,这种邪知邪见,我们要观察所谓的「观受是苦」。就是说,观察我们所领纳的三界的正报跟依报都是苦的,包括…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